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 1997年7月1日,香港在
沦亡百年之后于回到祖国的
怀抱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英国旗徐徐降下 1999年12月20日, 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儿童手拿区旗与国旗,迎接回归中国国旗在会场扬起来 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WTO)作出决定,接纳中国加入WTO,历经15年的奋争与期待,中国终昂首跨入WTO大门! 2002年,中国上海市获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这将是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上海市民在南京东路步行街欢庆申博成功。 2003年,从春到夏,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迅速蔓延到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党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防治非典斗争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 雅典奥运上,中国代表团以32金的骄人成
绩,跻身亚军,直逼美国霸主地位。中国
人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中国人整体
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改革开放中的国家的蓬勃朝气。中国女排获得雅典奥运金牌再创辉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宣布南博会开幕 2004年11月3日上午,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开幕,来自中国及东盟十国的二万多名宾客参加这一盛会。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 迅第一课时1、积累词语,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驳论文的知识,初步掌握文章内容。一、学习目标立论、驳论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 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1、论证方式二、驳论文知识2 、驳论方法 (1)、驳论点法直接驳间接驳(2)、驳论据法(3)、驳论证法3、批驳方式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4、驳论文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摆敌论
论点 驳敌论
论证 立观点 证明自己
观点(1)驳论点驳论点就是确定被反驳论点的虚假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智力早熟会造成早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6岁能作诗,9岁通声律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活了74岁;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10岁入大学、14岁毕业于哈佛大学,活了70岁;德国诗人歌德8岁能用德、法、意、拉丁、希腊等语言进行读写,他活了83岁。可见,并非智力早熟就会造成早亡。(2)驳论据
驳论据就是通过确定对方论据的虚假来确定其论题不能成立。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之。
这真是“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了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应当指出,确定了对方论据的虚假性,并不等于确定了其论点的虚假性。
因为,当前提虚假时,结论也可能是真实的。就上例而言,鲁迅确定了梁实秋论据的虚假,并不等于确定了梁实秋的论点“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的虚假(3)驳论证 驳论证就是通过指出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来确定对方的论点不能成立。
甲:今年这块地的玉米一定丰收。
乙:为什么?
甲:常言说:“肥多才能粮多”,今年这块地施肥可不少啊!
乙:你的说法不合逻辑。“肥多才能粮多”,说明“肥多”是“粮多”的必要条件。因此,从“这块地施肥多”推不出“这块地的玉米一定丰收”。
确定了对方论证的不合逻辑,也不等于确定其论点虚假。因为,推理形式无效时,结论也可能真实。
三、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三周年之后,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资产阶级的走狗文人以及所谓社会“名人”,散布“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的失败主义论调。同年9月25日鲁迅写作本文。义正辞严地批驳了当时对抗战前途悲观亡国的论调,驳斥了上述那些人诬蔑中国革命人民失掉了自信力的无耻谰言,表达了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信心。四、时代背景xuánxǐnɡcuīmiǎo谱诬诓宰Xuán xǐng miǎo jǐ kuāng miè chá
五、字词积累慨 叹:玄 虚:渺 茫:诓 骗:为民请命:哄骗。有所感触而叹息。 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二、记一记怀古伤今:
自欺欺人:
前仆后继:
不满现实,追怀古代的事情。欺骗自己和他人。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 来。形容革命者斗争的英勇壮烈。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错误观点是根据什么得出的?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这属于什么驳论方法?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这属于什么驳论方法?
4、作者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5、 (1)对方论据: ① ② ③ (2)对方论点: 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 一味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错误观点是根据什么得出的?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失掉 他信力
发展 自欺力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是信“地”信“物”是“他信”是“自欺”直接反驳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这属于什么驳论方法?偷换概念①论点:
②论据
A、古
B、今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a埋头苦干的人b拼命硬干的人c为民请命的人d舍身求法的人脊梁a 有确信b 不自欺c 前仆后继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这属于什么驳论方法?间接反驳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4、作者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偷换 概念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有“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逐层推进的逻辑顺序反驳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2、赏析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辛辣讽刺的语言。3、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1、联系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1、第1、5段加点的语句是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的文字,它蕴含哪些嘲讽意味?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2.如何理解文章第1段中的“公开”,“地大物博”加引号有什么作用?
“公开”一词表示言之有据。“地大物博”加引号既表引用,又含讽刺,这是盲目自大,外强中干,自欺欺人的自夸。3、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4、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奠定基础。5.文章第3段中的“他信力”是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相对应的文章第5段的“自欺力”又指什么?他信力指: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运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增添了讽刺的效果,生动地刻画了悲观论者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恶形象。“自欺力”指求神拜佛,麻醉自己。6.文章第4段的“新生路”指什么?
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7、文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你是如何理解的?能不能举例说明?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8.结尾作者提到“中国人”在文中是第六次出现,他们所指对象都相同吗?如不同请你说说各自含义。
①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②所有的中国人。
③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④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⑤广大人民
⑥中国人的整体。
由此看
敌论点中“中国人”指全体中国人,范围大 敌论据中“中国人”是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敌论点错误:偷换概念 以偏概全二、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1、第1、5段加点的语句是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的文字,它蕴含哪些嘲讽意味? 2.如何理解文章第1段中的“公开”,“地大物博”加引号有什么作用?3、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4、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5.文章第3段中的“他信力”是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相对应的文章第5段的“自欺力”又指什么?6.文章第4段的“新生路”指什么?7、文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你是如何理解的?能不能举例说明?8.结尾作者提到“中国人”在文中是第六次出现,他们所指对象都相同吗?如不同请你说说各自含义。9.说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9.说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脂粉:
筋骨和脊梁:
状元宰相:
地底下:美化、伪装精神、品质、人格、操守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暗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在古代指哪些人?在今天,又指哪些人?请分别举出三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话是正确的。
古代事例:
发明家毕升、民族英雄文天祥、伸张正义的海瑞、探求佛教教理的玄奘等。
现代事例:
科学家袁隆平、体育健儿刘翔、抗击非典的英雄姜素椿、飞天英雄杨利伟等。 小结 本文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武器,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劲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