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专项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吸烟和被动吸烟都有害健康,因此我们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可以防止人们被动吸食“二手烟”,“二手烟”被吸食的主要原因是烟的( )
A.分子很小 B.分子的体积发生变化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引力
2、有关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行驶的车后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乙图抽掉玻璃板后,下瓶内气体颜色变浅,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丙图两个铅柱没有被重物拉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D.丁图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后的情况,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则运动的是( )
A.煮稀饭时米粒在水中翻滚
B.给车加油时,能闻到汽油味
C.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
D.用高速旋转的砂轮磨刀火花四溅
4、下列事例,不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了咸味 B.教室里打扫卫生时飘在空中的灰尘
C.排放工业废水,污染整个水库 D.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
5、如图,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说明( )
A.两铅块分子之间有斥力
B.铅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两铅块分子之间有引力
D.大气压作用使它们不能分开
6、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方式之一为飞沫传播,飞沫一般是直径大于5微米的含水颗粒,可以通过一定距离(一般认为1~2m)进入易感粘膜表面,一般不会长时间存留在空中。为此人要正确佩戴口罩,对易受到污染的物体表面经常进行消毒处理( )
A.飞沫能飞出1m外,是因为飞沫分子在运动的缘故
B.飞沫能附着于物体表面,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吸引力的缘故
C.健康人戴口罩防止被感染,其防疫策略类似于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以减弱噪声
D.用紫外线可以对受病毒感染的物体进行消毒,是因为紫外线具有热作用
7、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分子热运动规律解释的是( )
A.还未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B.还未看见花儿,先嗅到花儿的香气
C.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 D.火车呼啸着从站台驶过
8、在以下四个图示的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
A. 抽去玻璃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
B. 两根铅棒压紧后能够吊住大钩码
C. 上下两层液体一段时间后互相进入对方
D. 地球月亮互相吸引,月亮绕地球转动
9、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很难被压缩,表明固体分子间存在斥力
B.腌制咸鸭蛋,利用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有规则运动
C.小米与大豆放在一起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D.两个削平的铅块被紧压在一起不易分开,是因为分子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10、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扩散现象受温度影响 B.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歇的做无规则运动
C.花香四溢属于扩散现象 D.热水中加入冷水变成温水属于扩散现象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吃月饼是一种象征大团圆的情怀寄托,如图1所示。打开包装纸就能闻到月饼的香味,这是_____现象,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_____。如图2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紧密接触挤压后,可吊起台灯,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
2、夏天,蚊子最喜欢送我们“红包”了,我们在屋内用上灭蚊液,一会儿,整间屋子都能闻到一股香味,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___________造成的;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力。
3、进入刚装修完的房屋,我们常常会闻到一种刺鼻的气味,这气味主要来自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这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这是___________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这种运动会随气温的升高而___________(选填:“加剧”或“减缓”)。
4、荷花亭畔飘来阵阵花香,说明分子在做______;荷叶上的两颗露珠接触后形成一颗大水珠,表明分子之间存在______。
5、10ml的水和10ml的酒精混合,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20ml。这种现象用微观的分子理论分析,该现象说明了______和______。小朋友们喜欢“吹泡泡”游戏,五光十色的肥皂泡弹性好,不易破,这是分子间的______起了作用。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如图甲所示,物体重500N,某人用F=400N平行于斜面的拉力使物体沿斜面向上做直线运动,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1)物体运动的速度多大?
(2)10s内人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功率多大?
(3)10s内人对物体做了多少有用功?
2、分子的直径太小了,物理学家就想到一种测量分子直径的方法﹣﹣单分子油膜法,即把一滴油滴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小宇同学把煤油装在滴定管里,记录到煤油滴了400滴时,管内煤油减少了0.4cm3, 其中一滴油滴在水面上形成的油膜面积是3m2,试粗略估算煤油分子的直径.
3、如图所示,已知斜面长5m,高3m,绳端拉力为50N.利用这个滑轮装置将重为100N的物体在5s内从斜面的底端匀速拉到顶端.在此过程中:
(1)物体沿斜面向上运动的速度为多少?
(2)绳端移动的距离是多少?
(3)拉力的功和功率各是多少?
(4)拉力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4、如图所示,AB是一根长为1.6m、可绕中点O自由转动的轻质杠杆。A端用绳子系着拴在地面上,在距O点40cm处放一质量为1kg的铅球,杠杆于平衡状态,g取10N/kg。求:
(1)绳子的拉力是多大?
