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时空观念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 的狂潮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背景)
相关史料
瓜分世界
非洲
欧洲
亚洲
印度
英国的
袋子
德国的
袋子
俄国的
袋子
瓜分世界
2.资本主义 发展不平衡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背景)
相关史料
材料一:英、德、法、美比较表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但毕竟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程度不一致,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健全;第二类是以俄德日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4 2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德国啃食世界(图为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向我们说“怎么办? 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
经济政治
意
贸易摩擦
突尼斯问题
英
法
德
奥
俄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世界市场 殖民地问题
巴尔干问题
普法战争积怨和北非殖民地
3.欧洲列强矛盾的激化: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主要矛盾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背景)
4.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疯狂扩军备战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背景)
相关史料
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
俄奥矛盾
三大矛盾
发展
同盟国:德意奥
协约国:英法俄
两大集团
1882年,三国同盟形成
1907年,三国协约形成
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的原因?
(1)主要原因:列强争夺和插手(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
(2)民族关系复杂,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3)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处,战略地位重要;有丰富资源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背景)
5.巴尔干半岛——“欧洲火药桶”
6.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背景)
相关史料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做为假想敌人的,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极大愤怒,他们组织暗杀小组。6月28日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19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射杀了斐迪南夫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战争在收获的季节来到欧洲……年轻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兴高采烈……当欧洲国家政府正式宣战后,首都的人们在街头跳舞。当先遣队奔赴前线的时候,人们向士兵投以鲜花,希望他们很快凯旋归来。
——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目标:6周内击败法国。随后去打败俄国,力争2—3个月结束战争。“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
——德皇威廉二世
施里芬计划
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在1914年向下院保证:“如果我们参战,我们所遭受的伤亡会很少,甚至比我们不参战也多不了多少。”
然而战争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的愿望和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形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他们原以为是单纯的军事较量,却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长期消耗的总体战。
——徐蓝《国际史视野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
时间 战线 及 交战双方 西线 英法VS德
东线 俄VS德奥
南线 俄VS奥
战争阶段 及 重大战役 第一阶段(1914年) 重心在西线,先西后东 1914年9月, 战役,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日本对德宣战,占据德国在中国租借的山东半岛
第二阶段 1915: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 1916:战争重心再次转移到西线 1916年凡尔登战役( 双方伤亡近100多万,“凡尔登绞肉机”,
飞机、毒气)
索姆河战役(首现坦克,索姆河地狱双方伤亡近130多万)
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年,美国、中国参战,
俄国于十月革命后1918年退出战争
1918年11月,同盟国战败
1914.8---1918.11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
马恩河
日德兰
1917
1914.9 马恩河战役
是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发生在1914年9月,持续8天。由一战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但是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占领。在这个战役中,法国军方使用了大约600辆出租车来运送6000名法军后备军到前线。双方参战人数150多万,英法联军有大约26万多名军人阵亡,而德军有25万士兵伤亡。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这标志着德军速决战的破产,德国必须面对它最不愿面对的东西两线作战的现实,此后战争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
“速战速决”计划
资料卡片
三心二意的同盟伙伴
三人从左到右分别是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和意大利国王艾玛努艾尔
意大利倒戈(1915年5月)
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
◆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
时间:1916.2 – 1916.12
双方:法军VS德军
德军目标:消灭法军主力,迫使法
国退出战争
经过:飞机、飞艇、毒气弹
兵力:双方投入了近200万兵力
