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5 15:0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兴仁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往往主动触及时事,注重矫正社会弊病。“拨乱世·反之正”,虽最早由儒家提出,却无疑是诸子百家的共同愿景。这反映了
A.各学派学术研究领域的局限性 B.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的一致性
C.儒家思想所具有的政治前瞻性 D.巨变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
2.下图所示为秦朝形势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秦朝
A.君主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C.国家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D.官僚政治逐渐走向成熟
3.西汉时,扬州刺史吕柯参奏海昏侯刘贺“与故太守卒史孙万世交通”,刘贺被“削户三千”;青州刺史隽不疑得知齐孝王孙刘泽等意图谋反,搜捕刘泽并上报朝廷。由此可见,西汉
A.异姓诸侯王逐渐被剪除 B.注重对地方王侯的监督
C.地方行政权力得到强化 D.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
4.东晋时期,户籍内容日趋丰富,先祖的仕宦履历、起家官、联姻状况、嫡庶身份乃至某些诏书,无不登录其中,户籍保管也由此前的地方二级制变为多级制。这反映出东晋时期
A.政府统治力有所强化 B.国家税收得到保障
C.农民的人身束缚减弱 D.门阀势力受到限制
5.在唐代的长安和洛阳,除了佛塔之外,高楼极少。唐政府曾规定民居皆不得建筑两层以上的阁楼,并多次颁布严令重申“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后周时期,已“许京民居起楼阁”,北宋时汴河两岸的两层楼阁毗邻而起。据此可知,这一政策调整
A.利于城市人口聚集 B.导致市政管理形式化
C.侵犯了市民的隐私 D.彻底打破了坊市制度
6.荫补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选官制度。宋代荫补制规定,荫补数量和范围与官职挂钩,高级官员如宰相,执政则可荫“期亲”,一般官吏可荫及子孙。史料记载,宋代最多一次同时荫补了官员子弟四千人。由此可知,宋代的荫补制度
A.导致了门阀士族的复兴 B.取代了科举取士的地位
C.加剧了“冗官”的严重性 D.削弱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7.1567年,明穆宗在漳州月港设督饷馆,允许商民出海。其后,出海人数不断增加,据记载,在作为国际贸易中转站的吕宋岛(今属菲律宾),“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的中国
A.睦邻友好关系得到发展 B.民间海外贸易规模较大
C.弃农经商现象日益普遍 D.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8.清初,流行于文人雅士之间的昆曲在宫廷中走红,它以对高雅品位的刻意追求,成为脱离大众的“阳春白雪”。18世纪末,京剧开始萌生,其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所喜好,流传日益广泛。材料可用于说明清代
A.皇帝喜好影响大众审美 B.市民文化呈现萧条局面
C.文化氛围较为宽松自由 D.戏曲艺术呈现雅俗争艳
9.对于不平等条约中给予列强各种权益的内容,清政府的官员们不是从平等与否的角度思考、而是抱着“怀柔远人”的传统心理,或将其视为“投以肉食”的羁縻“制夷之道”,并认为“并无伤于国体”。这反映了清朝统治阶层
A.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C.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D.外交观念开放包容
10.1898年,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著作时对其“进化与伦理”的主题进行了选择性的取舍——精译“天演”,略去“人伦”。严复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推动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 B.阐明生物进化理论的进步之处
C.宣传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D.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1.下表所示分别为1905年和1906年主要列强在天津开办洋行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当时
1905年 1906年
洋行数(家) 员工数(人) 洋行数(家) 员工数(人)
美国 2 285 4 390
英国 32 500 60 1500
德国 29 387 52 518
法国 14 242 21 250
俄国 6 124 6 104
日本 60 1838 72 1914
A.中国金融体系开始建立 B.买办阶层势力日益萎缩
C.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恶化 D.列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12.北洋政府时期,法律规定了妾的身份,妾被视为家属中的一员;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中删去广妄的字样,但没有明确禁止纳妾,直到1935年修订刑法时才明确规定,未得妻的许可不准纳妄。这说明
A.中国传统习俗在扬弃中不断变迁 B.中国近代民主化不断发展
C.中国近代女于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D.中国法律体系逐渐近代化
13.周恩来在1928年4月28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城市都被强大的敌人占据着,要城市和乡村相配合的发动“是很困难的”:如果要等城市出了革命高潮,再去发动乡村农民暴动……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是不利的。这反映出当时周恩来
A.强调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核心 B.受到“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C.已萌生突破苏俄革命模式的思想 D.开始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4.1947年2月28日,台湾爆发了大规模反对国民党暴政和独裁统治的武装起义。起义当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扩大宣传,避免硬碰硬,争取中间分子,利用合法形式……力求在为生存而斗争的基础上,建立反卖国、反内战、反独裁与反特务恐怖的广大阵线。”这一指示
