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3 13:3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文言文两则-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铁杵成针》以文言文的形式,阐明了学生从小比较熟悉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本课选取的是关于学习的文言文小故事,富有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的佳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理解中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3.了解写作顺序,适当补白,感悟故事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中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2.了解写作顺序,适当补白,感悟故事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回顾李白的诗篇,激趣引入课题——铁杵成针(板书课题)。
2.指导朗读课题。出示图片,认识铁杵。
二、初读课文,读出节奏与停顿
1.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二读,读出停顿,师生共读。
三、初步理解,了解大意
1.回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预设:注释、插图、工具书......)
2.让同桌交流,指生交流古文大意。
3.了解古文特点——语言简练。
四、深入理解,感其深意
过渡:同学们,一般故事的发展,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个小故事的起因是哪句话?
1.起因: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1)重点理解“成”和“弃,总结学习文言文方法及特点——组词法、语言简洁。
(2)适当补白:请你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他有可能为什么不读书呢?总结文言文学习的另一种方法——文言补白法。
2.经过: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重点理解“是”的意思。古文“是”:这。现代文“是”:肯定的意思总结文言文特点:古今有变。
3.结果: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文言补白: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有什么疑问?此时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又会做怎样的回答呢?(师总结)
(2)最终,这个小故事还演变成了一句俗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3)你有没有李白这样的经验教训?
结合学习、生活实际,你以后应该怎么做?
五、读出韵味,当堂背诵
1.对于坚持,习总书记给我们提出了叮嘱,出示视频,齐读
2.教师范读,读出韵味。
3.挑战升级,看谁来读?(填空读)
4.最后一关,看谁来挑战?出示题目,直接背诵。
六、总结拓展
1.教师总结。
2.在我国悠久文化历史长河中,还有许许多多像今天这样励志的小故事。比如:《程门立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请同学们运用咱们今天学习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继续品读,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七、板书设计
评测练习
一、给句子中划横线字注音。
1.家贫( )不常得油。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 )去。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三、《铁杵成针》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后反思
《铁杵成针》是讲李白求学的故事。这个成语故事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在进行教学时,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坚持的道理。文言文是“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但是文言文毕竟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教法不可能和现代文教法等同,怎样的文言文教学才能更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呢?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反复诵读必有得文言文的诵读当从读出文言文的声韵节奏着手。初读课文时,我给了学生这样的学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通过范读、跟读、自由练读等方式,使学生逐步恰当处理长句的适当停顿。最后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读得有声有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就应该坚持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采取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文中之情,读中想象文中之景,读中感悟文中之道,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
二、词语理解需得法要学好文言文,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词语是关键。本堂课,我让学生回忆了运用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基本方法,并新授给他们组词法、文言补白法,理解常用的文言词语,学会使用这些方法理解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特点。
总之,要想教好文言文,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选择科学精致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授学生以“渔”,使其乐学、会学。同时在教学中,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侧重于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享受祖国古代汉语的神韵;侧于感悟,能用自己的话对整体内容进行正确、清楚、连贯的表达,能由故事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我们就会渐渐发现:原来,教好文言文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