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试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试题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6 12:2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门槛 自言自语 老实厚道 人踩牛踏
B.摔矫 低眉顺眼 微不足道 精力旺盛
C.楷汗 破土动工 一起一伏 大庭广众
D.泥桨 高低不齐 若有所失 宽敞阴凉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康肃公/善射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C.尔安/敢/轻吾射 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3.依次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 ……然而,岳飞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铁血丹心,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张骞的拓路功迹……早已载入史册,成为民族精神的瑰宝。若心无国家之尊严,他们怎有如此壮行?
①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掩埋了丝绸路上的声声驼铃
②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里的点点残血
③几百年的瑟瑟秋风,早已吹散了塞外沙场的连营吹角
④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湮没了零丁洋里的阵阵叹息
A.①④②③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②④③①
4.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宽敞(shǎng) 门槛(kǎn) 黏性(nián) 筹划(chóu)
B.涎水(xián) 掺水(chān) 着落(zhuó) 揩汗(kāi)
C.晌午(shǎng) 胯骨(kuā) 凹凼(ào) 舀水(yǎo)
D.烦躁(zào) 尴尬(gān) 蹿上(chuān) 撬开(qiào)
5.选出下面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对于这种盲目投资、虚掷钱财的行为,迄今在有些部门仍未得到制止。
B.在滴水成冰的冬季,筑路大军冒着料峭的北风在工地上紧张地劳动着。
C.我们20多个职工的子女今年要考大学或升高中。
D.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字、电报、电话、广播等传统信息手段相比,具有独特性。
二、综合性学习
6.读下面曲线图,回答问题。
遗忘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该曲线对人类记忆认知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曲线图表明的遗忘发展规律。
(2)“艾宾浩斯曲线”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示?请引用学过的古诗文进行表述。
三、语言表达
7.班级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每位同学阅读完名著后要写读后感。请结合你的读书体会,为下列三本名著拟写读后感的主标题。(3 分)
_____——读《骆驼祥子》有感
_____——读《傅雷家书》有感
_____——读《简·爱》有感
四、课内阅读
课内选段精读。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8.文中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
9.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理?
10.卖油翁和陈尧咨的一番对话是怎样引起的?
11.文中的两个人物,哪一个是主要人物?为什么?
12.结合文中语句简要分析陈尧咨的性格特点。
1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4.从选文看,课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有何用意?
15.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6.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17.“我”为什么把阿长送的《山海经》看做“最为心爱的宝书”?
敲门
孙道荣
①“咚,咚咚,咚——”走进楼梯口,他习惯性地走到101室的门前,敲门。敲门的节奏,也是他和她早就约好了的,“咚,咚咚,咚——”永远固定的节拍。只要听见这个节奏的敲门声,她就知道是他,这样她就不用急着来开门,以免有个闪失。过一会儿,门轻轻打开了,露出一张沧桑的脸来。隔着门,他总是对她笑笑:今天好吗?她也笑笑,露出几乎没了门牙的嘴巴:好,好着呢,上班累吧?我没事,赶紧回家去吧。看到她精神很好,确实没事,他才放心地上楼,回家。他的家在四楼。
②这是他每天的功课。
③他和她,不是母子,也不是亲戚,只是普通的邻居。考虑到她年龄大了,又是一个独居的老人,社区就近安排个邻居帮忙照应照应她。社区找到他时,他欣然接受了。于是,每天下班回来的时候,他都会先去敲敲101室的门,把老人喊应了,才回自己的家。有时候,路上碰见放学的儿子,他会和儿子一起去敲老奶奶的门。儿子早已学会了他的敲门方式,“咚,咚咚,咚——”不急不慢,不轻不重。他则在一旁,赞赏地看着儿子。门打开了,她看到他们父子,开心地笑了,和蔼地摸摸儿子的小脑瓜,经常还会变戏法一样,拿出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来。这些糖果,都是老人远在海外的儿子邮寄回来的。
④老人的身体很硬朗,但也发生过几次小意外。有一次,他敲门的时候,她正好在卧室里接儿子打来的越洋电话,没听到他的敲门声。敲了几遍,没人开门,他惊出一身冷汗,连忙又重重地敲了几次,“咚咚!咚咚!”连一贯的节奏都忘了。放下电话,她才听见了敲门声,虽然敲门的节奏不对头,但她知道这是他回家的时间,一定是他,她几乎是一路小跑去开门,差点摔了一跤。还有一次,中午,她累了,靠在沙发上养神。突然,响起了熟悉的敲门声:“咚,咚咚,咚——”老人兴奋地想,难道这孩子今天没上班?高高兴兴地打开了门,却是一张陌生的面孔,推销员。
