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长城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长城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1-24 19:2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城
教材简析 《长城》是第6单元第1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名胜古迹”的这篇课文,由两幅长城的照片和一篇短文紧密配合,赞美了长城的雄伟气魄,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其中最后一个自然段“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伟大的奇迹”概括了全文内容,是全文的总结段。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设计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使学生从更多的侧面去了解长城、感知长城,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长城的雄伟气势。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想象。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2?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播放歌曲《长城谣》。 这是一首回荡在大江南北的老歌,这首歌牵动着多少中华儿女的心。是啊,不管你身居何处,只要你一哼起这首歌就会想起我们可爱的祖国,因为长城是我们祖国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板书:长城) 2.七嘴八舌说长城。 关于长城你了解多少?根据你课前的预习,大家来说说长城。 3.同学们对长城了解的还真不少。是啊,长城是世界奇迹之一,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观察欣赏,阅读感悟 1.观察图画。 (1)指名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经过我国的哪几个省市。 (2)书上的两幅照片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要求概括出第1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第2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 2.学习课文。 (1)读文中远看长城的描写。 (2)图文对照理解。 ①“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意思。 ②结合图来说说“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这个比喻贴切吗?为什么? (3)启发想象。 展开想象,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 设想①: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 设想②: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 设想③:像一条玉链,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 设想④:…… (4)列出数字“六千多千米”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5)指导有感情读文。 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突出表现长城“长”的词语,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6)第2幅照片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再默读第2自然段。(结合理解“垛子、望口、射口、城台”等词语。) 相机提问: ①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②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③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7)为什么两幅照片上长城的景象不同? 第1幅是俯视,远看的景象;第2幅是平视,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 (8)欣赏录音。 (播放多媒体课件,配合课文朗读录音)请你们边听、边看、边想,一会儿要谈出自己的感受。 听了录音,看了录像,你想说点什么呢?谁来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 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欣赏语言:通过“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感受长城的雄伟,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长城的气魄。领略长城巧妙的设计,体味长城在军事防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进一步感受长城建筑的了不起。 过渡: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样一项伟大的建筑,古代劳动人民又是怎样修建的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3.读文悟情。 (1)自读思考。 自由读文,边读边想:从哪儿能体现出万里长城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2)学生回答问题。 (3)指导有感情地读文。 重点读第2句,抓住“没有、没有、无数、无数、一步一步”等词来读出当时劳动人民修建长城的艰辛。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说一说,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样的作用。(总结全文。)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让我们再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在字里行间再一次领略长城的风采。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