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材简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2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 “理想和信念”。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本篇文章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理解、敬佩,表达了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稚、避”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避免、严峻”等词语,理解“严峻”等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照时间的顺序梳理课文内容,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了解课文对比手法烘托丰满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交流相关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按照时间的顺序梳理课文内容,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1课,齐读课题。
2、导学单反馈课前大家已经自主预习了课文并完成了导学单,下面我们来反馈一下(1)首先表扬大家对生字掌握的非常好,但有一名同学需要大家的帮助,谁来帮他找出错字?(2)出示该生的导学单(火眼金睛)、圈画、然后出示正确字“袍”;怎样正确记住这个字?(3)请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书写。(教师在田字格里书写,学生书空)(4)在导学单纠错巩固处练写两遍。
3.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情况:(1)出示两位同学概括的:(一位太简单,一位太繁琐),谁来评价一下?(2)回顾课文内容,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那几件事?(板书)(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最主要的几件事进行综合并加以概括吗?(同位互说、指名说)(4)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概括的?(段意合并法)段意合并法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我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要继续加以运用。
4.同学们,十六年前发生的事,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Ppt出示:请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指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边思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时间、事件、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评价:你是个会读书、会思考的孩子。)
5.作者的父亲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品读语言,感悟品格
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2——29自然段,关注对父亲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在旁边写写批注并思考在作者的眼里,父亲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小组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贯穿全文的要求。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既是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的主要方法,又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通过让学生关注对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庭审时的细节描写,可以体会出父亲到底是个临危不惧、处变不惊、视死如归、关爱家人的人,同时也能体会出作者所表达对父亲李大钊无比怀念、敬仰及对敌人的痛恨之情。
预设一:被捕前
1.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1)改为陈述句,比较读一读,哪种表达效果好?为什么?(板书:忠于革命)(2)你能读出这种反问的语气吗?试一试。
(3)指导读好反问句: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对母亲说的这段话?师:当时的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他的处境越来越危险的,亲友都劝他离开北京,他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一心考虑革命工作,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父亲的这种心情。(4)听一听老师是怎样读的,范读、再练读、指读、评价(读出了父亲坚决留下的态度)
2.我们在朗读人物的语言时就应该结合当时的环境、说话的对象来揣摩人物的心情。
3.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关注父亲的语言描写(板书:言行),感悟到父亲的忠于革命,请大家继续交流。
预设二:被捕时继续交流;出示课文8—12自然段,读一读,你关注对父亲李大钊描写的哪些句子?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1)交流(2)师评价:你关注了父亲言行描写的句子体会到父亲的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板书);(3)读出这种感受
2.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师评价:你通过聚焦“不慌不忙”这样的神态描写,体会到父亲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板书:处变不惊)。(板书:神态)
3.再读一读这个片段,进一步体会父亲的品格。在被捕时这部分还有一处也描写了父亲的神态描写,你找到了吗?
4.出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从“惯有的严峻态度”你体会到了什么?(轻蔑、不屑;勇敢、沉着、从容镇定、无所畏惧)
5.引读:这就是我的父亲,时隔十六年,我仿佛听到了父亲对我说——xxx读;仿佛看到了——xxx读;还仿佛看到了——xxx读。
预设三:被审时(法庭上)
1.出示课文20——23自然段,你关注了哪些句子?读一读,谈谈种感情,你找到了吗?
2.出示(1)读一读,父亲的神情是怎样的?(板书:视死如归)(2)通过对父亲语言描写和这看似不经意的“瞅了瞅我们”和“又望了望我们”这样的动作描写,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一位爱家人,尽全力保护家人的父亲形象。继续交流(2)此时的父亲应该知道自己肯定会判重刑或死刑,可是为什么还会那么安定?那么沉着?出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破折号)(3)读出父亲的安定、沉着
3.就义前,李大钊说过一段非常振奋人心的话,这段话也充分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xxx,你来读一读你搜集的资料。(出示:“不能因为今天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大胆取舍,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相互渗透,深化训练点。此处拓展叶挺的故事和他创作的《囚歌》,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突出人物的表现手法,同时让学生感受身陷牢笼的叶挺将军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仰。
4.齐声诵读叶挺军长用生命和热血谱写的《囚歌》;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5.升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赤胆忠心,这千秋绝唱,激励和感召着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斗、前仆后继。请大家课后继续查阅资料,了解他们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出示必做题:请大家学习本文细节描写的方法,通过言行、神态、外貌描写突出表现某一个人的特点,题目自拟。选做题:查找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