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第一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部编版高中历史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备课人:高二历史科组 李俊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遥望夏商周
1.背景: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等部落。因洪水成灾,为抵御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联盟。首领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遥望夏商周
尧
舜
禹
2.他们之间采用何种方式传位给下一任?
3.那什么是禅让制呢?其实质又是什么?
禅让制
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
实质: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原始民主)
尧
舜
禹
炎帝
黄帝
尧
舜
禹
启
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
禅让制
世袭制
“公天下”
民主
选举
“家天下”
血缘
关系
材料体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
“家”指帝王把国家当作自家的私产。
世袭制
夏朝中心地区:
豫中西部和晋南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遥望夏商周
商代重要城市分布图
商汤
(BC1670—BC1587)
伊尹
商朝开国元勋
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制,商王控制内服地区,其四周为外服地区,据记载,商代已经拥有了较完整的国家机构和官吏
【课本p2】
亳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遥望夏商周
“封建邦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层层分封)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遥望夏商周
家
宗法制
族权
政权
家国一体
国
分封制
嫡长子继承制
大小宗从属
等级森严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 , 一曰立子立嫡之制 , 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 , 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 , 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遥望夏商周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公元前771年
西周王朝被
犬戎族所灭
西周第十二任帝王
姬宫湦在位11年
西周第十任帝王
姬胡在位37年
“你的是我的,
我的还是我的”
史上第一位被赶
出国都的国王
前841年国人暴动
烽火戏诸侯
周平王
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镐京
洛邑
周厉王
周幽王
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约5000年
约前2070年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早中期 新石器时代 晚期 木、石、骨、蚌为主
青铜农具极少
元谋人 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夏 世袭制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约前1600年
约前1046年
约前771年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早期国家
无中心的多元 (满天星斗) 有中心的多元
(月明星稀)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遥望夏商周
时代背景
生产力的提高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史记》
——社会大动荡
——社会大变革
旧有制度逐步消亡
新的社会制度正在形成
战国时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
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社会大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提高,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出现
材料四: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自由民“国人”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材料二: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材料三: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周代的最高统治者则宣称自己是“代天治民”,自称“天子”。
材料一:西周时期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的高低。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1)等级森严;(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3)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
(4)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5)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先秦政治体制的特征: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遥望夏商周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 六王毕,四海一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需要加强什么权力?
需要加强什么权力?
中央
地方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概念解析
专制主义:
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
即皇权至上,黄帝独裁。
中央集权:
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概念解析
概念解析
秦朝建立的
中央集权制度,
实质是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 六王毕,四海一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秦 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
从汉到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明 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 六王毕,四海一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天子独以印称玺”“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史记·秦始皇本纪》
——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秦始皇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 六王毕,四海一
◎“皇帝”名称的由来
秦王嬴政自认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不更改过去的王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丞相、御史议帝号。臣下议论后,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去泰号,取名“皇帝”。皇帝自称“朕”或“始皇帝”,命和令分别称为制”与“诏”,印称为“玺”,其位世袭。皇帝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 2000多年。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 六王毕,四海一
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洽,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
(1)特 点:以皇权为中心,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2)参政方式:三公九卿以“廷议”的方式讨论国家重大事务,供皇帝裁决。“廷 议”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郡(守)
县(令或长)
皇帝
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行政
监察
军事
郡县制
废分封行郡县
Power
郡县制
试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分封制
郡县制
相同点
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
性质: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不同点
分封制
世袭产生
贵 族
地方分权
皇帝任免
官 僚
中央集权
郡县制
郡
县
乡
里
交通要道上十里设一亭
郡县制
的实行,开
政的基本
创了此后我国历
代王朝地方行
模式
1、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
2、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
3、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
秦朝文书制度影响:
(1)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2)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在《论衡》
睡虎地秦墓竹简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 六王毕,四海一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大一统下的魂魄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 大一统下的魂魄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汉书·刘辅传》
(1)中朝(或称“内朝”):包括侍中、尚书令、常侍,负责决策;
(2)外朝:即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
(3)作用:设立中朝,中央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中外朝制度的设立,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 大一统下的魂魄
东汉刘秀时期: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完善于唐。分割相权而强化君权。
起草政令
管理
审核政令
政务
负责执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三省六部制
时期 中枢机构 主要内容 影响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唐太宗时常给品味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
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
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
制约,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
决策更加科学完备。
3.与秦汉时期的独相制比,加强
皇权。
认识: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
(1)相权三分:三省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职责分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4)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特点:相权三分、职责分明、节制君权、体系完整。
作用: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 大一统下的魂魄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 大一统下的魂魄
宋朝的二府三司制
宋代二府三司制示意图
