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大堰河——我的保姆
1.理清诗人感情变化的线索,分析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
2.体会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诗中运用的大量的描述性意象及其作用。
3.探究诗中细节描写的作用,理清诗人感情变化的线索,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素养目标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1910 年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1929 年赴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了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 年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入狱。1933年在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全民族抗战期间,其诗作《向太阳》《火把》等以海洋一样开阔的胸襟和气概,以及热烈跳动的旋律和时代强音唱出了对全民族抗战的满腔热情和信心。
艾青的诗歌多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意象,表现出对黑暗旧社会的痛恨,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紧密结合现实、富于战斗精神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性;形式比较自由,很少注意诗句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但是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呈现出变化中的统一。
代表作品有《我爱这土地》《礁石》《光的赞歌》等。
作者介绍
艾青的保姆大堰河,是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人,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大叶荷”称呼她,浙江金华方言中,“大堰河”与“大叶荷”谐音,因此,把她叫成“大堰河”。大堰河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从邻近村招赘,又生了两个孩子。那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除了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
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他一出生就受到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艾青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抚养下成长的。艾青直到五岁才被领回自己家,却仍然受到冷遇,他甚至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亲生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 岁就离开了家)。艾青后来回忆说:“我是在一种被冷漠、被歧视的空气中长大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很爱我,我也爱她”。1932 年7 月,艾青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被捕入狱。1933 年1 月的一个早晨,艾青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睹雪思人,想起了给予自己温暖的保姆——大堰河,于是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含了浓浓深情的诗。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
知识卡片
自由诗
自由诗是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主要形式。一般认为,美国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者。“五四”前后,自由诗开始在我国流行,它运用现代白话写作,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以语言的自然节奏为基础,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即使押韵,用韵也极自由。以句法多变,表现灵活见长。因此,虽称自由诗为一种形式,但它又无特定的诗形,而是这一类自由体诗的统称。郭沫若创作的《女神》,是中国自由诗走向独立的代表诗集。
中国自由诗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显著影响,如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风对郭沫若等人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印度泰戈尔等诗人的诗情也为不少人所接受。
自由诗在抗战时期因艾青、田间等人的提倡,得到极大的繁荣。艾青关于诗的散文美的主张,使自由诗的存在进一步得到了理论的解释。
资料链接
艾青笔名的由来
1933 年,艾青写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据说署名时,当他将“蒋”字的草字头写下后就停了下来,他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血流成河,自己也身陷牢狱。因耻于与蒋介石同姓,且为避开敌人的注意,便信手在草字头下打了个叉,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澄”字的方言谐音为“青”,就这样“艾青”成了他的笔名。
易错字音
① 大堰( )河 ② 虱( )子 ③ 忸怩( )
④ 火钵( ) ⑤ 团箕( ) ⑥ 叱( )骂
⑦ 麦糟( ) ⑧ 青荇( ) ⑨ 长篙( )
⑩ 漫溯( ) 笙箫( )
yàn shī niǔ ní
Bō jī chì
zāo xìng gāo
