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6 15:0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7课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文中重要语句或引文的含义及妙处,领悟文章主旨及文章景物描写中蕴含的哲思。
3.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探究文章所反映的作者的生活态度;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素养目标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现代诗人、学者、翻译家。1921 年考入北京大学,1925 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发表了许多诗与散文。1930年至1935 年留学德国,其间受到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影响。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同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1964 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作为诗人的冯至,与卞之琳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朱自清曾以其“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对他的《十四行集》做出了很好的总结。
主要作品: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西郊集》《十年诗抄》,散文集《山水》,学术著作《杜甫传》《诗与遗产》,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等。
作者介绍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冯至散文集《山水》中的一篇,题目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文章专注于平凡的原生态描写,追寻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景物描写中蕴含着哲思,字里行间寄托着作者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
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连载了贺麟的长文《德国三大伟人处国难时之态度》。文中列举了歌德、黑格尔、费希特三位德国文化巨人在国难之际所表现出的不同立场,并谓之以“诗的”“散文的”和“戏剧的”三种人格标准。其中歌德被作为“诗的”人格的代表。他在1792 年普鲁士攻法前夕仍然与王子探讨颜色研究中所得的新学说,诠释着在临难之际仍然保持着对纯粹精神进行探索的热情和诗性哲学。诗人的敏感和对生命本真的兴趣,使歌德在离乱之际仍有着“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的超拔襟怀。而冯至本人在抗日战火之下,也表现出了一种“歌德式”的诗性生活态度,寄情于“灵魂里的山川”。“十几年来,走过许多地方,自己留下的纪念却是疏疏落落的几篇散文。……这些地方虽然不在这小册子里出现,但它们和我在这里所写的几个地方一样,都交织在记忆里,成为我灵魂里的山川。我爱惜它们,无异于爱惜自己的生命。”(冯至《山水·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就是作者任教西南联合大学时写下的一篇记录“灵魂里的山川”的散文。
课文探究
石路的尽头曾经有过人类生活的村庄,有过房屋,有过田园。
1.“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中的“秘密”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中“一条路”“另一条路”的含义?
“一条路”指现实存在的一条用石块砌成的旧路;
“另一条路”指这条旧路引发的“我”的联想和想象,是一条通往历史的想象之路。
3.第5段写山脚下的泉水,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
作者由眼前的小溪,想到“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将今人与昔日的人们联系起来,说明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进而越过具体的物象,联想到更广阔的世界:“人和人……相通的地方。”这样由近及远、由个人及整体地展开联想,赋予文章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并形象地阐发了生命声息相通的哲理。
4.赏析“其次就是鼠麹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这几句。
这几句将描写和议论巧妙融合,既写出鼠麹草的外形特点,又写出其内在品质。句式长短不一,整散结合,自由活泼生动。拟人修辞形象地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的品格。
5. 阅读第7段,说说作者产生了哪些感悟?
灿烂美好的大自然滋养人类的生命,点缀过人们的生活。作者由彩菌感悟到生命和自然的灿烂之美。
6. 怎么理解第11段中的“ 风雨如晦的时刻”?
“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 年,这是祖国遭受浩劫的时刻。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寓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7.怎样理解“意味不尽的关联”?
① 大自然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
② 现今同样给了居住在村庄的“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③ 我们的生命因共同蒙受自然的滋养而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换、物是人非的慨叹,寄寓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深入探究
第一部分,作者用“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暗示了这里曾有“人烟”。
第二部分,写由一条旧路引发联想,并进而证实联想,以“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与题目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部分,写山村消逝后留存于草木之间的余韵,作者时时暗示读者,这是在写“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如:写泉水,说它“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写村女,作者感悟“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写有加利树,作者联想到“那个山村恐怕不会梦想到它”;等等。
第四部分,作者集中抒发感慨,更是连续点出“那消逝了的村庄”“那村里的人们”,表明是在写“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1.文章题目为“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那么作者是怎样将文章各个部分的内容统一于这个题目之下的?
① 人类历史短暂,而大自然永恒。在第一段,作者以人类历史“几千年”的演变与大自然自“洪荒时代”“千百年如一日”的永恒相对比,表达了这一感慨。
② 人类历史的兴衰,多因人事。在第三段,作者写这个山村的消逝是因为一场“浩劫”,末段也以“风雨如晦的时刻”含蓄地表明这一点。
③ 自然是美好的,值得我们珍惜。作者在写泉水、鼠麹草、菌子等事物时,充分表现出自然多姿多彩的美好,值得我们珍惜。
④ 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应该懂得敬畏、感恩自然。泉水滋养了当时的山村和现在的“我们”;菌子“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
⑤ 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声息相通,人与自然、人与人应该和平相处。文章末段,是这一感慨的集中表达。
2.由“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作者获得许多感悟,这些感悟有哪些?
