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写作 《审题立意》教案
写作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从列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2.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津
一、审题
审题,即审清题意,读懂题目的要求。审题清楚,立意准确、新颖、深刻,是作文获得高分的重要保障;审题不清,写作就会偏题或离题,作文的得分可想而知。
审题时,一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选材的范围;二要注意分析题目,探究其含义。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写人叙事,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反思,悟出生活的哲理。
材料作文审题,要先读懂材料,提炼中心,抓关键词句,再概括分析,悟出其中的道理,由物及人,明确褒贬法写出对生活的感悟。若遇到命题作文,则仔细研读题目的关键词及其深刻含义,再联系生活,写出对生活独特的 感悟。
二、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感情。思想和感情是文章的血肉与灵魂,一篇文章立意好坏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立意要“避俗”“求新”。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比较、分析,就是新颖的立意。
立意贵以小见大。通过小事情、小场景、小角度,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揭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立意要深化主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从小事中挖掘人性的光辉,从平凡中挖掘耐人寻味的感动。这些都是深刻的立意。
审读题目一,材料说的是猫头鹰和环境的关系。关键词是“改变”。由物及人,人应该如何面对环境(或者困境)?要么改变环境,要么改变自己。如果无法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或者坚守初心,努力去改变环境,冲出困境。
参考主题:坚守初心、改变也是一种美好、做一个平凡的自己
审读题目二。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本题语意双关,需要领会题目本意、引申意或象征意。题目的中心词是“山”,可以理解为“一般的山”,雄伟壮丽的高山,也理解为平凡的人生、生活中的小事等,還可以理解为人生的“困难”“挫折”。所以,“翻过那座山”就要有走出人生困境的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成长体验。另外,本文要求一定是“记叙文”,可以记叙、描写和抒情相结合,但切勿写成议论文或其他文体。
例文
雕琢与坚守
弓贺
窗外,月光在天幕中闪耀。今晚的月比前夜的圆了几分,洒下水一般澄澈的光芒,照亮寂寞的树影。顶楼的旗帜在风中萧索着,沉默着岁月。
“初三了,你怎么還有时间玩雕刻,不务正业……”我不由得放下生锈的刻刀,任凭思绪随着风飘远……
曾听过一个故事:有一只猫头鹰因为叫声难听,为了躲避乡邻嫌弃的目光决定搬去东方。然而,这样一味逃离,真的可以解决问题吗?
猫头鹰的叫声生来如此,它永远不会拥有夜莺般美妙的歌喉,但为躲避人们的冷眼和嘲笑,猫头鹰选择改变环境。有的人也会在某种环境中改变自己,用岁月的刻刀,把尖利的棱角一点一点地磨平,迎合他人。
但是,历史长河中不仅仅有见风使舵的墙头草,更有许多初心未改之人。古时官场沉浮、水深火热,也有官员两袖清风,清廉为政,不带来一丝烟火,也不带走一粒尘土。如今花花世界,喧嚣无比,也有科技工作者甘愿数十年如一日地坐在冷板凳上,耐心地计算枯燥无比的数据,一遍又一遍。当今的社会追求经济利益,大多数人都唯利是图,然而总有人省吃俭用一辈子,用自己毕生的积蓄为公益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谁说不是呢?那个行走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欧阳修,用他的坚守赢得了滁州百姓的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警世名言,同样书写出了范文正公一生的坚守。屠呦呦奉献青春、耗尽毕生坚守实验室,没有聚光灯,没有掌声,而青蒿素的诞生却拯救了世间千千万万生活在疟疾阴影下的人。还有那位籍籍无名的拾荒老人,生前无人问津,死后也无人知晓,但他捐出的善款却不知点亮了多少学子的读书梦啊!
他们胸膛中怦怦跳动的是赤子之心,留下的是清清白白的一生、举世瞩目的成就,还有一张张边角泛黄的捐款单……这正是他们坚守初心的真实写照啊!