sù shēng xiāo
( )泥潭
( )拘泥
泥
( )飘泊
( )血泊
泊
ní
nì
bó
pō
( )款识
( )熟识
识
( )瓦菲
( )妄自菲薄
菲
( )舌苔
( )苔藓
苔
fēi
fěi
tāi
tái
zhì
shí
( )悄悄
( )悄然无声
悄
( )方兴未艾
( )自怨自艾
艾
qiāo
qiǎo
ài
yì
易混字形
(zhǎn)( )转
(niǎn)( )碎
③
(qiā)( )算
(chǎn)( )媚
④
辗
碾
掐
谄
(yàn)( )塞湖
(yǎn)( )旗息鼓
(yà)( )苗助长
①
堰
偃
揠
(jī)团( )
(qí)豆( )
(qí)( )骥
②
箕
萁
骐
(yán)屋( )
(shàn)( )养
(zhān)( )语
⑤
檐
赡
谵
(biǎn)( )额
(piān)( )跹
⑥
匾
翩
(xiè)冰( )
(xiāo)红( )
⑦
(gāo)长( )
(hāo)( )草
(gǎo)( )木死灰
(gǎo)( )素
屑
绡
(sù)漫( )
(shuò)( )风
(sù)( )像
(shuò)横( )赋诗
篙
蒿
槁
缟
溯
朔
塑
槊
(lún)天( )叙乐
(lún)道德( )丧
(lún)满腹经( )
⑨
伦
沦
纶
(róu)( )搓
(róu)( )躏
(róu)杂( )
⑩
揉
蹂
糅
(dùn)( )肉
(dùn)迟( )
(tún)( )积居奇
⑧
炖
钝
囤
课内词语
荆棘:
忸怩:
凌侮:
漫溯:
斑斓:
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小灌木。
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欺侮;侮辱。
很随意地逆流而上。
灿烂多彩。
近义词语
1.养育/抚育
相同点:二者都有抚养教育的意思。
不同点:“养育”多用于人。“抚育”适用范围比“养育”广,可用于人,也可用于动植物;用于人时专指对儿童的照料和教育。
2.熟识/熟悉
相同点:二者都有熟知、了解的意思。
不同点:“熟识”多用于具体的人或有形的物。“熟悉”既可用于具体的人或物,也可用于抽象事物,适用范围比“熟识”广。
3.匪夷所思/不可理喻
相同点:都有不理解的意思。
不同点:“匪夷所思”强调人的言谈举止离奇,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不可理喻”指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没法跟他讲道理。喻,说明、告知。前者重在对方言行离奇,后者重在对方蛮横不讲理。
4.漠然置之/漠不关心
相同点:二者都有对人或事物态度冷淡的意思,均多含贬义。
不同点:“漠然置之”偏重在“放在一边不理”,强调“置”,多用在有特定“搁置”对象的语境中。“漠不关心”偏重在“毫不关心”,强调“不放在心上”,不存在特定“搁置”对象。
5.杞人忧天/庸人自扰
相同点:二者都比喻“本来没有事而自己多事”。
不同点:(1)意义侧重点不同。“杞人忧天”偏重在“忧”,指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担忧、害怕;“庸人自扰”则偏重在“扰”,所指较广泛,除了不必要的担心、害怕之外,还指自找麻烦、自寻烦恼、自讨苦吃等。(2)适用范围不同。“杞人忧天”所指一般限于心理活动(担忧、害怕);“庸人自扰”所指除心理活动外,还兼指不必要的具体行动。
1.排比
仿照“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一节,以“故乡”为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
修辞运用
仿用:故乡,今天我看到北飞的大雁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留下我童年脚印的乡间的小路,/ 你的藏着我少年秘密的村头的古槐,/ 你的放飞我梦想的天上的风筝,/ 你的炊烟袅袅的冬日的黄昏,/ 故乡,今天我看到北飞的大雁使我想起了你。
2.拟人
仿照“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节诗,以“蒲公英”或“蟋蟀”为意象,写一节诗,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仿用:山坡上的蒲公英,/ 灿烂的在风中微笑:/ 在春天的怀抱里,/ 我甘心做一朵小花!
草丛中的蟋蟀,/ 开心的在月夜歌唱:/ 在万物的疯长中,/ 我甘心做一只夏虫!
课文探究
第1节四个判断句从三个方面介绍大堰河悲苦低微的身世:没有名字,童养媳,靠当保姆谋生。首尾反复咏叹“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既交代了大堰河与“我”的特殊关系,又突出了诗人难忘大堰河的养育之恩,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
1.第1节介绍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对大堰河的称呼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
“她”是客观的交代,“你”是为了表达亲切的情感。第三人称向第二人称悄然转换,便于直接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感激、思念之情。
3.诗人为什么看到雪就想起了大堰河?
“雪”给人以冰冷的感觉,使人渴望温暖。诗人幼年在自己家生活在冷漠中,是大堰河让他感到温暖,感受到母爱。所以,诗人看到雪自然就想到曾给他无限温暖的大堰河。
4.第3节描绘了一组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描绘了一组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被冷落的故居、被典押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这组画面渲染了悲惨凄凉的气氛,点明了大堰河生前的贫穷、死后的凄凉,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
5.第4节用八个句子构成排比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八个细节描写组成排比句,一方面通过铺叙,真实再现了大堰河的极度贫困和勤劳操持家务的情景,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顾着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和爱抚。这些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善良和对乳儿无私的爱。
6.第6节诗人从哪些方面描写自己陌生的家?有什么作用?本节首尾诗句相同,为何标点符号不同?