《卜算子》中这一词句,本指恋人虽相距遥远,却因“共饮长江水”而情意相通;此处用来比喻“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形象生动。
作者笔下的泉水与宋词中的“长江”同样昼夜流淌,穿越历史;宋词中恋人之间虽相距遥远而情意相通,作者与古人之间虽时代相殊,同样心意相通。在这里,作者笔下的客观事物和内心感受,分别与古代词人词句中的事物与感情两相对应,巧妙表达了作者当时由泉水而生发的关于人类、生命、历史等的感慨。
3.第五段末尾,作者引用宋代李之仪《卜算子》的词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何巧妙处?
① 选取丰富物象来引发深刻的哲思。
文章名为“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但作者无意去追寻山村的历史,或者想象山村的过去,而是将笔墨重点放到眼前这个山村。他抓取了山村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事物和生活画面展开描写。清冽的泉水、坚强的鼠麹草、高大的有加利树、雨后的菌子,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积极、光明的一面;野狗的嗥叫、麂子的嘶声,让我们看到生活的苦难和可怕的一面。
② 运用联想和想象,赋予文章以深远的历史厚重感和哲理内涵。
文章写了眼前这个村庄的不同时间的不同风物,乃至不同的生活侧面,而不论哪个时间、哪种风物、哪个侧面,又无一不和历史相关,和更广泛、深远的人类生活相关。比如通过对鼠麹草和村女的描绘,引发对弱小生命鄙弃浮夸的哲思。文章由眼前景物产生联想、引发感悟,在结构上回环往复,显示出一种从容舒展又严谨完整的艺术面貌。
4.本文追寻着山村余韵,闪烁着哲思之美。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观点一:同意。① 这篇文章写于1942 年,此时正是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此文写作者避居山林,寄情山水,对现实和时局表现出一种超然和淡然的态度。② 文章所写内容不仅与当时国家、民族的命运没有什么关系,甚至与作者当时的教书育人生活也没有什么关系,纯粹是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放飞自己的才情与思想。
观点二:不同意。① 作者并没有完全超越现实。文章中有“浩劫”二字,而1942 年恰好有一场关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浩劫”;文章末尾“风雨如晦的时刻”含蓄地点明时代特点。② 文章所表达的自然美好、生命美好、人类声息相通等人生感悟,以及末段所寄托的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显然都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对阻止人类之间的杀戮、消除人为的“浩劫”,是一种呼唤和感召。
5.有人认为,这篇写“灵魂里的山川”的散文,表现了作者“歌德式”的诗性生活态度,即思想和灵魂超越现实的喧嚣,执着于对纯粹精神和艺术世界的追求。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简要说说理由。
课堂巩固训练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半亩方塘,一湾溪水,均会引起小小说作者的注意。一些常人易于    的小事,在作者看来可能天生就是写作的素材。这样的材料并非    的,它的获得往往带有偶然性,并且往往要    一段时间,作者才能大致弄清楚这件小事的意义。这就是创作的“禅机”。
A. 忽视 俯拾皆是 储藏 B. 忽略 俯拾皆是 储存
C. 忽略 比比皆是 储存 D. 忽视 比比皆是 储藏
答案:B
解析:“忽略”指疏忽,不在意;没注意到。“忽视”指不重视;不注意。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小事不容易引起常人的注意,所以选“忽略”。“俯拾皆是”侧重多而易得。“比比皆是”侧重极其常见。这里用来形容“材料”,所以选“俯拾皆是”。“储存”指(把物或钱)存放起来,暂时不用。“储藏”指保藏;蕴藏。这里强调的是将材料存放起来,所以选“储存”。
2.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色成语使用的对错。
①突击队员出其不意把手榴弹和燃烧瓶扔进敌人的帐篷,一时间,烈焰滚滚,敌人鬼哭狼嗥。(  )
②这位老人孑然一身,在女儿朝夕相处的陪伴中过着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  )
③我与同事们一直保持适中距离,不偏不倚,不太疏远,也不太亲近,这样更有利于工作。(  )
④写散文,当简则简,当繁则繁:当简,可一字传情,绝不用两字;当繁,则大可不必回避冗词赘句,务求酣畅淋漓。(  )
⑤西部大开发改变了“孔雀东南飞”的状况,使西部地区的潜在优势有了出人头地的一天。(  )
⑥两位董事长相谈甚欢,不到一个小时,双方就签订了一份君子协定,敲定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⑦别里科夫被脾气火爆的柯瓦连科揪着衣领从楼梯上推了下去,而这恰巧被华连卡看到了。别里科夫又怕又羞,过了一个月就溘然长逝了。(  )

×
×
×
×
×
×
3.对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手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墙面上用白的与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素朴的方纹,在日光里鲜明得像少女一般。
②风边走边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她还不时捡起几片落叶,一会又轻轻把它放下。
③等到那角色猛一转身,一声高叫,戏园屋顶上的瓦片也被震得哗啦啦作响。
④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
⑤那山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不言不语,风来云去,闲情自若。
⑥秦腔《伐董卓》在梁庄上演的时候,整个剧院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
⑦树上的花朵,被雨水这么一淋,好像卸了妆似的,伤心地哭了起来。
⑧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
⑨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
A. ①/②④⑤⑦/③⑥⑧/⑨ B. ①②/④⑤⑥/③⑦⑧/⑨
C. ①/④⑤⑦⑧/②③⑥/⑨ D. ①/③④⑥/②⑦⑧/⑤⑨
答案:A
解析:① 是比喻;②④⑤⑦ 是拟人;③⑥⑧ 是夸张;⑨ 是对偶。
4.阅读下面的文字,将这一组散句改为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一滴热泪,也是一种喜悦,它是对获得成功的认可;一句坚信的话,让你获取充实人生的动力;一次尝试,是一场勇敢跨越障碍的见证。
