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表里的生物
一.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5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4.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学难点:1.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2.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16课《表里的生物》齐读课题
边读课文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让两名学生上黑板板书,好奇思考)
谁说说课文都一些了什么事?(找两名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且相信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
老师:为了说明我是一个好奇爱思考的孩子,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看看课文运用了什么描写。轻声读这两段话,出示课件。
文中还有哪些是心理描写?找出来,出示心理描写的课件。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我是个好奇,爱思考的孩子
老师总结;用了反问句,更说明我善于思考,通过留心观察自然界的声音,人为的声音。证实了: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二)学习课文中的心理描写
1.出示课件(心理描写的句子)看文中还有哪些是心理描写?
2.同学们默看这四段话,哪些词语说明我是好奇爱思考的孩子?同学们齐读第一句话,再读一遍课文第一自然段。不动笔墨不读书,用笔勾画出重点词句,并做批注,体会我是好奇、爱思考的孩子。
3.谁能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
4.板书课题,生齐课题。
(三)出示预示提示
1.学会“脆、拦”等5个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在文中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4.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示听课文录音。(四)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词,自学交流并汇报。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1)让学生带着这段练习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2)指名完成这段练习。(3)师进行点拨并板书出主要内容。
(五)深入学习,体会人物个性
1.课文中主要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我”和爸爸,文中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
2.思考。(1)小时候, “我” 有一个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3)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呢?
3.总结:“我”和“父亲”的形象就是在一个个具体事例得以呈现。
(六)总结从上面的分析、讨论、朗读中总结“我”是个怎样的孩子?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七)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1、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2、你的童年也一定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吧,请你也像作者那样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你的童年趣事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