月入中天,光芒温柔。我轻轻放下刻刀。桌上的那块木料不见了,却出现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猫头鹰。这块木料终于拥有了趋于完美的外表,我却分明能感受到自己那颗从未改变的本心。是啊,谁说学习和爱好不能兼顾呢。时光变迁,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但只要初心不改,我们就依然还是曾经的那个少年,那个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少年。
点 评
立意深刻。人如何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保持一颗初心,这是一个永久的话题,也是一个沉重而艰难的课题。作者用三种人来激励自己:清廉的官员、甘受寂寞的科技工作者、默默无闻却心怀大善的拾荒者。三种层次的人,层层论证,写出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坚守初心,为理想而奋斗。
翻过那座山
郑茹熹
夕阳的余晖斜照阳台一角,老人站在夕阳里,银白的发丝被夕阳染上金黄,原本枯黄的脸上布着褐色的斑斑点点,眼中蒙着一层淡淡的鸽子灰,他在眺望远方的故乡。顺着他的方向看去,我知道他想家乡了,想小山了。这里只有林立的高楼,哪能看到他牵挂的村庄?
外公的村庄在楚地,那里是丘陵地带,山多而缓,外公的小院就坐落在山脚下,每次归家,都要翻过那座山。可山又在春日里给外公带来了香嫩的香椿芽,夏日替他挡了半日的骄阳,秋日赠他成熟的鲜果,冬日拦住了风雪,照顾着他这一把老骨头。
1958年,大旱、蝗灾、洪涝接踵而至,令人始料不及。年底颗粒无收,年幼的外公便被派去挖野菜。田埂如同干枯的叶脉,寸草不生,大大小小的池塘早就见底了,只剩下这座山了。
从远处望去,饶是这座山,也对这灾害毫无招架之力。山顶的树,叶子已所剩无几,徒留干枯的枝条延伸向苍蓝的天空,树干上的树皮也被剥落,一道道刀痕悲泣着村庄的遭遇。外公拖着一个破篮子和一把没了半截的锄头,就这样上了山。山路崎岖不好走,路上都是干枯的藤条枝条。外公忽然被绊倒了,被磕得生疼,正要骂咧,一抬头见到一块根状的东西,是野葛根。原来这些枯藤都是野葛树,树下藏着的根可以食用。他从此便日日翻山挖野葛根。就是山里的野葛根,帮他挺过了这三年。山,给外公带来了生的希望。
后来,外公做了篾匠,日日进山里选竹子,削竹条,制成各种篓子、凉席、躺椅之类的到镇上去卖,就此养活了一双儿女,让他们翻过这座山,去到外面的世界闯荡,让孩子们不再受山的限制。
外公上了年纪,不做篾匠了,却依旧日日上山,只是每日上山都会带一段杉木回来,家中还请了几个木匠,日日夜夜地忙了两三日不曾停。原来他是在打棺材。
后来,我在二楼的杂堆里看见了一个黑漆漆的棺材。外公说:“棺材要用杉木,结实。我躺在山脚下也舒坦些,到时候你要常常翻过山来看我啊。”外公早已经把他的归宿安排得清楚明白,他还是眷恋那座山的。
外公年紀大了,母亲不放心他一个人,便接来同住。可是外公还是日日夜夜想念着他的山,希望能回去,能够落叶归根。
外公望着远方,念着心中的故乡,盼着重归心中的山。
从外公的小院翻山出去,是游子的路途;从外边翻山回来,是一个乡人对故土的眷恋。
点 评
立意深刻、深远。山,是丰富的宝藏,是陪伴的友人,是外公的生命之源,更是灵魂寄存之地。“从外公的小院翻山出去,是游子的路途;从外边翻山回来,是一个乡人对故土的眷恋。”中国人安土重迁,即使生前追随儿女身在繁华的城市,死后也要落叶归根魂归故里,作者写出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色,一种深厚的情感寄托,写出了中国人的“根”,读来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