答案:[示例]一滴热泪,是一种获得成功认可的喜悦;一句坚信,是一份获取充实人生的动力;一次尝试,是一场勇敢跨越障碍的见证。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首先选择其中一个分句作为要改成的整句的标准句。本题可选择最后一个分句“一次尝试,是一场勇敢跨越障碍的见证”作为标准句。其次,将其他几句改成与标准句同样结构的句子。如第一个分句,对应“一次尝试”的应该是“一滴热泪”,对应“是一场勇敢跨越障碍的见证”的应该是“是一种获得成功认可的喜悦”。最后,看看是否需要把这几个句子重新排序。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趣说散文》中这样写道:“一位年轻朋友问我,何为散文?怎样区分散文与小说和诗歌?我开玩笑打比方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给大地弹到月亮里——那是诗歌。”
依据上述比喻,在横线上用平实的语言写出散文、小说、诗歌的主要特征。
散文
小说
诗歌
答案:散文是日常生活、情感的自然流露;小说讲究情节构思的紧张、刺激;诗歌重在运用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凸显形象和情感。(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注意分析比喻的修辞,表达时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准确的意思即可。
6.请给下面这段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 字。
6 月23 日上午9 时43 分许,我国第55 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这是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北斗导航工程具备向全球开通导航服务的能力。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将为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据媒体报道,这颗作为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的“收官之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是国产化方面的集大成之作。更为不易的是,从2000 年10 月31 日发射我国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算起,我国共组织44 次北斗发射任务,用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先后将4 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55 颗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成功率达100%。
答案:我国成功发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收官之星”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首先要把握新闻六要素: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为何、过程如何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发生过程。再结合具体的语境,筛选出关键语句,进行信息整合, 确定答题的重点新闻的标题一般是人物+ 事件。这则新闻由两段构成,第一段是导语部分,关键信息“我国第55 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 这是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第二段是主体部分,是对导语的进一步阐释,关键信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第55 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的‘收官之星’”, 对信息进行整合, 可概括为“我国第55 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是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的‘收官之星’”。再结合拟写新闻标题的要求, 要筛选出“何人”就是“我国”,“怎么样”就是“成功发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收官之星’”。
7.对下面这段文字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作家的组织固然可以排遣他们的孤独,但是我怀疑它们未必能够促进作家的创作。一个在稠人广众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岑寂中独立工作的作家,假若他确实不同凡响,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或者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
A. 孤寂的生活可以促进作家的创作。
B. 作家组织对于作家的创作毫无用处。
C. 平庸的作品出自那些在稠人广众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之手。
D. 成功的作家往往是超然物外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所给文段第一句是总述,意思是孤寂可以使写作成功。接着具体分析,先说作家的组织能够排遣他们的孤独却不能促进作家的创作,然后说没有孤寂之苦的作家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最后指出作家想要不同凡响,就必须面对孤寂。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就是孤寂的生活可促进作家的创作。故选A项。
8.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欻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 物性”。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问题:画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面两种修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简述理由。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答案:[示例]我认为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联系紧密。结尾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
解析:结合语段内容,从语法、语意顺畅、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