伤亡:“凡尔登绞肉机”
达七十多万(54万对43万)
影响:德军元气大伤
法军站稳脚跟
最具决定意义、一战转折点
西线:1916年(关键一年)——三大战役
1916.6-1916.11,为了减轻凡尔登方面的压力,突破德军防线,英法联军发起了强大的索姆河攻势战役。索姆河战役双方先后投入兵力超过150 个师,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战, 双方伤亡约130多万人,其中英军45万余人,法军34万余人,德军53.8万人,联军只夺回了240平方公里的土地,没有达到突破敌军防线的目标,但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
资料卡片
西线:1916年(关键一年)——三大战役
◆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大海战。是一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是世界战争史上惟一一次双方都宣称自己是胜利者的海战。
德国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英国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最终胜利。
西线:1916年(关键一年)——三大战役
资料卡片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种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而他在1916年7月10日的演说中说:“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资料卡片
1915年5月7日,德国潜艇用鱼雷击沉英国邮轮卢西塔尼亚号。百余名美国乘客和社会名流丧生,为1917年4月美国参战的借口。
美国的参战
“一战”中,日本凭借英日同盟,对德国宣战,并获得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青岛和所谓的保护领地胶州湾。中国的有识之土希望通过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等协约国胜利后收回山东主权。当时的北洋政府采纳了这个建议,于1917年8月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
十几万名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华工参战意义重大。它使中国能够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并在会上提出山东问题。尽管当时日本拒不将山东主权交还中国,但它毕竟在中国和美英等国的压力下答应“将来”还给中国。中国的这一要求最终在华盛顿会议上实现了。
资料卡片
一战中的华工
一战与中国关系有关史实1、1917年,“府院之争”,美日争夺中国(日本支持总理段祺瑞参加一战,而美国防止日本独霸中国,支持总统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一战)2、1914年8月,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引发山东问题。一战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爆发3、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进入短暂春天4、对西方资本主义怀疑,学习转向。资料卡片资料卡片
俄国退出一战
①原因:对德失败激化国内矛盾;为了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1917年俄国相继爆发了二月和十月革命)
②标志:苏俄单独同德国谈判,于1918年3月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大战
苏俄的代价:承认波兰、乌克兰、芬兰以及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独立”,领土损失上百万平方公里,同时赔偿60亿马克。
意义:有力地表达了人民要求和平和反战的立场,鼓舞了欧洲各交战国人民的反战运动
一战的结束(1918.11.11)
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第 次世界规模的大战
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达 个
1
33
造成 人死亡, 人受伤
1000万
2000万
战火影响的人口达 之多,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
15亿
2/3
直接经济损失达 美元
2700亿
一战大数据
——以上数据均源自纪录片《世界通史100集》解说词
大战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交战双方带来了惨痛的后果,战胜国的胜利失去了意义,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资料卡片
法国每3名军人里面,恐怕只有一人能够毫发无损地打完这场大战。
英国整整失去了一代——50万名30岁以下的男子在大战中身亡一一其中尤以上层阶级损失最重。1914年从军的牛津、剑桥学生,25岁以下者半数不幸为国捐躯。
德国损失人数虽然远超过法国,但由于它总人口高出更多,死亡比例就比较小了——13%。
比起来,美国的损失显然少得多,但同样可以证明西线战事的残酷,因为这是美军唯一参与的战区。
——摘自·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资料卡片
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博学多才,工于辞令,手拿十四点原则,人称“百灵鸟”。主张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老谋深算、精明干练、语言犀利。被称为“狐狸”。主张削弱德国,剥夺其殖民地,让其支付战争赔款,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维护欧洲均势。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外号“老虎”。主张最大限度削弱德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赔款以重建欧洲大陆霸权。
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对与意大利利益有关的问题谈起来滔滔不绝,对其他的问题少开尊口。被称为“无足轻重的伙伴”。
日本代表牧野伸显,对涉及东亚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对欧洲事务漠不关心。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要求合法占领原德国太平洋诸岛和中国山东的权利。
中国代表顾维钧——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年轻的使节,据理力争,态度坚决。主张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战后各战胜国有何外交诉求?
1.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凡尔赛体系”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时间:1919.1.18-1919.6.28
地点: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人员:1000多人、全权代表70人、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蒙梭(巴黎会议三巨头)
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分赃和反苏的国际会议。
战后参战国家发生了什么变化?