A.揭露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 B.蕴含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思想
C.践行了“和平建国”的政治纲领 D.意在避免全国内战规模的扩大
15.右图所示是1959年的一幅宣传画。由此可推知,当时我国
A.科教兴国战略成就突出
B.农村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C.人民学习知识意识增强
D.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
16.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特区分行筹办·并成立外汇调剂中心,随后,其他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也相继成立外汇调剂中心。1986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深圳进行扩大外汇调剂范围的试点。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证券市场正式形成
C.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结合 D.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17.罗马法认为,债是“法锁”,仅涉及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的关系。在《十二铜表法》中,债权不能买卖。罗马帝国后期,债权因当事人的合意而发生转让的效力,“可以附加条件或附限期地买卖某项债权”。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债权意识的提高
C.罗马法律的完善 D.帝国疆域的扩张
18.15世纪中期,一批学者从意大利留学回来后应邀到德国大学任教。这批学者与经院主义学者不同.他们反对经院主义教育,主张学习修辞、文体、诗学,倾心于诗歌和书信艺术。到16世纪,他们培养出了一批像马丁·路德这样的修辞学教授。这说明当时
A.近代教育开始兴起 B.民族国家意识形成
C.民众人文知识普及 D.人文主义影响扩大
19.16世纪末.马铃薯传入欧洲.欧洲人认为印第安人是奇怪的落后者,作为落后文化的产物——马铃薯,在最初的两百年内,并没有在欧洲民众之间广泛种植,而是仅仅局限于菜园中。这反映出
A.思想观念影响物种传播 B.马铃薯未能在欧洲引种成功
C.物种交流存在不平等性 D.马铃薯不适合欧洲人的需要
20.1733年,法国发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时,英王乔治二世及出身德意志的卡罗琳王后一再敦促首相沃波尔介入大陆政治,沃波尔却予以坚决拒绝,他对王后称:“夫人,今年在欧洲有5万人被杀,但其中没有一个是英国人。”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A.国王丧失宣战权力 B.君主立宪制不成熟
C.内阁权力得到彰显 D.对外政策摇摆不定
21.1827年,作家雨果发表5幕韵文剧《克伦威尔》的长序。他在序中提出,戏剧应表现新思想,应强调艺术自由。诗人戈蒂耶说:“《<克伦威尔>序》在我们心日中有如摩西重要宣言(《圣经·旧约》中的重要内容)。”这种文学现象体现了当时法国知识分子
A.痛斥了社会金钱至上的丑恶 B.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C.继承了人类优秀文化的遗产 1).摆脱了宗教观念的束缚
22.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由具有选举权的人们通过普选直接产生。选民所选出的代表即使在实际担任公社各个部门的职务以后,仍必须接受选民和社会媒体的监督,对选民负责。当选民认为他们不称职时,选民可以随时将其罢免,并选出新的代表。这表明巴黎公社
A.提高了媒体的政治地位 B.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发展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D.践行了人民民主原则
23.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粮食大量出口,甚至在大饥荒的1933年,粮食出口量不降反升,而政府却大幅提高日常消费品的价格。报告显示,当时的1美元可以在波兰购买1.3千克~1.8千克黄油,可以在法国购买600克~750克黄油,而在苏联只能购买250克~400克黄油。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斯大林模式”已经确立 B.政府法解决工业化资金
C.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D.遭受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
24.右图所示为1960年的一幅漫画。漫画中的美国“总统号”舰艇欲撞向写有“波兰、匈牙利、朝鲜、东德、捷克斯诺伐克、中国”的红色冰山。该漫画反映出当时
A.美国对共产主义的仇视
B.社会主义阵营高度团结
C.美国侵扰社会主义国家
D.美苏争霸受多极化冲击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题~第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题~第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63年,英国皇家学会提出的一份并不完善的调查报告显示:(二战后)英国每年培养出来的博士中,有1/8的人移居国外。另据统计,1951~1960年,英国的研究与开发经费高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NP)增速却明显低于美国和联邦德国等国。
1949~1955年英国政府研究与开发经费 单位:百万英镑
供应部(包括原子能研究) 海军 全部民用部门
1949~1950年 1950~1951年 1951~1952年 1952~1953年 1953~1954年 1954~1955年 76.6 92 113.8 135.2 189.8 217.4 10.1 11.2 14.6 16.7 18 18.4 17.2 21.8 23.7 23.8 25.5 27.1
