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语文八年级上翼教版第22课《清塘荷韵》教案1
教学目标:
1、品读描写荷花的词句,欣赏荷之形韵美。
2、理解抒情议论句,品味荷之神韵美。
3、理清文章线索,感受作者恋荷之情韵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 赏析文章描写荷叶、荷花的词句,欣赏荷花的风韵。
(2) 理清文章的线索,从表达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中感受作者对荷花的爱恋之情。
2、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抒情议论句的深刻含义,品味荷之神韵;结合作者经历和思想,感悟文中所蕴含的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常说“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荷花美丽而圣洁,自古以来不少文人雅士对荷花都是情有独钟。周敦颐在《爱莲说》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君子高洁的品性;朱自清《荷塘月色》则以“田田的叶子、舞女的群”道出了心中淡淡的忧伤和喜悦;而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老人在1997年86岁高龄写的《清塘荷韵》又绘出了季老怎样的思想境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季老的清塘,一赏荷韵。
二、散读课文,整体把握。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季老先生在门前的池塘撒下几颗种子,四年期待之后,终于等到了荷叶满塘、荷花盛开。
2、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种荷→ → →祝荷
二、重点赏析,品荷之韵。
1、细读文章第6、8小节,圈划关键词句,欣赏荷花之形韵美。
(1)叶之韵:“跃出水面”、“亭亭的”、“接踵而至”“遮蔽了整个池塘”
“接天莲叶无穷碧”
(2)花之韵:“红艳耀眼”“红盖擎天”“红花映日”
“映日荷花别样红”
2、齐读第9小节,这段文字写荷的什么?用意何在?
写荷的凋零。写出荷花生命的消逝——飘逸、豁达、淡定、洒脱。
3、秋日,生命的凋零,总是带给人凄凉与忧伤,为什么作者眼里荷花的凋零如此飘逸、豁达?结合前文,完成表格,品味荷花的神韵美。
时间 荷花生长情况 作者的心情
第一年 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事与愿违(失望)
第二年 仍然没有露出荷叶 完全灰了心
第三年 细弱单薄、可怜兮兮的五六个叶片 微有希望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第四年 接天莲叶映日荷花 心中狂喜
4、找出写荷这种生命力的语段,集体朗读。(第7节段首)
荷从“一粒粒种子”到“满塘风荷举”历经了四年漫长的等待、力量的积聚,这表现出了荷“顽强、坚韧”的生命力。
资料链接: 季老在黑暗残酷、泯灭人性的“文革”时代,他不堪忍受那残暴的批斗与羞辱,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决意自杀。 他反复思索种种自杀方式,最终选定吃安眠药死。正当他要实施自杀时,突然被揪去批斗,狠打暴踢,鲜血流淌。他的思想却发生了变化:“不想死了”“还是活下去吧”。 他决意忍辱偷生,坚持自己的信念。于是,为着适应不断的批斗,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斗锻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 时间,必至眼花流泪为止”。
这其实正是季老的人生的写照。只有具有这种顽强、坚韧才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
小结:
生命的过程是一种“美”。他曾经饱受生命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生命绽放的快乐,让我们钦佩于生命的顽强、让我们感动于生命的执着;也只有这样,当她从我们视线中消逝时,我们才能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面对,也才能在消逝之时拥有那种飘逸和洒脱,拥有那份淡泊与宁静。让我们如季老般,如季老笔下的满塘风荷般做弘扬生命的强者,做彻悟生命的智者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语文八年级上翼教版第22课《清塘荷韵》教案2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2、 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3、 讨论探究荷花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
4、 通过阅读文本,从满池塘那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中获得人生的感悟,体会生命力的顽强,坚信——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 品味荷之韵。
2、 让学生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荷花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水生植物,有谁知道荷花还有什么别名?(莲花、芙蕖、藕花、芙蓉、菡萏等)(板书)
2、展示荷花的几幅图片,请学生找出与之相配的诗句。
(古代的文人墨客描写荷花的诗文也是举不胜举的,仅在《全唐诗》中就有十九首写荷花的诗,仅李白一人就写了八首。荷花美丽,荷花圣洁,人们在荷花身上寄托了不同的感情,周敦颐的《爱莲说》写的是莲荷高洁的品性,朱自清《荷塘月色》写的是物境之美,表达的是自己淡淡的忧伤和喜悦,而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老人在1997年86岁高龄写的《清塘荷韵》又是写荷花什么呢?他对荷花情有何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塘荷韵”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