①从吃、穿、住、用等方面极力铺叙了地主家富裕奢华的生活。
②与第4 节大堰河家的贫穷生活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在自己家里的陌生感、拘束感,反衬出在大堰河家中的温暖融洽,表达了“我”对大堰河及其一家真挚的爱与深深的留恋。
③标点符号的变化,体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首句用叹号写出诗人回到自己家中后的陌生、新奇、惊讶。结尾用句号,写出诗人不得不承认“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这个事实。
7.第7节连续使用六个“她含着笑……”有什么作用?
描写大堰河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繁重的劳动:洗衣、做饭、喂猪、晒豆麦……诗歌反复铺排“她含着笑”,一方面写出了大堰河乐观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写出了她为“我”家付出的艰辛劳动,以及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的品格,每一句都展现出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渗透着诗人对她的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8.第9节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切那冬米的糖”、叫她“一声‘妈’”、贴“关云长”等细节,反映出大堰河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疼爱着乳儿,也充分表现了大堰河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
9.大堰河的“梦”为什么“不能对人说”?
这个梦对于大堰河来说是非分的,是一种明知不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怀的执着的期待。身份地位的差异,只能让她把对乳儿的美好愿望埋在心底。
10.大堰河,含泪地去了”与“大堰河,她含泪地去了”有何不同?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尾句多了“她”字,感叹号换成了句号。表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由悲痛到悲愤的变化。噩耗传来,诗人内心充满悲痛,回顾大堰河一生所遭受的凌侮和死后的凄凉,诗人心头凝聚的是沉重、痛彻心扉的悲愤。
11.诗人为什么从大堰河的悲惨遭遇写到她全家人的遭遇?
这样写不仅交代了大堰河的死给家庭带来的重大影响,表明她对家庭的重要作用,也从更广、更深的层面揭示了旧社会农民的悲惨命运,诅咒和控诉了“不公道的世界”的罪恶。
12.如何理解“紫色的灵魂”?
一种看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紫色”往往与帝王联系在一起,代表高贵、神圣,大堰河身份虽卑微,但她慈爱、善良、勤劳,因此说她的灵魂是高贵与美丽的,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感激与赞颂之情。
另一种看法: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终生受苦,结局悲惨,因而称其有“紫色的灵魂”。
13.第12节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用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向大堰河呈上强烈的爱与衷心的赞美。后三句把“大堰河”的含义加以拓展,使之成为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从而使感情升华,抒发了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
14.最后一节呼告手法的使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呼告手法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敬意和深深的爱。这一节是全诗感情发展的高潮,由回忆、叙述转为直接的讴歌和赞美。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选取了大堰河的若干生活片段和一系列细节,多侧面展示了大堰河丰富的个性,赞扬了大堰河勤劳淳朴、善良无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真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与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
深入探究
大堰河是旧社会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喂猪、晒豆麦,终日操劳;大堰河是善良的,她永远“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乐天安命,质朴乐观;大堰河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辛苦劳作后,仍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大堰河是博爱的,她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大堰河是悲苦的,贫苦、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去了她的生命。
总之,大堰河是旧社会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诗人通过赞美大堰河,寄托了对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
1.这首诗是诗人献给他的“母亲”——一个普通中国农妇最真诚的颂歌。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一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动作描写。如第4 节中的八个“在你……之后”,这些描写既突出了大堰河的勤劳,又突出了她对乳儿的爱,也表达了诗人对她的同情。
②神态描写。如当诗人被亲生父母领回自己的家时,诗人写道:“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反映出大堰河对乳儿的疼爱和不舍。
③心理描写。如第9 节写大堰河的一个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这些描写虽是梦,但反映了大堰河的心理,真实可信,同样表达了大堰河对乳儿那种慈母般的、质朴的、发自内心的爱,可以说,大堰河已经把乳儿看成自己亲生的儿子了。
④除了以上的正面描写,诗人还从侧面对大堰河的形象进行了烘托。如诗人回到自己的家后,吃、穿、住、用都有极大的改善,诗人却写道:“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诗人通过写自己与“生我的父母”的陌生,从侧面烘托出了养“我”的保姆视“我”如己出,“我”与她亲如母子的深情。
2.诗歌是如何刻画“大堰河”这一形象的?
