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表里的生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 表里的生物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4 12:1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 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二.教学重难点
1.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三.教学设计
【回顾导入】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科学精神。从单元的开篇就告诉我们,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在第十四课中,我们认识了对自然现象有独特认识和解释的“两小儿”;在15课中我们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认识了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的波义尔,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的魏格纳和发现脑电波变化与做梦有关的阿瑟林斯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现代诗人、学者冯至先生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在这篇课文中,我们是否也将见到一个充满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呢?儿时的“我”会从“表”中发现了怎样的“生物”?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同走进《表里的生物》。
【预习汇报】
小组汇报——字音和字形预习。老师补充。我们在书写“蟋蟀”这两个字时要注意的问题。结构的安排。
学生回答,课前梳理的本课表示时间的词语和文章的写作顺序。
小组汇报展示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为什么认为表里有生物?】
那么,儿时的我为什么会相信父亲的表里能有生物的存在呢?
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都列举了哪些具体的事例呢?请同学们自主学习第一自然段,默读批注,按照作者表达的顺序,给相关事物标上序号。
小结:在这一段中作者列举了鸟叫、狗吠、蝉鸣、虫唱、钟响及三弦声,用具体的事例从不同角度自圆其说,证明“凡是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这一想法。作者将儿时生活中的所见与所闻有序的表达出来。请同学们跟老师,随着音乐读一读,一同体会语言的逻辑之美。
【体会人物形象——怎么办?】
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老师小结:通过图片中小孩的动作和神态,看出了这个孩子对怀表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这幅插图放大了怀表,就是要凸显“我”眼中表里世界的美丽和神秘,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乐于观察的孩子。
课文中还有许多描写“我”的句子,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用批注的形式写一写“我”是怎样的孩子?
师:课文通过对人物的动作、心理描写,发现了我身上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有浓厚兴趣的特点。从我对表里生物产生疑问,到想象猜想再到从表盖中寻求实证。儿时的我,一直没有放弃对“表里生物”的思考和探索。当父亲告诉我:“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的时候,我的感受竟然是这样的:(出示文本)请同学们默读思考,从这些句子中结合关键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师小结:通过抓住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了语言所表现的人物形象。从中,我们也再次感受到了儿时的我是这样一个善于观察,常于思考和探索的孩子。
【总结】
在文中,作者通过时间的推移和故事的发展,向我们展现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于思考且比较执着的孩子形象。这与五年级下册第23课《童年的发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篇文章中的孩子所思考与探索的过程,虽然荒唐可笑,却充满着童稚的趣味。
【对比阅读升华主题】
爱迪生说过“不下决心培养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同学们,希望你们也能对周围的事物抱有好奇与想象。相信,你眼中的世界会在不断探探索与思考中,变得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