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能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理解文章大意。
3.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所展现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重难点
1.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2.理解孔子为何“哂”由而“与”点。从而体会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二、文知基础
1.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互相征战,礼乐制度崩塌,诸侯逐渐崛起,周王室日益衰落,一些大的诸侯国通过战争获得更多的土地和百姓,于是出现了旷日持久、错综复杂的“诸侯争霸”局面。孔子希望人民和平,国家稳定,所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中。
3.题目解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侍坐”是指在尊长旁侍奉陪坐,体现了师生间关系亲密,四个学生陪着老师闲坐谈话,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4.了解孔子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特点:①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②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③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④不耻下问,温故知新。 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5.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三、基础积累
1.字音
哂(shěn)之 饥馑(j n) 铿(kēng)尔 小相(xiànɡ) 比及(bì)
冠(guàn)者 沂(yí)水 舞雩(yú) 喟(kuì)然 撰(zhuàn)
2.通假字
①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3.词类活用
①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②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
③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走在后面 )
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⑤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
⑥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
⑦可使足民(足,使…富足。)
4.一词多义
(1)方
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
②且知方也(道,指是非准则)
③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方形,与“圆”相对)
④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正,正在)
⑤文远方正纯厚,有儒者风(正直)
(2)如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表假设,如果,假如)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表选择,或者)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④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去)
⑤如泣如诉(如同,像)
(3)言
①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说、谈)
②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
③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④言出法随(命令,法令)
(4)与
①吾与点也(赞成)
②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给予)
③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等待)
④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连词,和,同)
⑤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介词,和,跟)
(5)乎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于)
②风乎舞雩(介词,在)
③长铗归来乎,出无车(语气词,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吧”)
④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5.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①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②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译:不了解我)
③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译: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介词结构后置
①浴乎沂:“乎”相当于“于”,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
②为国以礼: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
四、疏通文意
子路、曾晳(xī)、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注释】
侍:侍奉;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乎,介词,表比较。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介词,因为。谓语省略:毋吾以(而不言)也。居:平时,平日在家的时候。则:连词,就。不吾知也: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正常句式是“不知吾也”,即“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或:如果有人。如:连词,如果。或:无定代词,有人。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介词,用。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shè)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jǐn);由也为之,比(bǐ)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注释】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率尔:轻率急忙地样子;尔,助词,用作修饰语的词尾。对:回答;乘: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四匹马,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千乘之国,春秋时指中等诸侯的国家;万乘之国,指大国,一般指周朝。摄:夹,迫近。乎:于,在。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以师旅加之”,师:军队。因:动词,继,接续,接着。饥馑:饥荒。为:做,引申为治理。之:代词,代之“千乘之国”。比及:等到。且:连词,并且。方:道,指是非准则。哂:微笑。
【译文】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yuè),以俟(sì)君子。”
【注释】
求:冉有,冉求。冉有:姓冉名求。方:见方,纵横。如:连词,表选择,或者。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足:使……富足。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其:指示代词,那。以:介词,把。后边省宾语“之”,代指礼乐。俟:等待。
【译文】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xiàng)焉。”
【注释】
赤:公西赤,公西华。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华。能:动词,能做到。焉:代词,指管理国家的事情。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这在古代被视为国家大事。如:连词,或者。会:诸侯之间的盟会。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愿意;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译文】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g)尔,舍(shě)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g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注释】
点:曾点,曾皙。曾皙:名点。鼓:弹。瑟:古乐器。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舍:放下。作:站起身;“异乎三子者之撰”:乎:介词,相当于“于”,跟,与。撰:才能。本句为状语后置句。何伤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伤:妨害。乎:语气词,呢。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音义同“暮”。者:句中语气词,表停顿。既:副词,已经。成:稳定,指春服已经穿得住。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风乎舞雩: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喟然:叹息的样子。与:动词,赞成,同意。
【译文】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fú)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注释】
后:用作动词,走(落)在后面。夫:指示代词,那。何如:如何,宾语前置,固定结构,怎样?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译文】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yú)?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
为:治理。以礼:状语后置。以:介词。靠,用。让:谦让。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唯……与”:固定结构,“只是……吗”“难道……吗”。安:疑问副词,怎么。
【译文】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
五、整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认识了孔子及《论语》,疏通了文意。下节课我们将探究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好,下课。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练(一)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