——摘编自贺淑娟《英国国家科技政策的演变:1850年代至1990年代》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新中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为国家设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科技发展方向。1956年1月,中共中央在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很出“向科学进军”的方针,毛泽东在会议中号召党内外知识分子吴同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加快老上世界先进科技(发展湖流)。随后,中国又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密切了全国科研机构的联系和调整,并加强了对科研体系的管理。在“向科学透军”的号召下,这一时期,党和政府联系中国具体实际,挑选600余名科技学者专家制定表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经过各位专家学者的详细讨论,党和政府确立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以及 57个科研任务,其中包括了12个重点发展的方面。
——摘编自贾丽会(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与实践研究(1949-197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英国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政策的特点及意义。(12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国家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明清时期,在社会的剧烈变动中,人们形成了多元的价值取向,原有的社会秩序受到极大冲击并趋于瓦解。社会成员的流动性既包括空间的流动。也包括社会地位的上下流动.尤其是后者,破坏了一直相对稳定的社会分层。社会阶层的格局由此崩坏。一方面。社会出现了新的阶层或群体;另一方面,各社会阶层衍生出诸多的社会群体,真正活动于社会并对社会产生实际意义的,便是其中形成的众多群体,这些群体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
——摘编自吴琦(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某一方面的剧烈变动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请考生从27~29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鄂豫边区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中的一个重要战略区,也是我党在宁原地区抗日的前哨,被敌人长期分割,在敌、顽、我尖锐复杂的斗争环境中逐步成长壮大。鄂豫边区的发展壮大有很多因素,整风运动的有效开展是重要因素之一。1942年4月,鄂豫边区党委成立了边区党委整风学习总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李先念等6位同志组成,负责领导边区党政机关和部队的整风运动。鄂豫边区整风运动可以分为初期整风和全面整民两个时期。由于当时边区特殊的斗争环境,初期整风以文件学习为主。随着边区环境的改善。领导人也逐渐开展了全面整风,制订了详细的整风计划、步骤、办法,并认真执行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许多干部在整风中深刻认识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了分析、综合的能力,知道了观察研究解决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变动和矛盾中来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摘编自陈建成《鄂豫边区整风运动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鄂豫边区整风运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鄂豫边区整风运动的意义。(9分)
28.[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02年,为共同与俄国抗衡,英日两国结为同盟。同盟的建立,使日本得到了来自英国的援助,加速了日俄战争的爆发。日俄战争后,因来自俄国的威胁减弱,英日关系趋于冷淡,但仍两次续签同盟条约。一战期间,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日本的扩张严重触犯了美国在远东的利益,美日矛盾激化。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在会上,日本仍想借助于英日同盟来扩张势力,而英国虽对日本不满,但不愿得罪日本,仍想勉强维持松散的同盟关系。美国对此激烈反对。在美国的压力之下,英日和美法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四国条约》,英日同盟宣告终结。
——摘编自米庆余《日本近代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日结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日同盟终结的原因。(9分)
29.[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杨坚的性格是多方面的。有几方面可与传统的中国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联系起来,有几方面可用他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环境来解释,有几方面涉及他追求最高权势的心理,最后几个方面则是他品质中特有的。当时他的家族和他接近的圈子中迷信佛教和盛行佛教,这一特有现象促使他把注意力集中于向佛教寻求正统地位和个人安全的方面:宫内每晚都做佛事,杨坚、皇后和举朝上下都参加。他的自危感使他对除几个亲信以外的所有人都产生怀疑,他似乎认为所有的儿子都是潜在的敌人……他为人过于俭啬,这一与他妻子相同的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本加厉……杨坚仍是一位坚强和有成就的统治者。
——摘编自《剑桥中国隋唐史·开国者隋文帝》
材料二
历代学者对杨坚的评价
学者 评价
魏微(唐代名臣) 高祖膺期纂历,平一寰宇,顿天网以掩之
虞世南(隋唐政治家) 及克定江淮,一同书轨,率士黎庶,企仰太平
李纲(宋代抗金名臣) 有雄才大略……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 威之所以自见者,亦以平四海、正风俗为己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杨坚“多方面”性格形成的原因。(6分)