请你谈谈你所了解的季羡林。(配合作者图片及文字,简介季羡林生平学术成就及创作。)
——季羡林: 1911 年生 ,山东临清县人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留学德国,1945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他精通数国文字,出访过几十个国家,且掌握几种古老的文字,对印度文化与佛学又有深入研究,可谓是学贯中西古今.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出版有散文集《牛棚杂忆》等。
季老研究佛学梵文较有造诣,他的研究与印度文化、佛教有着密切关系。佛教自西汉东移传入我国,作为佛教“净土”代表的荷花丰富了中国荷花文化的内涵。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莲花(即荷花)是释迦牟尼的宝座,它是不受轮回的污浊环境影响的“佛的本质”,加上季老又是一个道家思想较浓厚的一个人,他追求清静无忧,荷花正像一个品行高洁的隐居者一样,正符合季老的追求。所以才会对荷花特别的情有独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2、请同学们放声地自由诵读课文,理清行文的线索,并用带“荷”的两个字来归纳文章段落。
——荷(线索): 想荷(1-2段) —— 种荷(3段)
盼荷(4-6段)—— 赞荷(7段)
赏荷(8-12段)—— 祝荷(13段)
四、品读课文,探究主旨
1、请同学们朗读1-2节,说说作者种荷的缘由?作用是什么?
——自己的思想守旧;中国人都爱菊;
为后文的期待与欣赏埋下伏笔。
2、请同学们自读3-6节,说说荷花的成长过程是怎么样的?而作者的心情产生怎么样的变化?(圈划出荷花成长的句子以及作者心理变化的句子)
3、荷叶初长时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为什么还是觉得这是有些灰心的一年?
——明确:五六片、圆圆的细叶、细弱单薄、可怜兮兮
因为之前作者希望的是满池塘的荷花,可实际荷花长得太慢了,由于对荷花的极度的喜爱,他担心这样孤零零的荷花终究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
4、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第四年的荷花的呢?(书中圈划)
5、作者从种荷、盼荷的过程中,领悟到了怎么样的生活哲理?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学生齐读,后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是作者对荷花顽强生命力的赞美。(表达观点的句子)不仅荷花,其实世间万物都是具有生命力,它们往往以任何人都无法抵御的力量在蓬勃生长着。
6、文章为表现荷花顽强的生命力,从最初投放种子写起,写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的期待,作者不惜笔墨,直写到荷叶满塘才让读者放下那颗期待的心。如果把文中的第4、第5自然段删除,表达上会有什么变化?请用心体会一下。
——不能去掉。4、5两段起铺垫作用,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荷花的期盼,感受到荷花顽强的生命力,虽然沉静了三年,但只要生命不止,一定会有生命勃发的时机。
7、品读第8段,说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与“燕园其他池塘里的荷花”有什么不同?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突出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旺盛生命力。(生命的勃发)
外形之美:红艳耀目、与众不同、卓然挺立、迎风弄姿
内在气质:睥睨一切、高高凌驾(超凡脱俗)
8、齐读第9、10两段,说说这两段分别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现出来?)
——月夜塘荷的宁静之美;小波斯猫落水;
动静结合,映衬了月夜荷塘的宁静、静谧和热闹之美。
喜爱、沉醉在这荷塘的静谧之美中。(如:徘徊;静静地吮吸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9、指名朗读第11段,请同学们说说这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侧面描写,突出荷花的美。
(本文中有正面描写荷花的美,而作者沉醉于这美丽的荷塘,而身边的其他人也加入到了欣赏荷花的队伍中来,这都是从侧面来突出荷花的优美。所以本文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10、人们常用“残荷败柳”来形容冬天的荷塘,但作者在文中却说“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荷花所做的“春天的梦”有什么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说荷花做着“春天的梦”是指在严寒的冬季,荷花的生命状态也不是停止的,它会为来年的盛开做着精心的计划和准备。该句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给予的无限深情。(导:4、5段中,虽然荷花没有开放,但是它们的梦想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也正因为如此,才换来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作者赋予自然界变化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情感,表达了一种向往美好的信心。从这种意义上说,荷花的生命力是顽强的,也是永恒的。
11、请同学们齐读第8节中“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思考以下问题:
A一般的生命的凋零总是给人怎么样的感觉?(凄凉、萧索)
B那么作者笔下这段关于落花的描绘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生命惨悟透了什么?
