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蜀道难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3.1 蜀道难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6 16:0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3课 蜀道难
1. 抓住关键语句,掌握这首诗篇章结构、内容转换和韵律变化的规律,背诵这首诗。
2. 把握这首杂言古体诗的句式特点,品味其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
3. 把握本诗想象、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体会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素养目标
蜀道难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合称“李杜”。
李白少年时期在四川度过,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后来又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进京,他本想此行能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就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他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一生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病死于当涂。
李白众体兼善,尤其擅长古风及绝句。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诗风豪放,清新飘逸,气势磅礴。他的诗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他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主要作品有《静夜思》《早发白帝城》《行路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作者介绍
《蜀道难》是古乐府《相和歌辞 瑟调曲》旧题,多写蜀道的艰难和行旅的辛苦。李白《蜀道难》即袭用乐府古题而作。
蜀道,蜀中的道路,是唐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蜀道地势险要,难以行走,常用作难以行走的道路的代名词。
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地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都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对此而言的。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为天宝初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中的“君”据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有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这首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还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诗中寄寓着诗人对社会问题的隐忧。
知识卡片
古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指唐代以前的四言诗、五言诗(成熟于汉代)、七言诗(成熟于唐代)和乐府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歌、行、吟 短不限,表现在诗题上,有 等体裁。
资料链接
如何理解“西去”与“西望”?
巴蜀在陕西的南面,本诗为何说“问君西游何时还”,为何说“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当时的习惯说法。从长安入蜀,先要西行一段,然后南折。古人宏观的地理观念比较淡薄,故而形成了这样的表达习惯。唐诗中写由长安入蜀而称“西去”的比比皆是,唐玄宗逃亡到蜀地也称为“西巡”“西幸”或“西迁”。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人当时受到权贵排挤。首联写入蜀的道路,先从蜀道之难开始,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做进一步的具体描绘: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擦着人的脸陡然峭立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颈联以浓彩描绘蜀道瑰丽的风光,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尾联以议论作结,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诗作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感慨。
噫吁嚱 (yīxūxī) 鱼凫(fú) 秦塞 (sài) 猿猱 (náo) 扪参 (m énshēn)
石栈 (zhàn ) 抚膺 (yīnɡ) 巉 (chán)岩 飞湍 (tuān) 喧豗 (huī)
砯 (pīng)崖 峥嵘 (zhēnɡrónɡ) 崔嵬 (cuīw éi) 吮 (shǔn)血 咨嗟 (zījiē)
萦 (yíng)岩峦 万壑 (hè)雷 豺 (chái)狼 祠 (cí)堂 柏 (bǎi)森森
黄鹂 (lí) 空好 (hǎo)音 泪满襟 (jīn)
重要字音
基础知识梳理
所守或匪亲 (“匪”同“非”,不是)
通假释义
危乎高哉 (形容词,高)
危如累卵 (形容词,危险)
邦有道,危言危行 (形容词,正直,端正)
尔来四万八千岁 (指示代词,那,指开国之初)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第二人称代词,你)
西当太白有鸟道 (介词,正对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动词,占着,把守)
一词多义



可以横绝峨眉巅 (动词,越过)
枯松倒挂倚绝壁 (形容词,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丞相祠堂何处寻(动词,寻找)
寻逐春风捉柳花 (副词,经常,时常)
未果,寻病终 (副词,不久)

三顾频烦天下计 (动词,拜访)
赢得仓皇北顾(动词,回头看)
大行不顾细谨 (动词,考虑)
顾计不知所出耳 (副词,只是,不过)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副词,反而,却)