(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设立参知政事,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还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地位与宰相相等。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 “三司”担任。其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
(1)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增设机构,相互牵制。
行中书省官印
元朝行政制度示意图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
御史台
(行 政)
(军 权)
山东、山西、河北
宣政院
路府州县
行省
(10个)
(监 察)
(管理西藏及宗教事务)
(腹里)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工部
刑部
地方政府
行省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 大一统下的魂魄
元朝一省二院制: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1)原因:
(1)元朝统治面积空前扩大,事务繁杂,蒙古贵族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改三省为一省。
(2)弊端:
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中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典(重刑)。”
──明太祖《皇明祖训》
(1)废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亲理政务,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标志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 大一统下的魂魄
内阁制:废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
洪武十五年……设置殿阁学士……大学士皆正五品官,使侍左右备顾问,并不参预机务。
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则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入值文渊阁,得以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学士……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自此始。
——《明清简史》
明朝内阁形成示意图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 大一统下的魂魄
明代内阁地位演变示意图
此后,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嘉靖以后,朝位班次,据列六部之上。”……特别是到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诸事如属吏。”
——《明清史概论》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明神宗实录》
明万历、天启年间内阁首辅叶向高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 大一统下的魂魄
秦朝确立
隋唐
完善
宋元
加强
明清
强化
确立皇帝制
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废丞相 权分六部
( 厂卫特务机构)
枢密院
中书门下
三司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 大一统下的魂魄
阅读材料,说说军机处的设置会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1: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材料2:
影响: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材料一 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
任命,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只供传述缮撰,
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雍正帝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军机大臣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力,军政大事完全
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负责抄写、传达皇帝的旨意。
阅读材料,分析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
养心殿
军机处
乾清门
隆宗门
(跪受笔录,不能发表意见)
秦 汉 唐 宋 元 明 清
外朝
丞相
内朝
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参知政事
枢密院
三司
中书省一省制
废丞相
重用亲信
削弱相权
相权一分为三
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财权
相权扩大
相权消失
君主专制的演进示意图
君权
相权
六部
军机处
顶峰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04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03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02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01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条主线发展演变。
【知识归纳】
汉朝郡、县二级制地图
汉朝郡、县职官示意图
1、汉承秦制,汉朝在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分曹属吏。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 大一统下的魂魄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诸侯王表》
2、郡国并行制:
(1)含义:西汉初年,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
(2)原因:吸收秦亡的教训,巩固王朝统治。
刘邦分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 大一统下的魂魄
主父偃画像
汉武帝画像
推恩令
推恩令
诸侯王势力
诸侯王
侯
侯
侯
皇帝
中央统辖的郡
中央统辖的郡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 大一统下的魂魄
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刺史改称“州牧”。州刺史在地方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但在不断限制地方势力发展的情况下,三级行政区的实际管辖范围都在缩小。
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设置都护等军事机构进行治理。而各国对不巩固的统治地区,则设置镇、戍,派军将以行军事管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 大一统下的魂魄
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2.唐朝:
(1)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成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2)安史之乱后,道变成了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3)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要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赋税、刑杀皆自专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 大一统下的魂魄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 大一统下的魂魄
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示意图
为了吸取唐末地方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对地方官的控制。宋代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1.内容:
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2.特点:
(1)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2)行省制度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
元代行省制示意图(1330年)
“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元史·百官志七》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 大一统下的魂魄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强;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我国明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元朝行省制度有何意义?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 大一统下的魂魄
1.明朝:(废行省,设三司)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2.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
3.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直隶州),府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
清代督抚制度示意图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 大一统下的魂魄
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经历了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最稳定的是县,它始终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
随着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的郡、州、道、路等一级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沦为二级或者三级行政单位。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3
2
1
4
5
阶 段 朝代 地方制度(措施) 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秦 郡县制 加 强
巩 固 汉初 郡国并行 削 弱 武帝 推恩令 加 强 完善 唐 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 削 弱 加 强 宋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加强;但三冗; 积贫积弱 新 发 展 元 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 加强,重大变革, 省制开端 明 废行省,设三司 加 强 清 督抚制度 加 强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趋势: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知识归纳】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01
王朝建立初期,一般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
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
02
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
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03
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主变革为辅。
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04
纵观中国2000多年自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谢谢观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