(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感受到生命的快乐。现在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得如此飘逸、洒脱。)
(能以这样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体现了季老豁达、超然、彻悟生命的人生境界。——这是作者从荷花上体悟出来的。)
12、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翼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从此老人的心为之牵绊,随之起伏,为什么呢?他对荷情有何钟?荷之韵究竟何在?(总结)
——生命的孕育之美;勃发之美;外形之美(风姿绰约、气质脱俗);静谧之美;热闹之美;永恒之美;超然脱俗的精神境界。(托物言志:本文对荷花孕育的艰辛过程的描写其实就是为了表达出对生命顽强、坚韧以及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的赞美。)
13、教师小结: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自然界的万物生生不息,它们以风姿装点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它们以生命启示了心有灵犀的人们。季羡林老人从荷花的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顽强,那我们也学习季老先生去观察自然,感悟自然,去发现美,去探求美的真谛吧。
五、单元主题总结:
六、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练习
2、推荐阅读三本书:《牛棚杂忆》《清塘荷韵》《我的人生感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语文八年级上翼教版第22课《清塘荷韵》教案3
导入: “荷叶田田,莲花迎风”, “荷”,作为中国文人精神的一种寄托,她实在承载着太多美丽的向往,周敦颐爱莲花的高洁,王维钟情于 “莲动下渔舟”的诗意,朱自清沉浸于月夜荷塘里的那份飘渺。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的心中也一直开满荷花,他,就是著名学者——季羡林。这是一位多情的老人,他把对世间万物的一份深情,融入到许多优美的散文中。(PPT展示他的几部散文集)
他在86岁高龄时写下了散文《清塘荷韵》,那么,季老心中的荷花到底有着怎样的风韵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这篇佳作。
授课:
一、整体感悟,
师:当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跃入了清塘,数亩清塘因为这几颗莲子,景致有了怎样的变化呢?作者的心情又是如何随之起伏的?请你在预习的基础上说一说。
生:第一年,第二年没有什么变化,(灰心)第三年出现了奇迹,长出了五六片叶子,(虽微有希望但仍灰心)第四年出现了真正的奇迹,叶子繁茂并开出了荷花。(心中狂喜)
师:伴随着老人的牵挂,荷花在黑暗中,在淤泥中,沉默着一年、二年,甚至三年,但生命的嫩芽一旦破壳而出,便快速地绿透了清塘。
二、深入探究,品味“荷韵”
(一)品味“叶韵”
(请大家品读6、7段文字:从荷叶蔓延的过程中,你能品味出了荷叶怎样的内在神韵?请结合具体的词句 (从时间、空间、数量等方面)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从时间、空间、数量、生长态势等方面来理解它的旺盛的生命力,体会“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
师:原本荒芜的池塘已是“接天莲叶”,展示了荷旺盛的生命力,但是,正如作者所说:
学生齐读“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这个局面”
师:是啊,我们看到的只是满塘的碧绿。那么,
(请展开你的想象,如果你是那枚莲子,你会是如何突破重重羁绊,在清塘之下不停的生长 )
学生通过想象,表述自己的见解。(言之有理即可)
师:(你的想象让我们真切的看到了荷花顽强的生存精神,它的这种精神以及旺盛的生命力,让我们心生敬意,让我们有所感悟,就像作者所说,七段开头:
生: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全班朗读)
(二)品味“花韵”
师:“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象尽显荷叶之韵,那么,在作者的心中,荷花又有着怎样的神韵呢?作者在这里向我们描绘了两幅描写荷花的画面,
(速读8、9两段,请找出作者描绘的两幅荷花图,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读画面,(老师引导)用文中的诗句给这两幅画面命名 “映日荷花别样红”“池花对影落”,并简单说说感受。
师:“映日荷花”如此红艳耀目,充满生机,毫无保留的、骄傲的绽放着美丽;(小组同学再读一遍)
“池花对影落”这是一幅生动而细腻的画面,
动画前,老师语:同学们,让们跟随作者来到清塘池畔……看着“池花对影落”的画面,你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呢?