(1)名词的活用
问君西4游何时还 (名词作状语,向西)
侧身西望长咨嗟 (名词作状语,向西)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名词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2)动词的活用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转)
猿猱欲度愁攀援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
使人听此凋朱颜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谢)
砯崖转石万壑雷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滚动)
词类活用
(1)状语后置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应为“蜀道之难,于上青天难”)
(2)宾语前置句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宾语前置句,应为“嗟尔远道之人为胡乎来哉”)
(3)省略句
但见悲鸟号(于)古木 (“号”后省略介词“于”)
又闻子规啼(于)夜月 (“啼”后省略介词“于”)
文言句式
参、井 星宿名。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诗中是由秦入蜀,故称“扪参历井”。
子规 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古蜀帝杜宇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锦城 即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丞相 官名,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丞相之名起源于战国时期,为百官之长,秦从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秦以后各朝,时废时设,后为明太祖所废。
文化知识
课文探究
1.“引用传说有什么作用?
① 蚕丛、鱼凫传说:蜀国历史久远,但长时间不与秦塞相通,衬托蜀道艰险难行。② 五丁开山传说:通过想象、夸张写蜀道来由,突出了蜀道自古以来就是难以逾越的险阻,为蜀道之险点染了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2. “青泥”以下几句是从什么角度来写“蜀道之难”的?
从行人的“经验”来写“蜀道之难”。“百步九折”写出了路途的艰难, “扪参历井”道出了山的高危。“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人们典型的无可奈何的情态。诗人捕捉行人在青泥岭上的一系列细节动作,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行人无奈、惶悚的神情。
3.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鸟是“悲鸟”,树是“古木”。飞鸟雌雄相依,不敢失伴;月夜空山寂寥,子规声悲。诗人用这些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人的愁思和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
4. “西游”表明了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立足点是否矛盾?
不矛盾。“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模拟蜀人口气,暗含“何苦而来”之意,不是询问,而是慨叹,以劝诫友人慎入蜀,意味尤为深长。
5.诗歌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特点:结尾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旋律,表达了诗人对蜀中山川险恶和社会安危的深深忧虑。又与开头、诗中相照应,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势。
妙处:以“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感叹作结,可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这首诗的寓意,历来众说纷纭。编者取其一说:本诗的主旨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古乐府旧题的“即事成篇”之作。本诗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高峻、崎岖的面貌,认为可能发生叛乱,表达了对友人旅途艰险的忧虑和含蓄的惜别之情。
深入探究
1.诗的开篇是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的?诗人为什么要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壮的咏叹基调。之后,诗歌先叙述蜀地长期闭塞的状况,引蚕丛、鱼凫开国的传说,寓高山阻隔之意;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峦叠嶂的地貌, “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的由来。
诗人引“五丁开山”的传说,增添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路者的神力和勇力。
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目的在于劝君王引以为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狼与豺”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像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和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恰恰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2.  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原因:这是一首乐府诗,虽然没有乐律可依,但自成一格,具有歌行体的特点,即音韵流畅激昂,节奏回环往复,情感逐次升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诗人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
作用:从结构上看,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似一条红线将《蜀道难》的诗中之景、诗里之情、诗内之意紧密联系起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第一次出现,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点出了主题——危途难行,并定下全诗的基调。第二次出现,是在描写蜀道险峻难行和恐怖凄清的感受之后,是此时诗人魄动心悸、不能自已的感情的流露。第三次出现,是写国情之险恶,同时在结构上,也标志着由极写山之高、路之难,转向写政治形势之险恶。
3.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诗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① 运用夸张。
诗人以“尔来四万八千岁”夸张叙述蜀国亘古闭塞的状况,以“百步九折萦岩峦”夸张描写山路的曲折盘桓,以“连峰去天不盈尺”夸张描写山高壁险。
② 引用传说。
诗人以“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蜀道开凿过程中人和自然的斗争,以“六龙回日”的传说表现蜀道之上壁立千仞的险峻。这些传说给诗歌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③ 运用衬托。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是运用反衬的手法来写“蜀道之难”: “黄鹤”善飞,却为之垂翼而“不得过”;“猿猱”善攀,却为之敛容而“欲度愁”,这就生动地暗示出了行人入蜀的艰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通过人们的动作和无可奈何的神态,衬托出蜀道之高危。
4.诗人是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④ 借景抒情。
用“悲鸟号古木” “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图景,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苍凉空寂的环境,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⑤ 虚实结合。
第一段主要是虚写,引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的传说,把自然力加以“神化”。第二段是实写,以蜀道的山水特点来展示蜀道的险要情景。最后一段“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则亦实亦虚,令人不寒而栗,提醒入蜀之人警戒战乱之祸。
观点一:是对友人的关怀和劝慰。
从诗中“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等诗句推测,李白极言蜀道艰险难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入蜀安危的关切之情,劝告友人早日归来。
观点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地势险要,蜀中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都有发生叛乱的可能。在诗中,诗人极力描绘蜀地山川的险要,预示这样的地理条件易为野心家所利用,以期唤起朝廷的注意。因此,诗歌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背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和忧虑。
5.关于《蜀道难》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你是如何理解的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三:是反映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作。
比如“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暗示了诗人仕途的坎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暗示了仕途的险恶。
观点四:是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全诗反复咏叹“蜀道之难”,实则歌颂历代蜀道开拓者的那种大无畏的崇高牺牲精神,表现了对彻底征服“蜀道”的一种呼唤与希求,气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