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酸与碱》检测题
一、单选题
1.某物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蓝色,关于该物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物质可能是氢氧化铜
B.该物质一定是纯碱的水溶液
C.可以将pH试纸放入该物质的稀溶液中测其pH
D.向该物质的水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溶液的pH一定变小
2.下列关于H2SO4性质描述中,不属于酸的通性的是
A.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B.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
C.浓硫酸滴到白纸上使纸变黑
D.与Mg反应放出氢气
3.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
A.收集O2 B.蒸发食盐水
C.稀释浓硫酸 D.测溶液的pH
4.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CO2能否与H2O反应。滴加盐酸,待试管乙中液体变红后,将其加热至沸腾,红色不褪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逸出的气体只含CO2
B.乙中液体变红,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C.加热后红色不褪去,说明碳酸受热不分解
D.欲达到实验目的,可将盐酸改为稀硫酸
5.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由CH4、H2、CO、CO2和HCl中的若干种气体组成,将此混合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未见变浑浊,但混合气体的总体积减小,把剩余气体导出后,在O2中能够点燃,燃烧产物不能使白色CuSO4粉末变蓝色。则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
A.HCl和CO B.HC1、H2和CO2 C.CH4和H2 D.CO和CO2
6.中和反应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下列应用不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用盐酸除铁锈 B.服用含有氢氧化镁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用硫酸处理印染厂含碱废水
7.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试管内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试管内溶液变蓝
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⑤
8.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其原因是二者的溶液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的粒子是
A.H+ B.OH- C.H2O D.H
9.将2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25%的稀硫酸。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步骤: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
B.实验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细口瓶
C.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D.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10.大数据能及时获得更多的信息。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
B.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
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D.向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
二、简答题
11.小博同学用“思维导图”来归纳总结硫酸的化学性质,如图表示硫酸能与a~e的五类物质反应,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a 为石蕊试液,反应的现象是 _____ 。
(2)b 是活泼金属,以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
(3)e 是盐,写出有气体生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
(4)c 是金属氧化物,所属反应类型是; _____ ;d是哪一类物质? _____ 。
(5)工业上可用e与d反应制烧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
12.小明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获得了两种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1)如果他想验证某瓶气体样品中含有二氧化碳,他应该选用哪种溶液?,为什么?
(2)若想除去气体样品中的二氧化碳,他应该选用哪种溶液?为什么?
三、推断题
13.推断题:如下图所示,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A中含有两种元素,A和B可发生中和反应,C为生活中最常见的液体,F可供给呼吸,X常用作食品干燥剂。Y为单质。
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H的化学式为______。
(2)反应②的基本类型为______。
(3)A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4)写出物质B的一种用途_________。
14.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相互之间能发生下列反应:①A+B→C+D ②D+E→B ③C+F→G+H ④B+F→G+I ⑤H+JA其中A是一种黑色固体,C溶液是蓝色,F、H、I、J为单质,通常状况下I、J为气体,反应②是形成硫酸型酸雨的某一步反应,E的分子中两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3,反应③是湿法冶金的先驱。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的化学式为______;反应④除生成气体处,还有的现象是______;F在使用时易与空气中_______等物质作用生成一种疏松多孔的物质,造成资源损失。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③_______;反应⑤_______。①~⑤五个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______(填序号)。
(3)将过量F加入C溶液中充分反应,反应后与反应前相比,溶液质量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过滤后所得固体的成分为______。
(4)I在J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I作为能源,其优势为______(答一点)。
15.A、B、C、D、E、F均含同一种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部分物质已略去)。A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D属于氧化物,氧元素质量分数为30%.B的化学式为_____,D→E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C与氧气、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F,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四、实验题
16.自然界中,有许多植物色素在不同的酸碱性溶液中呈现不同的颜色,这些植物色素也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某兴趣小组用以下仪器自制酸碱指示剂:
(1)仪器a、b的名称为_____、_____。
(2)从紫甘蓝叶中提取植物色素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取适量紫甘蓝叶放在研钵中研碎;
②用水和酒精(体积比1:1)浸泡,_____(填“过滤”或“蒸发”),取液备用;
③将紫甘蓝提取液分别滴入白醋、石灰水、蒸馏水中,颜色变化如下表:
物质 白醋 石灰水 蒸馏水
显色情况 红色 绿色 蓝色
(3)请用紫甘蓝提取液,选用题中给出的仪器,用最少量的试剂鉴别失去标签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与结论。
实验操作 现象与结论
_________ _________
17.已知天然气是一种比较清洁的化石能源,主要成分为甲烷(CH4),现对甲烷的制取、性质、应用做如下介绍,请回答相关问题:
查阅资料得知:①通常状况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②实验室常用无水醋酸钠(CH3COONa)和碱石灰(发生反应的是其中的氢氧化钠)两种固体药品,研磨均匀混合,通过加热制取甲烷,同时还生成碳酸钠。
(1)写出标有编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
(2)实验室制取CH4的发生装置,可选用_______(填字母);选用C装置收集CH4,当CH4收集满并取出集气瓶后,停止该实验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
(3)用浓盐酸与大理石在G装置中反应,制取CO2并检验其有关性质。
①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②观察到烧杯中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不合理的是_______(填序号)
A 产生的CO2直接使石蕊变红
B 产生的CO2与H2O反应生成H2CO3,使石蕊试液变红
C 挥发出的氯化氢溶于水,使石蕊试液变红
(4)实验室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NH3)。已知,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①若选用F装置来收集NH3,应从_______(填“a”或“b”)通入。
②已知NH3是一种碱性气体,干燥时不能选用下列的干燥剂中的_______(填序号)。
A 固体氢氧化钠 B 浓硫酸 C 生石灰
五、计算题
18.为测定某赤铁矿中Fe2O3的含量,取10g该赤铁矿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g。(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l-35.5 Fe-56。请完成下列分析及计算:
(1)10g样品中杂质的质量为 g。
(2)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19.某工厂化验室用15%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40g,洗涤后的溶液呈中性。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含H2SO4的质量是多少?__________
20.称取5g含杂质的氢氧化钙固体样品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假设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二者恰好完全反应。请计算:固体样品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D 2.C 3.C 4.D 5.A 6.A 7.A 8.B 9.C 10.A
11. 石蕊试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复分解反应 碱 ↓
12.⑴澄清石灰水,因为CO2能与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反应生成CaCO3白色沉淀,而CO2与NaOH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⑵氢氧化钠溶液,因为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两者分别溶于等量的水中,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氢氧化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所以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更好.
13. 化合反应 改良酸性士壤(合理即可)
14.(1) SO3 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氧气和水
(2) CuSO4+Fe=FeSO4+Cu 2Cu+O22CuO ③④
(3) 减小 铁、铜
(4) 2H2+O22H2O 燃烧热值高,无污染
15. FeCl2
16.(1) 烧杯 点滴板
(2)过滤
(3) 各取几滴待测液于点滴板上,分别滴加几滴紫甘蓝提取液 显红色者为稀盐酸,显绿色者为氢氧化钠溶液
17. 分液漏斗 A 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A b B
18.(1)2
(2)10.95%
解:设稀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x
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0.95%
答: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95%。
19.7.35g
2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