(播放动画)
动画后,老师语:在寂静的月夜,看着花瓣轻轻的飘零在水上,慢慢的,和它的倒影融合在水面之上,此时此刻,你最直接的心境(感受)是怎样的?
生:谈自己的感受:柔和、宁静、祥和、超然等都可以。
(那么作者此时是这样的感觉吗?)
生:也是这样的心境:“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
师:在这样的柔和宁静的氛围下,作者为什么描绘了一幅“小猫戏月图”呢?
生:以动衬静(小猫弄乱了静静的月影,但却反衬了作者那份宁静的心情。)
师:生命的凋落,总带给人一种感伤与沉重,可如此美丽的荷花当生命凋零的时候,却依然带给我们一种宁静和美感,而不自怜自叹。
(从“池花对影落”中,你能悟出荷花怎样的神韵呢?小组讨论,说说你们的体会。)
学生谈自己的认识:超然脱俗的境界,对生死看得很淡然或者能正确看待生死等都可以。
师: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绽放过生命的美丽和坚强,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却如此超然的面对,让我们带着对荷花的一份敬佩,再来读一读这幅“池花对影落”。 (播放朗读动画)
生:朗读
三、探究主旨
师:同学们,荷花正因其顽强的生命力和面对生命凋零所表现的超然脱俗而尽显风韵,成了牵动作者情怀的挚爱,也成为我们眼中的一道风景。
(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你又如何理解“季荷”这一称呼?)
这是周一良先生所赐之名,引导学生从作者的人生经历来理解,体会作者借荷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对顽强精神和豁达人生境界的追求。荷如人,人即荷,作者与“荷”在精神世界是融合的。
总结:文章借“荷”抒情、以“荷”言志,一篇《清塘荷韵》,就是一首心灵之曲,一曲生命赞歌,让我们看到了作者人如其“荷”,心有其“韵”的高尚情怀。
让我们最后带着一份崇敬和作者一起来祝福这充满神韵的荷花吧!(全班齐读最后两节)
四、升华情感:同学们,让我们也祝福生活中那些顽强的人们吧,尤其是在这次地震灾害中那些幸存的同胞们,我们为他们顽强的求生力量震撼的同时,也相信他们一定会迎来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因为,荷花不仅盛开在清塘中,也同样会盛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布置作业
1、 文中引用了许多诗句,试分析其中一两处,阐述引用的作用。
2、完成小练笔:我心中的 韵(在横线上填写出你喜欢的自然事物)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语文八年级上翼教版第22课《清塘荷韵》教案4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2、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3、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
【作者】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翌年作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导入】
荷花美丽,荷花圣洁,人们在荷花身上寄托了不同的感情,周敦颐的《爱莲说》写的是莲荷高洁的品性,朱自清《荷塘月色》写的是物境之美,表达的是自己淡淡的忧伤和喜悦,而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老人在86岁高龄写的《清塘荷韵》又是写荷花什么呢?他对荷花情有何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塘荷韵”的世界。
【讲解】
读这篇文章,关键是理清其头绪,头绪在哪里?在情趣变化的层次上。
第一层次,对于楼前的清塘没有荷花,感到不满、失落。
第二层次,投入莲子,殷切地期待,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失望。在这一层次中,作者用了比较强烈的形容:“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灰了心”不仅是为了对第二层次作确当概括,而且是为了和第三层次作反衬性的铺垫。
第三层次,“出了奇迹”,发现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好像是要与前面的“灰了心”作对比。但对比有两种:一种是强烈的,一种是有细致层次的。季先生的用意很显然,是一下子并不让它太强烈。从这里可以看出季先生行文的风格,那就是层次感很强,在这个层次的最后一句,把分寸感表现得特别明显:“经过了漫漫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这样的写法,就是不想一下子作强烈对比,循序渐进,懂得为强烈的对比蓄势,这是风格老到的表现。
第四个层次,这是真正的大对比。这时所用的语言比较强烈了。首先,是变化的突然性:“一夜之间”。其次,是“叶片扩张的速度惊人的快”。再次,是内心的感动效果“狂喜”。这个“狂喜”正是和前面的“灰心”的对比。从“狂喜”里,我们可以看出,季先生的老到中还有一点,那就是动情,这种动情,就是浪漫。在本文中,不但有“狂喜”,在后面还有“岂不大快人意也哉!”但是,过分浪漫,就可能成为滥情,就不完全像是季先生了。
季先生作为学者,他的散文的特点,他的散文的功力,不完全在动情上,他往往在动情之时,或者在动情之后,来一点智性的冷静的思考。
