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二则 《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能顺畅、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
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两小儿观点都不正确的原因。
教学设计
初解“辩斗”,捕捉课文大意
1出示“辩”“斗”二字的篆书与简体字,从汉字源头理解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综合美。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讲了什么事?
3文言文是区别于白话文的书面语,更是有着区别于白话文朗读的独特诵读方法,引入清桐城派曾国藩的读书法——金石声。
【设计意图】摒弃文言文从字到句到文繁琐分析磨灭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做法,抓字眼与题眼“辩斗”,切入文本,展开对课文大意的初步感知。引入古文独特的诵读方法——金石声。曾国藩说他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一乐也”。读书声出金石的意思是读书声调抑扬顿挫,声如金石之意。这里的金石意思是金石碰撞发出的声音,代指读书声铿锵有力。(二)走进“辩斗”,品味文章菁华
1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填一填的形式,找出看课文重点部分——辩斗过程,对照注释,理解两小儿是怎样辩斗的,通过组内的信息交流整合,梳理辩斗中两小儿双方不同的观点和理由,并以读者的角度客观发现两小儿观看问题的不同角度。
2教师点拨引领,感悟文言与文字的美。出示: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出示:盘 盂 )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发现?生:皿子底。师:那皿字底的字,你还能说出哪个?师:你们知道的可真不少!
师:皿字底的字呀,都和器皿有关,汉字真是有意思!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汉字的传承,就是文明的传递!
师:从心里面敬畏汉字,读书才会读出金石声!出示: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读出红色的词语——沧沧凉凉、探汤师:沧沧凉凉和探汤是什么意思?句子中就有答案,你能发现吗?师:你会发现,会学习!
师:原来汤,就是热水的意思。汤,这个字,还出现在许多成语里,比如,一个人,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怕奔沸水,不怕入火海,我们就形容他——赴汤蹈火,一起读这个词语;比如,一座坚固的城池,护城河像开水一样能防御敌人,我们就形容是——固若金汤,都来读一读。师:汤,就是热水。
【设计意图】抓住文言文中独特的“文化”因素,感悟文言与文字的美,是教师在基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积极阅读的合作学习情况下,找到的破解低效重复、引领阅读提升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上仍然是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启发思考、拓展思维、创新思路,发掘文言文蕴含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训练点,在“文言文”中读懂“文言文”。
(三)静观“辩斗”,学习表达方法
1认识文章的表达特色——语言描写。
2通过拓展文章的阅读,体会语言描写的作用。
3背诵、积累课文,学习语言描写这一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短短一篇文言文,读懂内容并不难,还要发现文章的表达特点,相关文言短文的恰当引入,既帮助学生认识了“语言描写”这一表达形式,又增加了阅读量,扩充了文言阅读。
探索“辩斗”,开阔学生思路
1认识当时的生活与社会发展状况,客观看待两小儿辩斗与孔子的“不能决”,并在小组合作交流探索,为两小儿解惑答疑。
2再认识当时的生活与社会发展状况,简单了解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
3推荐阅读《列子》中的寓言和神话故事。
【设计意图】文中两小儿的观点的对错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直接判断得出结论,但是其中两小儿的认识怎样科学地去解释,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同伴交流或请教他人等途径展开研究探索,但不作为语文课的任务,是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点;对于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引入,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看待孔子、列子等人物,有助于学生引领认识辩论的真正意义在于推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