(2)若绳子最大承受力是8N,则铅球到达离O点多远时绳子会断?
5、地球半径R=6.4×103千米,原子核半径r=1×10﹣8厘米。地球半径是原子半径的多少倍。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阅读短文,完成答题。
学习分子的有关知识之后,小王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分子的运动快慢和温度之间有没有关系?
①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没有关系;
②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系,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小王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取来相同的两只烧杯,在其中放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一滴红墨水,小王他们发现温度高的那杯水中的颜色变化得快一些。小王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分子的运动快慢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1)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用相同的烧杯,放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玻璃棒搅动杯中的水。
(4)“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请说说你现在对“花气袭人知骤暖”的理解:___________。
2、某课外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一些科学探究:
(1)图①中,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入酒精至一半位置,再注入水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观察液面的位置,发现液体总体积变小,说明______;图②中,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在离开水面瞬间,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______,说明______;
(2)“彩球温度计”是一种家居装饰品。如图③所示,在圆柱形玻璃容器内装有对温度敏感的液体,将一些体积相同且密度大小不等的小球,依次沉入液体中,球上标有设定好的温度用米读数。当外界气温降低时,容器内液体的体积______,密度_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小球受到的浮力变大,当小球受到的浮力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的重力时,小球会上浮,此时外界气温约等于最后浮起的小球上标记的温度。根据图中小球的位置可以判断,小球B上标的温度应该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C上标的24℃。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二手烟”被吸食的主要原因是烟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其他人被动吸烟,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A
【详解】
A.行驶的车后尘土飞扬属于宏观物体的运动,是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故A不正确,符合题意;
B.抽出玻璃后,二氧化氮和空气之间发生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两铅块紧密接触后,很难分开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滴在热水中的红墨水比滴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B
【分析】
【详解】
A.煮稀饭时,米粒在水中上下翻滚,是米粒在水中的机械运动,它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给车加油时,油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则运动,故B符合题意;
C.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是固体颗粒的运动,不能说明分子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用高速旋转的砂轮磨刀火花四溅,是固体颗粒的运动,不能说明分子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B
【详解】
A.炒菜时加点盐,菜有了咸味是扩散现象,证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飘在空中的灰尘是固体小颗粒,它包含很多的分子,物体机械的运动不属于扩散,故B符合题意;
C.工业废水污染整个水库,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整个房间里能闻到香味是扩散现象,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C
【详解】
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在分子间引力的作用下,使得下面铅柱能承受向下的拉力仍不落下,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6、B
【详解】
A.飞沫一般是直径大于5微米的含水颗粒,是物体,不是分子,所以飞沫能飞出1m外不是因为飞沫分子在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因为分子之间有吸引力,所以飞沫能附着于物体表面,故B符合题意;
C.健康人戴口罩防止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使人感染,属于在传播过程中阻断病毒的传播,而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用紫外线可以对受病毒感染的物体进行消毒,是因为紫外线具有杀菌的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B
【详解】
A.还未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
B.还未看见花儿,先嗅到花儿的香气,是因为有花香的“原子”飘到我们鼻子里,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符合题意;
C.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载人飞船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说明载人飞船受到力的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
D.以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相对于站台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故看到火车呼啸着从站台驶过,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B
【详解】
A.抽去玻璃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两根铅棒压紧后能够吊住大钩码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B符合题意;
C.上下两层液体一段时间后互相进入对方,说明了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说明地球与月亮之间的力是万有引力,不是分子之间的引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A
【详解】
A.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固体很难被压缩,表明固体分子间存在斥力,故A正确;