这就是第五个层次了。在这个层次里,季先生发开了议论:他指出天地间的生命总是有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有了这样的议论,就表现出学者本色了。这种本色概括起来,就是情感与智性的交融。当然,在智性与情感两个方面,季先生的智性比之情感要收敛得多,他的智性议论往往是点到为止,相比起来,他的情感就比较张扬。在他笔下,对于荷叶和荷花的描写,词语用得是很丰富的。特别是对于荷花的形态,带着比较强烈的情感,如:“经艳耀目”、“脾脱一切”、“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来了”。特别是:一片莲瓣堕入水中,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但是,这样的描写与一般抒情散文略有不同,那就是,比较有分寸。总是有些数量上的限定,如“不到十几天的工夫”, “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 “开出十六个花瓣”, “四五百朵”, “六七百朵”, “将近一千”。追求数字的准确,与抒情是矛盾的,但也显示了学者散文与一般一味追求浪漫情调的散文的不同,在描写抒情之时,往往带着说明的意味。学者毕竟是学者,他们的严谨总是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
但是,学者散文,归根到底是其睿智。这种睿智,不仅仅在小细节上,而且在大智慧上。这一点,在文章的最后表现得特别鲜明。从抒情来说,文章写到荷花茂盛地开放,已经完成了情感的对转,可以收笔了。但季先生在此近乎高潮的地方,又来了一笔,提高了文章在情智上的档次。这一笔,就是,强调从夏天还会转人秋冬,那么: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这一笔看似杀风景,但却是从抒情到智性的大跌宕。文章的主题是说生命力的无敌,这里却反过来讲生命的衰败。这就又一次显示了季先生的老到。思想,只有主动树立对立面时才能深化。对生命力的赞美,浪漫乐观,只有敢于面对逆境才能深刻。学者散文正是以这样的智慧超越了一般散文,尤其是小女子散文。当然,季先生在结尾处,并不是为了提出一个悖论,让人困惑。他虽然老到,但他的情怀还是相当浪漫。对前景怀着乐观的期待,可以说是他的特点: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情感就和理智结合起来,真正达到了情理交融。当然,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他并不是散文大家,他的文采赶不上他的情感、他的睿智。他的议论,往往有些生硬。季先生毕竟是学者,文学写作不过是客串而已,这是我们不可苛求于先生的,但是,也不可盲目追随潮流对之一味赞颂。
【小结】
《清塘荷韵》这篇是季羡林先生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相媲美。《荷塘月色》写的是月夜荷塘的景象,力求写出物境的美,写出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与忧愁。而本文写的是莲荷从虚无到繁茂的漫长历程,重在写莲荷顽强的生命力,写作者的欣慰和希望。文章中浸透了作者对人生及人类历史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语文八年级上翼教版第22课《清塘荷韵》教案5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2、 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3、 讨论探究荷花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
4、 通过阅读文本,从满池塘那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中获得人生的感悟,体会生命力的顽强,坚信——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 品味荷之韵
2、 让学生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
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
教学设想:《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相媲美。《荷塘月色》写的是月夜荷塘的景象,力求写出物境的美,写出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与忧愁。而本文写的是莲荷从虚无到繁茂的漫长历程,重在写莲荷顽强的生命力,写作者的欣慰和希望。文章中浸透了作者对人生及人类历史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并不奢求学生能深刻体悟生命的内涵,只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能让学生串连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一种生命力的顽强,在心中留下一颗千年不烂的生命的种子。
教法:阅读——讨论——体悟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欣赏民歌《荷花颂》flash 让学生说一说人们为什么喜爱荷花
师提示:荷花美丽,荷花圣洁,人们在荷花身上寄托了不同的感情,周敦颐的《爱莲说》
写的是莲荷高洁的品性,朱自清《荷塘月色》写的是物境之美,表达的是自己淡淡的忧伤和
喜悦,而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老人在1997年86岁高龄写的《清塘荷韵》又是写荷
花什么呢?他对荷花情有何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塘荷韵”的世界。
二、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莲荷的什么故事
学生讨论归纳概括
明确:恋荷——种荷——盼荷——护荷——赞荷——名荷——赏荷——祝荷
2、找出表现作者情感起伏变化的语句
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情绪的起伏
“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
“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块心病。”
“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
……….
