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测试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I卷 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有以黄衣加……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一记载应出自 ( )
A.《隋书·刑法志》 B.《宋史·太祖本纪》 C.《元史·诸王表》 D.《新唐书·高祖本纪》
2.宋初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宋太祖甚至用文臣主持军务,在朝中逐渐形成了文臣统兵的格局。材料反映出 ( )
A.宋朝武将德才不及文臣 B.宋朝重视教育,文官取代了武将
C.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D.宋朝时期社会安定,不需要武将
3.下图为两件西夏文物:西夏货币、西夏符牌。其中所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西夏仿效唐宋 ( )
A.订立官制 B.订立军制和法律 C.创制文字 D.发展经济
4.北宋建立后,面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先后与辽、西夏等议和。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共同内容是 ( )
A.辽、西夏向北宋称臣 B.北宋割地求和 C.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D.北宋给辽、西夏岁币
5.镇在北魏、隋唐时期是军事性质的守辖区,北宋时期渐渐失去军事意义,由于多设于交通要道,逐渐形成了交易市场,宋朝由此专门设置了防禁火灾和征收商税的官员。上述材料说明了宋朝 ( )
A.民族关系融洽 B.商品经济发展 C.对外贸易繁盛 D.军事力量强大
6.曾有史书记载,四川地区“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即难以携持”。这主要反映了 ( )
A.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使用铁钱 B.宋代店铺经营不再受空间的限制
C.北宋“交子”出现的背景 D.四川地区商业发达的原因
7.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
A.唐宋政府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苏州和湖州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C.唐朝中期我国南方经济发达 D.唐宋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8.《剑桥中国史·辽西夏金元史》一书中写道,北京和杭州两方的皇帝当然都认为自己是君临中国世界的正统的统治者。这一观点体现了 ( )
A.辽宋并立 B.宋与西夏并立 C.北宋与金并立 D.南宋与元并立
9.“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材料反映出元朝 ( )
A.民族交融 B.政治清明 C.经济繁荣 D.科技发达
10.制作读书摘要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所反映的中央政府加强管辖的地区是 ( )
A.台湾 B.西藏 C.新疆 D.蒙古
11.“汴京梁家瓦子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A.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 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坚持以农为本
C.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12.北宋后期,社会开始动荡不安。一部分词人,对于国家的命运前途无力挽回,痛心疾首,从而把注意力转向自然山水之中或书斋之中。所以一些南宋末期的词人,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现实,写下带有“亡国之音”的悲伤色彩的词。这说明宋词 ( )
A.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B.创作内容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C.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D.是当时唯一的文学表达形式
13.王安石的《元日》记载:“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记载可以印证宋朝 ( )
A.已使用活字印刷术 B.已经使用火药 C.商品经济发达 D.民族关系复杂
14.火药火器将封建领主们送入坟墓,结束了黑暗的欧洲中世纪;指南针为资产阶级的资本积累提供了技术支持。材料表明火药、指南针传播的共同作用是 ( )
A.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B.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C.使宋元时期的文明成就享誉世界 D.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创造力
15.元朝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道上设有驿站,每隔十几里还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这些措施旨在 ( )
A.推动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 B.防止地方割据
C.加强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 D.扩充国家疆域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5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0分)
16.中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展现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人文遗产】人文古迹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名人的追思。从以下历史人物中任选其一简述其主要事迹,并概括两位人物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共同精神品质。(4分)
岳庙岳飞雕塑 北京文丞相祠
(2)【文物遗产】文物能够反映当时人类的社会状况。分别简述下列文物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括它们的共同价值。(4分)
《清明上河图》(局部) 南宋“会子”铜版拓片
(3)【城市遗产】城市的变化反映历史的发展。根据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商业的新变化。(2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两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隋朝时进士科出现;唐代在承袭隋制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完善……宋代科举成为选拔官吏的最主要途径。伴随着学校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宋代参加科举制度的人与日俱增。据估计,宋代参加科举的人数每届不下十万人,科举在宋代已经普及,而且对经济、社会、风尚都产生了深远作用。
—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
材料二 宋代地方设路,路下设府、州等州级行政区划。路的主要机构是转运司,转运使是路的最高长官。宋真宗以后,不愿把一路之权长期集中在转运使手中,因而又陆续设置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诸机构,以分转运司的事权,并使它们互相牵制和监督……在各府州……通判为府州长官制副贰,与知府、知州同领府州事。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三 (元代)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刑狱等民政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中书省长官虎符,使其就领本省军队……后来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宋代及宋代以前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在宋代出现繁盛局面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而采取的措施。(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的权限,并简述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3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变革的认识。(2分)