B.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杂乱无章的热运动,腌制咸鸭蛋,利用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
C.小米与大豆放在一起总体积变小,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小米和大豆都不是单个的分子,故C错误;
D.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两个削平的铅块被紧压在一起不易分开,是因为物体被拉伸时,分子间表现为引力,故D错误。
故选A。
10、D
【详解】
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剧烈,扩散得越快,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扩散现象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过程,说明分子在不停得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闻到花香是气味分子在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热水中加入冷水变成温水,是热量的传递,与分子的运动无关,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1、扩散 无规则运动 引力
【详解】
[1][2]打开包装纸就能闻到月饼的香味,这属于扩散现象,香味分子不断运动进入空气中,因此人们闻到了月饼的香味,说明一切物体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紧压后它们“粘”在一起,因为分子间有引力作用,所以下面的铅柱可吊起台灯。
2、无规则 斥
【详解】
[1]我们在屋内用上灭蚊液,一会儿,整间屋子都能闻到一股香味,这是扩散现象,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造成的。
[2]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3、扩散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加剧
【详解】
[1][2][3]因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现象叫扩散;故进入刚装修的房间,就会闻到甲甲醛的气味,这种运动会随气温的升高而加剧。
4、无规则运动 引力
【详解】
[1]荷花亭畔飘来阵阵花香,是花香分子发生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清晨荷叶上的两颗露珠接触后成为了更大的一颗水珠,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使得两颗露珠结合成一颗大水珠。
5、分子间存在间隙 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引力
【详解】
[1][2]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10ml的水和10ml的酒精混合,水与酒精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彼此进入对方分子间的空隙,因此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20ml。
[3]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肥皂泡分子间在分子间引力作用下结合在一起,因此五光十色的肥皂泡弹性好,不易破。
三、计算题
1、(1)1.2m/s;(2)4800J,480W;(3)3000J
【详解】
解:(1)由图可知,物体运动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并且10s时,运动的路程是12m,则物体运动的速度
(2)10s内人对物体做的功
W=Fs=400N×12m=4800J
功率
(3)10s内运动的路程是12m,根据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可知,10s时物体上升的高度为h=6m,则10s内人对物体做的有用功
答:(1)物体运动的速度是1.2m/s;
(2)10s内人对物体做了4800J的功,功率是480W;
(3)10s内人对物体做了3000J的功。
2、3.3×10﹣10m
【解析】
【分析】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实验原理是:测出一滴油的体积V,把油滴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油膜的厚度就是分子直径,求出油膜的面积S,分子直径为。
【详解】
油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薄层,油膜的厚度等于分子直径,只要测算出一滴油的体积V和在水面上形成的油膜面积S,就可以估测出分子直径的大小,这种粗略测定分子大小的方法叫单分子油膜法,分子直径的表达式:。
3、(1)1m/s (2)10m (3)500J 100w (4)60%
【详解】
(1)物体沿斜面向上运动的速度:v = =1m/s;(2)绳端移动的距离:s′ =2s =2×5m =10m;(3)拉力的功W总 =F,功率:P =(4)有用功:W有 =Gh =100N,拉力的机械效率 =60%.
4、(1)5N (2)0.64m
【解析】分析:开始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则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绳子的拉力;若绳子最大承受力是8N,应正好使杠杆满足平衡条件,则可求得铅球到达离O点多远;
解答:(1)AB是1.6m,中点为O,所以AO为0.8m, 在距O点40cm处放一质量为1kg的铅球,杠杆于平衡状态,,所以,可得出F=5N;
(2)若绳子最大承受力是8N,应正好使杠杆满足平衡条件,即,所以。
故答案为:(1)5N (2)0.64m
【点睛】本题考查杠杆的平衡条件,重点要把握小球滚动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找准力臂是关键。
5、6.4×1016倍
【解析】
【分析】
已知地球半径和原子核半径,两者之比就是倍数关系。
【详解】
地球半径为R=6.4×103km=6.4×106m,原子核半径r=1×10﹣8厘米=1×10﹣10米,地球半径是原子核半径的。==6.4×1016
四、实验探究
1、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控制变量法 不能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详解】
(1)[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2)[2]水中颜色变化快慢受水温、水的多少等多个因素影响,这里控制水温不同而其它因素相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3]即使分子不运动,用玻璃棒搅动,也可使水的颜色发生变化,不能说明水颜色变化是由于水分子无规则运动所引起。
(4)[4]气温升高,导致花香分子在空气中无规则运动加剧,扩散加剧。
2、分子间存在间隙 大 分子间存在引力 变小 变大 大于 大于
【详解】
(1)①[1] 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因为分子间存在着空隙,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使得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了。
②[2][3]因为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并且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故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大。
(2)[4][5]当外界气温降低时,容器内的液体质量不变,体积变小,由可知密度变大。
[6][7]当外界气温降低时,液体的密度变大,小球受到的浮力变大,当小球受到的浮力大于小球的重力时,小球会上浮,此时外界气温约等于最后浮起的小球上标记的温度。按小球上浮的先后顺序,先上浮的小球的密度较小,后上浮的小球的密度较大,图中浮起的三个小球中C球最后浮起,所以浮起的三个小球中C球的密度最大。故C球上标的温度最小,故小球B上标的温度应该大于小球C上标的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