小结:与《荷塘月色》相比虽然同为写景抒情的散文,但《清塘荷韵》并不重在写外在的景,而重在写荷花内在的韵致,文中作者情绪的起伏更值得我们去玩味,体验…...
三、体悟荷之韵
1、 师提示: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翼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从此老人的心为之牵绊,随之起伏,为什么呢?他对荷情有何钟?荷之韵究竟何在?
生答:生命力……
2、 找出写荷这种生命力的语段,集体朗读
师提示:我们很难想象,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和美丽,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槃。同学们能对对寂寞沼泽中的莲子或跃出水面的盛开的荷花说上两句吗?
生答:……
3、 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
生答:临风之草 迎霜之菊 竭泽之鱼……
师简介季羡林先生本人 《牛棚杂记》
4、 这是生命萌发,蓬勃发展时所体现的生机盎然,顽强与美丽,那面对生命的凋零,老人又是怎样去看的呢?文章中有一段关于莲瓣凋落的描写,请一位学生朗读,思考这是一种什么境界?
生讨论回答
师提示:“风乍起,一片莲瓣坠入水中”,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涟漪。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
5、 小结: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四、文化探究
师提示: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丰富多彩。在中国的文化中,花草鸟兽都被赋予了深层含义。陶渊明咏菊,陆游悲梅,周敦颐颂莲,……,作为文人精神的一种寄托,荷花实在承载着太多美丽的向往,在中国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学、文化题材,显示了多方面的寄寓意义,请同学们背一些关于莲荷的诗词
生答…… 最早的载有荷花诗的诗集《诗经 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最早的咏荷乐曲汉乐府《相和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最著名的赞荷散文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
师提示: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花诗词的对象,那荷花身上还有其他方面的寄寓意义吗?
生讨论回答 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荷花的食文化等等
小结:就像国人对梅兰竹菊的特殊喜爱,荷花的身上也寄寓着许多美丽的向往
五、结语
自然界的万物生生不息,它们以风姿装点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它们以生命启示了心有灵犀的人们。季羡林老人从荷花的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顽强,那我们也学习季老先生去观察自然,感悟自然,去发现美,去探求美的真谛吧
六、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古今咏荷(莲)的诗、词、文并作赏析交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语文八年级上翼教版第22课《清塘荷韵》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2.朗读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对荷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说明: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老人86岁时的作品,数亩清塘,满池风荷,到底是什么牵动了这位世纪学人和国学大师的情怀?教师宜对季老诚朴而淡定、豁达又执着的为人;清净而雅致,从容又精到的为文做整体把握和理解。其实贯通全文的正是一种生命的精气神,也就是荷之所以触动作者、感染读者的这种内在神韵。让学生通过语言的诵读品味感受荷的顽强的生命力和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提升语文素质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初读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对作者情感变化的把握,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情感。
2、教学难点:反复地诵读和感受具体的文字,理解作者对荷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说明:
语感,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内核,而文本解读的过程,应该是指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探究情感,习得语感的过程。也是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和语文素质提升的过程。《清塘荷韵》美在荷塘中生命的律动和神韵。通过初读、圈划关键语句,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也就理请了文脉思路;通过诵读品味,感受具体语言中所蕴涵的情感,也就走进了文本。关键是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起点,给学生阅读思考和探讨交流的时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荷的形象、荷塘的景致,时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驻足;关于荷的诗文,也时常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陶醉。