(2)指出材料二学者评价杨坚的两大视角。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杨坚仍是“有成就的统治者”。(9分)
兴仁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D 2.C 3.B 4.A 5.A 6.C 7.B 8.D 9.B 10.A 11.D 12.A 13.C
14.B 15.C 16.D 17.A 18.D 19.A 20.C 21.B 22.D 23.B 21.A
25.(1)问题:投入增长过快;军工、民用领域投入不平衡加剧:存在人才外流现象:生产力转化率低。(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历史背景:美苏冷战的爆发,欧洲成为战略重心;英国国力和地位的相对下降;国家干预政策的实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及美苏军备竞赛的影响。(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特点:立足国情;为国家建设服务:重视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管理:注重规划引领:瞄准前沿,重点突出。(6分,答出三点即可)
意义:提高了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缩小了我国和发达国家在关键领域的差距: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力量;完善了我国的科研管理体制:为以后“863计划”等的制定积累了经验。(6分,答出三点即可)
(3)认识:对于现代科技事业,国家在引领、组织和提供人力、物力支持等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国家应充分尊重科学家的首创精神和主动性,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国家应兼顾本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参与国际交流。(3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认识言之有理亦可)
26.示例一
剧烈变动:自然经济形态中新经济因素的出现与发展。(2分)
阐述:明清时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虽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强化并走向僵化.但在专制形态假化和自然经济形态顽固的基础上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萌芽的现象,新经济因素顺应了世界近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明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的区域性分工日益明确·生产的专业化趋势日益出现.生产的规模化状态日益发展,江南纺织业中首先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新现象.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的新现象。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专业化的商人集团、雇佣工人、市民阶层等具有近代色彩的社会群体的出现也成为明清时期社会结构变化的重要表征。(8分)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经济自身的变化和西方资本主义因素的早期渗透,明清时期,在自然经济形态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了明清社会的转型。(2分)
示例二
剧烈变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2分)
阐述:明清时期处于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呈空前强化的趋势。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此后内阁逐渐成为明代中枢行政的主要机构,内阁作为没有制度保障的非法定中央行政机构,虽然阁权日益上升,但始终不具备决策资格,始终为强化专皇权而服务;加之八股取士制度的确立,明代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虽然清代实行内阁与军机处并行的行政双轨制度.但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8分)
综上所述,随着自然经济结构的日益稳固以及中央行政机构和选官制度的逐渐变化.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2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7.(1)特点:具有阶段性:效果显著:切实际。(6分)
(2)意义:推动了鄂豫边区的发展壮大:促进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边区的传播;提高了广大干部的素质;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条件。(9分,答出三点即可)
28.(1)影响:打击了俄国在远东的势力;维护了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助推了日本的崛起与扩张;激化了美日矛盾。(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英日共同利益的减少:美国的激烈反对:英国实力的相对下降:《四国条约》的签订。(9分,答出三点即可)
29.(1)原因: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南北政权长期对峙的政治格局和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膨胀的权力欲和多疑、吝尚的性格因素:家族和亲属信仰佛教的影响。(6分,答出三点即可)
(2)两大视角:统一国家和制度创新两个方面。(2分)
论证:杨坚虽有性格和阶级立场等方面的局限性,但其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社会稳定;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创新成果为历朝历代所借鉴和采用,影响深远。(7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