⑤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地流逝。每天黄昏,“咚,咚咚,咚——”的熟悉节奏,都会在楼道口准时响起。“吱呀”的门轴声,让人感到宁静、安详。余晖斜洒,微风轻拂,大大小小的光斑在草木上嬉戏跃动,一派静好。
⑥那天,因为一个突发情况,他带着老婆和孩子去了一个朋友家。黄昏的时候,他习惯性地想起了敲门这件事,看来今天是敲不成门了,因为走得急,他偏偏又忘记了带电话簿,记不得她家的电话,无法通知她,他满心焦急。朋友安慰他,这么多年了,就这一次,应该不会有什么事情。他也只好这样想了。
⑦晚上11点多,他们一家才回来。在楼道口,看着101室的门,他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去敲敲门?再一想,太晚了,平常这时她都休息了,明天再说吧。
⑧他们刚回到家,自己家的门却突然响起来了,“咚,咚咚,咚——”熟悉的敲门声,他赶紧跑去打开了门,竟然是楼下的老太太。
⑨“你们没事吧?”她急切地问,“傍晚,没看见孩子放学,也没看见你媳妇下班回家,你又没来敲门,我以为你们出了什么事,又没法联系你们,真是担心死我了。刚才我听见楼道间的脚步声,就想着可能是你们回来了,这就上来看看。好了,放心了。”老人说完,咧开了没了门牙的嘴。
⑩又上来看看?他的眼睛,忽然湿湿的。他搀扶着她,将她送下楼。他告诉她,今后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会准时去敲门。因为,那是他们共同的牵挂。
18.请结合全文,说说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19.细读文章,从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余晖斜洒,微风轻拂,大大小小的光斑在草木上嬉戏跃动,一派静好。
20.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a.又上来看看?他的眼睛,忽然湿湿的。他搀扶着她,将她送下楼。他告诉她,今后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会准时去敲门。因为,那是他们共同的牵挂。 (孙道荣《敲门》)
b.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杨绛《老王》)
请结合两段文字的内容,归纳它们所表达的共同情感。并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六、填空题
21.根据提示填空。
(1)《骆驼祥子》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的称号。他还写过其他的作品,请写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祥子是老舍笔下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形象,他本是农民,进城后以___________(职业)为生。虎妞是祥子的妻子,也是车厂主______________(人物)的女儿。
(3)祥子的第一辆车被抢走以后,千辛万苦积攒的准备第二次买车的钱被_________(人物)给洗劫了。
(4)“我算明白了,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是_________(人物)的感叹。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 )
(4)徐以杓酌油沥之 ( )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C
3.D
4.B
5.D
6.(1)第一天的记忆保持量会锐减至三分之一左右,以后缓慢下降。
(2)“学而时习之”或“温故而知新”等。
7.三起三落 造化弄人(一个人力车夫的不幸、老北京风情世态图等) 见字如面 父子情深(字里行间的深情、苦心孤诣的教子篇等) 坎坷遭遇 勇敢追求(为尊严和平等而抗争、内心与现实的自叙等)
8.颔之。
9.“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
10.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11.卖油翁。因为故事的目的是通过卖油翁对酌油的技巧的解释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
12.骄傲自满,但是知错能改。
13.不行。“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其它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14.为了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赞美阿长的真诚、善良、能干和乐于助人,表达“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极言心情之惊喜,感动之强烈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意思对即可)
16.对《山海经》的关心就是对孩子的关心,突出了阿长善良的性格特点。
17.《山海经》是“我”渴慕已久、念念不忘的书,它承载着阿长对“我”的关爱和“我”对阿长的敬意(意思对即可)。
18.在内容上,把老人的儿子只能用电话关心“她”及推销员敲门推销的行为和“他”平时习以为常对老人的帮助作比较,突出地表现了老人对“他”依恋,进而写出“他”对老奶奶的真心帮助。在结构上,描写敲门的几次小意外,为下文展开写因故无法按时敲门设置悬念、作铺垫。
19.示例1: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光斑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光斑的灵动、美丽的特点,静美的环境烘托了“他”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
示例2:这个句子运用了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渲染了宁静温馨的气氛,烘托了“他”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
20.示例:两段文字都写了他送老人下楼和“我”送老王下楼的情形,表达关爱邻里、播种友善才能收获更多美好的情感。生活中关心帮助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21.老舍 舒庆春 “人民艺术家” 《济南的冬天》 《四世同堂》《龙须沟》 拉黄包车 刘四爷 孙侦探 老马
22.推托 了解 放下 慢慢地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