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齐恒晋文之事》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齐恒晋文之事》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3 17:0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
【学习目标】
1.梳理文言知识点,在翻译的基础上读懂文本。
2.疏通文意,领略孟子循循善诱的说话艺术。
3.梳理全文内容,理清孟子论述的步骤。
4.深入体悟孟子在这次对话中所体现的思想的光辉和精神的可贵。
【学习重点】
在理解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和论辩特色。
【学习难点】
先秦散文的简约和孟子曲折论辩(对话)的特色,可能带来文意的理解和思路把握的难度。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解题:
“齐桓”即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
“晋文”即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文公”
这二者都是春秋五霸中的代表人物。
“事”指的是争霸之事。
(二)梳理知识点:
1.闻、徒、道、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王;
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谈论“王道”。
2.何如、王、保民而王、御、若、之、衅、觳觫、若、就、然则、与、易、识、诸、爱、固、诚、褊小、爱。
提出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肯定齐宣王能够做到。
插入知识提问——考考你:
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且焉置土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徒劳无功。
3.徒手擒贼、家徒四壁、徒步前往。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4)天涯若比邻、安之若素、置若罔闻
(5)天若有情天亦老
(6)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1)牛何之
(2)古之学者必有师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顷之,烟炎张天/填然鼓之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8)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异、恶、若、隐、择、宜乎,乃、仁术、庖厨、说、忖度、乃、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戚戚、复、钧、明、察、秋毫之末、舆薪、许、形。
剖析齐宣王未成王道的原因,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4.超、语、诚、折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寡妻、御、举、推恩、无以、妻子、所以、大过人、权、度、度。
为齐宣王指明努力的方向。
插入知识提问——考考你:

(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家祭无忘告乃翁
(3)此乃大丈夫也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1)帝感其诚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三、快速回看课文,思考:孟子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是怎样体现的?
明确:
1.“臣未之闻也”巧妙岔开话题;
2.抓住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其具有“保民”的基本条件,拉近与齐宣王的距离。增强故事性,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3.“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的一组比喻和“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的一组对比性的比喻反复说明“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使得说理形象准确,浅显易懂。
第二课时
一、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梳理知识点:
1.抑、兴、危、构怨、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令、岂、辟、朝、莅、中国、抚、四夷、若、殆、孰、方、齐集、服、何以异、盖、发政施仁、士者、涂、疾、赴愬。
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督促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理清“王道”和“霸道”的区别: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事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以便取得胜利。
快速回看课文所学部分,完成以下任务:
①齐宣王之“所大欲”是什么?
②孟子用缘木求鱼的比喻说明什么?
③孟子假设邹国与楚国之战,有何意图?
④孟子如何具体描述实行王道的威力的
2.惛、明、恒产、恒心、士、若、因、苟、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然后、罔、制、产、仰、事、畜、乐岁、凶年、之善、赡、奚、暇、衣帛、之、失、夺、谨、申、孝悌之义、颁白者、然而。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快速回看课文所学部分,完成以下任务:
孟子为齐国描绘的社会蓝图是怎样的?怎样才能实现这幅蓝图?
(二)总结
本文记录的是齐宣王和孟子的一次对话,孟子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从而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
“高超的论辩艺术、当仁不让的担当精神和舍我其谁的浩然正气。”“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二、升华总结:
尽管孟子理直气壮,论辩艺术高超,但他所宣扬的“仁政”、“王道”,最终还是为齐王所遗弃!没过不久齐宣王攻打燕国,五十天,大获全胜。孟子再次离开齐国。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韩愈)
孟子44岁带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到处游说。在自上而下追逐私利的战国乱世,孟子穷其一生践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肩负“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奔走各国推行“仁政治国”的士人理想。尽管四处碰壁,却始终锲而不舍。
我们被他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孟子之谓也,”孟子是中国人的一把利剑,一面刺破旧时代的桎梏与黑暗,一面让人道关怀直抵普罗大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说不能。”(《孟子·告子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说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些话语掷地有声,无不充满着激荡人心的巨大力量!
大气象、大关照、大智慧、大丈夫,孟子之谓也。
我们被他大丈夫的浩然正气所激励:一个心忧天下,又百般尝试的人,无论是否成功,他都是一个时代的人杰。
三、补充一部分孟子名言: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反馈检测】
翻译句子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2.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3.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4.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5.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8.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9.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10.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1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12.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1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