《凡尔赛条约》激起了德国人的极大愤怒,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勒索德国的“强制的和平”。巴黎和会刚刚结束,德国的复仇主义者就喊出了“打倒《凡尔赛条约》”的口号。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1919年5月4日掀起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的爱国运动。资料卡片2.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体系”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
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军备竞赛
它…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时间:1921.11.12-1922.2.6
地点:美国华盛顿
代表: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共9个参会国。
成果:
⑴签订亚太地区问题《四国条约》
⑵限制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五国条约》规定的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限额5 : 5 : 3 : 1.75 : 1.75
(3) 关于中国门户开放的《九国公约》以及中日解决山东问题的条约
3.成立国际联盟
性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原则:“全体一致”
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或间接涉及联盟任何会员国,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
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白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联盟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 ……
——国际联盟盟约
1920年成立国际联盟—战后国际政治秩序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全体一致决策机制
国际联盟
意图 美国企图利用国联领导世界(称霸世界)。
性质 凡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评价 (1)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 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2)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3)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提供了经验教训;
(5)美国没有加入,使国联丧失了坚定的支持力量。
实质 是英法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思考:美国美提议设立国际联,但是拒绝加入,这是为什么?
原因:①美综合国力还不足;②受国内孤立主义思潮影响,国会拒绝批准;③英法阻挠,无法控制国联。
补充拓展
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极不稳定的国际秩序1.积极:(1)是帝国主义国家按新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新秩序,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它们间的矛盾。(2)对国际关系和欧美各国的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①体系形成后,世界保持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和平,有利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大多数欧洲国家的领土基本上在民族的基础上重新划定,这一状况至今保持不变;③在以开国际会议来解决国际争端、成立常设国际机构方面,对以后国际关系发展都有重大影响。2.消极: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反映了大国强权政治,具有鲜明的帝国主义特征。体系下隐藏着各种矛盾,从而为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补充拓展 英、法虽是战胜国,但在战争中被严重削弱了。从表面看,英帝国的疆域更加扩大,但各自治领的离心力日益加强,英帝国终于改组为英联邦……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
新诞生一些民族国家
重划德国疆界
四大帝国解体
诞生了社会主义国家
战争使……德意志帝国被摧毁;奥匈帝国废墟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独立的国家;土耳其的所有属地被剥夺,处在痛苦的呻吟之中;庞大的俄罗斯帝国寿终正寝,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正在占地球陆地1/6的土地上进行试验。
1、国际政治格局的转变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战前:欧洲的海外投资额每年高达3.5亿英镑,1913年世界制成品出口的60%来自欧洲的英法德三国。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
战后: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开始从伦敦向纽约转移;1914-1918英国海外投资下降50%,1913-1920欧洲制造业下降23%。
在战争的打击下,西欧元气大伤,相对衰落。尤其是英国,它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早在1913年已经让位给美国,战后英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则拉开得越来越大,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复返了。战后,法国一度是欧洲大陆上最强的国家。但它想长远压制德国的企图遭到了英国和美国的反对与破坏。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国际政治格局的转变
战争中,美国给协约国各种物资达105亿美元,贷款100亿美元。大战后,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美国掌握世界黄金储备的40%。这使得美国成为一战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随着苏联的建立了实力的增长,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
③美国和日本崛起,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日本获得了异乎寻常的畸形发展。它利用“大战的天赐良机”,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趁英、荷、法忙于战争,加紧向其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俄、英等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国际政治格局的转变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基尔生《变化世界中美国的困境》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甘地领导印度非暴力
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大战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引起了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2009年7月25日,英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哈里 帕奇去世,终年111岁。他在晚年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战争是不值得的,不值得为之付出一个人的生命,更别说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了。”“我不喜欢战争”“有时我晚上还会梦到战场,当时的惨状令我无法忘怀。”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3、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帝国主义
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进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国际联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本课小结
力图建设公正的国际秩序!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总书记用五个“要”系统阐述了怎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