你能说说对荷塘的真实感受吗?2、结合预习,请你谈谈你所了解的季羡林。 1、交流对荷与荷塘的感受。学生谈感受,教师相机引导到荷的蓬勃生命力方面。学生可能会谈到的诗文有:《荷塘月色》、《爱莲说》、“江南可采莲……”“毕竟西湖六月中”,“小荷才露尖尖角”……2、谈季羡林。配合作者图片及文字,简介季羡林生平学术成就及创作。 1、对荷花荷塘感受的谈话,能激发学生对这篇散文的整体预热,有利于学生较快的走进文本。2、季老并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作家,让学生通过预习,对其为人和为文作初步了解,对于把握本文的情感和思想也会很有帮助。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放声地自由诵读课文,圈划出表明了作者情感发生了变化的语句,理清行文的线索。2、如果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你准备怎么概括?教师示例:恋荷(或者念荷)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并对作者情感起伏变化的语句进行圈划。交流并明确:(1)“……再也不见什么荷花。”(2)“每次看到或想到,觉得是一块心病。”(3)“……下面就听天命了。”(4)“我的目光无法把荷从淤泥中吸出。”(5)“我总是请求他们手下留情。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6)“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没有白等。”(7)“……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8)“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9)“前年的夏天……晚上……今年夏天……”(10)“他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我为我的‘季荷’祝福。”2、分别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情感起伏变化的具体过程。交流并明确:恋荷(或者念荷)——种荷——盼荷(或者等荷)——护荷——赞荷(或者悟荷)——赏荷——祝荷护荷、赞荷、赏荷等处表明情感的关键句学生可能会筛选不到位,用两个字概括可能欠准,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就行了,不必拘泥于字眼。 整体感知是文本阅读的第一步,是走进文本深处的基础,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引领学生学会从内容概括和情感把握两个密不可分的维度来整体阅读一篇文字。同时也为下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深入文本品读荷韵 1、指名分别诵读5、6、7节文字,从作者对荷的情感变化过程来看,转折的关键点在哪里?2、品读5、6节文字,体悟荷之韵。3、齐读第7节文字,并再读第一句。4、指名分别诵读8到11节文字。如果触动季老情怀的只是荷的生存与拓展得力量,文章到第7节就可以结束了,下面的赏荷作者到底欣赏荷的什么? 1、圈划、诵读第7节作者叙议结合的文字,体味作者深情的赞美。第一句议论统领下面的文字:“自从”“一夜之间”“不到十几天的工夫”;“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几十枝扩散、蔓延、遮蔽、扩展、深水淤泥里走动。”2、圈划、品读、交流,体悟荷之韵。(1)“忽然出了奇迹”:“几个圆圆的绿叶”“细弱单薄,可怜兮兮的平卧水面上”“五六个叶片”“浮动仍是孤零零的五六个叶片”(2)“真正的奇迹”:“一夜之间突然一大片”“严冬的冰水下并没有停止行动”“惊人的快”“部分覆盖”“几天之内”“不小一部分覆盖”““跃出水面”“亭亭荷叶”。3、诵读交流“天地萌生万物……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4、诵读、品味8到11节,重点品读第8节文字,理解作者深蕴其中的情感。“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寄托了作者一种与众不同的、超凡脱俗的境界与追求。 作者对清塘荷韵的抒写以第8节第一句分为荷叶和荷花两个部分,前者赞美荷的生存和拓展的生命力量,后者则崇尚一种超凡脱俗的追求与境界,对荷韵的感悟也按照这个思路进行阅读设计。
探究主旨 触动作者情怀的清塘荷韵到底是什么? 交流探讨一种不畏艰难的惊人的生存力量;一种与众不同的超凡的精神境界。 阅读主旨的探究,是文本的,也是个性的。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交流探讨,把握全文的情感与思想。
布置作业拓展深化 推荐阅读三本书:《牛棚杂忆》《清塘荷韵》《我的人生感悟》 精读、泛读结合,阅读、随笔结合,评点、交流结合。完成系列随笔,走近季羡林。 教材总归是例子,阅读总以量为先,读写结合重在指导,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思路点拨
阅读教学的视角是开放的,形式是多样的。让学生充分了解季羡林其人其文并阅读《牛棚杂忆》、《清塘荷韵》、《我的人生感悟》和《季羡林文集》,然后围绕问题——“触动86岁季老情怀的清塘之荷韵到底是什么?”,师生共同探究,设计教学活动。
练习举隅
1、季老的语言朴实而生动,清净而雅致,请选择文中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作简要赏析。
2、文章第2节作者说“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文章第8节作者说“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文末作者又说“我为我的‘季荷’祝福”。你能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吗?结合你对季老的了解,对荷的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
3、你能对《清塘荷韵》这篇散文提出一些质疑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