这首诗中多次出现对真实场景的再现、对生活细节的描写,这些场景和细节构成了一幅幅画面,诗人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如诗的第4 节,开头和结尾都是“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而在这两句之间连用八个“在你……之后”的排比句,每一句都是对大堰河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在这些描写里浸润着诗人浓浓的赤子之情。可以说,这首诗中的细节描写是诗人情感抒发的一种方式。
3.这是一首抒情诗,却有大量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你怎样看待诗中抒情与细节描写的关系?
①诗人在这首诗里,既是站在一个乳儿的角度来怀念“母亲”,情真意切,毫无造作之感;又是站在阶级的高度,表达了对所有像大堰河那样受苦受难的母亲及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之情,能够引发最大范围的情感共鸣。
②诗歌的这种力量还通过各种手法展示出来,如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产生了一种火山爆发式的情感抒发,读起来很有气势。而且诗人在遣词造句上也特别讲究,如第10 节中“四十几年”“数不尽”“四块钱”“几束”“几尺长方”“一手把”等用得贴切到位,很有表现力。总之,诗歌很好地将内容与形式结合在一起才产生了这样的艺术效果。
4.本诗读来情感饱满,催人泪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艾青的诗在形式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从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它在形式上不拘泥于韵律和音节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手法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全诗13 节,少则3 行一节,多则14 行一节;少则每行2 个字,多则每行22 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有多节的首尾句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节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情感与描摹形象。
5.这首诗形式上的自由表现在哪里?
①多用描述意象。这首诗几乎选用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如诗的第4节,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的农村妇女形象。
②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抒情诗,但它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在娓娓的陈述之中,传达了对大堰河的挚爱之情。全诗不断地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这种感情更加凝重、隽永,也使诗歌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如第3 节首尾句反复说“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思念之情,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③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如大堰河生前与死后的对比,大堰河的梦与现实的对比,农民生活与地主生活的对比,“我”在亲生父母家和在乳母家的感受的对比等。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助于突出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主旨。
6.试从意象和手法等方面,赏析本诗。
①诗歌开篇第1 节,诗人用第三人称平静地叙述大堰河的身世:“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此时诗人正在思念大堰河,叙述大堰河悲苦低微的身世时,没有什么感情的大起大落,因而语调平缓,但又不失深沉的思念。而在叙述完大堰河的身世之后,诗人便想起了大堰河对他的养育之恩,激起了对大堰河无比深挚的怀念与感激之情,感情迅速升温,因而诗人在第2 节后几行中改用了热烈而又亲切的第二人称“你”:“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②在第3 节,诗人用第二人称“你”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在对悲惨凄凉氛围的浓重渲染中,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第4 节,诗人正处于美好的回忆中,小时候被爱抚的甜蜜涌上心头,那激动是可想而知的,第二人称“你”的称呼恰好能表达这种感情。
7.《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大堰河的称呼时而用第三人称,时而用第二人称,这种人称的变化有何表达效果?
③在第7 节,诗人的思路过渡到对保姆贫困生活的回忆,“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大堰河勤劳善良但命运悲苦,深爱她的诗人在想起这些时饱含着深深的悲愤。在第9节,诗人改用了第三人称“她”,平静地叙述了大堰河的苦难和她那美好的但永远也不能实现的梦,令人不禁心生同情。在同情之余,便又会产生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怒和诅咒——这也正是诗人感情的变化过程。在第11 节,当愤怒在胸中澎湃时,诗人笔下的称呼也改变了,“这,这是为你,静静地睡着的大堰河/ 所不知道的啊!”
④诗的第12 节用了第二人称“你”,这种直呼正是胸中感情迸发的体现。最后,第13 节,诗人愤怒、思念的感情交织起来,达到高潮,所以这时采用的仍是能表现昂扬激烈感情的第二人称“你”,“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
总之,诗人能够成功地把他感情的起伏变化——由平静深沉到激动不已,再到平稳,最后迸发——表现在诗中,人称的恰当变换起了很大的作用。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