18.宋代我国海上经济的重要性空前提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宋朝两浙路市舶司签发的(出海)公凭一件,公凭内容如下:今自己船一只。请集水手,欲往日本国,转卖回货。……自己船一只,纲首(商人首脑)李充,艄公林养,杂事庄权,部领吴第(及船员67人姓名)。
一—摘编自《朝野群载》
材料二
材料三 宋代所造海船,载重量一般有数百石至五千石,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宋代海船设置了水密隔舱,增加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船上使用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市舶司的职责。(1分)归纳宋朝海船出海需要汇报的事项。(3分)
(2)根据材料二,提取其中关于宋代铜钱的关键信息,并指出其所反映的经济现象。(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技术原因。(2分)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5分)
19.宋元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依然有借鉴的地方。李老师以“和谐”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比数据—分析历史原因】(3分)
材料一 见下表。
(1)材料一中的表格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任务二 【读文字-阐释历史观点】(3分)
材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这种相对“公平”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主要观点,并加以论证。
任务三 【看地图一明晰时代特点】(4分)
材料三 见下图。
(3)仔细观察图片,指出从图一到图二民族政权关系有何变化。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从营造和谐民族关系的角度,举例说明唐宋两朝在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上有何不同。(4分)
任务四 【写论文-总结经验认识】(5分)
材料四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
(4)综合以上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勠力同心,共建和谐”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论文,谈谈你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表述完整)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测试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B 2.C 3.C 4.D 5.B 6.C 7.D 8.D 9.A 10.A 11.C 12.B 13.B 14.B 15.C
16.(1)岳飞事迹:岳飞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军,在郾城之战大败金军主力,收复大量失地。文天祥事迹:文天祥展开抗元斗争,被俘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宁死不降。(2分,选其一作答即可)共同精神品质:英勇无畏的精神。(2分)
(2)历史现象:《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繁华的景象;“会子”表明我国已经出现纸币。(2分,每点1分)共同价值:印证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3)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商业活动空间变大。(2分,每点1分)
17.(1)发展历程:隋朝创立一唐朝发展和完善一宋代普及。(1分)原因: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统治者稳固统治、选拔人才的需要;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2分,任答两点即可)
(2)设置路、府、州三级制;设置多个机构和官员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分割地方政府的权利。(2分,任答两点即可)
(3)权限:行省拥有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2分,每点1分)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元朝的统治。(1分)
(4)政治制度的变革需要适应政权的统治需求。(2分)
18.(1)职责:管理海外贸易。(1分)事项:船只数量;船主(或船上负责人);到达地区或国家;船员职务;船员姓名;等等。(3分,任答三点即可)
(2)关键信息:铸造精美;铜钱铸造量大;在国际上可以流通并受到欢迎。(3分,每点1分)经济现象:宋代海外贸易繁荣。(1分)
(3)船只载重量大;造船技术水平高;使用指南针(或航海技术高)。(答出两点即可,2分)
19.(1)现象:经济重心南移。(1分)原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北人南迁,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府重视生产;等等。(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2)观点:科举制的存在是合理的。(1分)论证: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选官的范围,不再以门第为选拔标准,而是注重才能,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3)变化:从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1分)启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战则两伤,和则两利;各民族之间虽时战时和,但和是主流;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组成的。(言之有理即可,1分)不同: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册封怀仁可汗、云南王、渤海郡王等;同少数民族和亲,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人藏等。(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1分)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处于劣势,以议和方式送岁币苟安,如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宋金和议,都是以议和的方式换取和平。(1分)
(4)示例:勠力同心,共建和谐“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宋初重文轻武,科举制得到大发展,人才辈出;重视对外贸易,促使商业繁荣;“坊”“市”分开,出现早市和夜市等;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大多是以议和的方式来换取和平。元代疆域辽阔,境内民族众多,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世祖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建议,实行“治国安民”的方略。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 )
评分说明:围绕主题,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关系清晰,史实准确得5分,之后逐条减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