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庄子及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庄子寓言故事。
2.通读课文,自主解决重点实词族、盖、然等实、虚词的意义,理清本文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
3.再复述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文惠君两次感慨的原因(庖丁解牛之美、庖丁解牛之道),根据解牛之道思考人生之道。
4.通过人对“庖丁解牛”的不同看法,培养学生多元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读课文,自主解决重点实词族、盖、然等实、虚词的意义,理清本文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
2.再复述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文惠君两次感慨的原因(庖丁解牛之美、庖丁解牛之道),根据解牛之道思考人生之道。
教学方式: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么?你听过哪些寓言故事?先秦时期,有个爱讲故事的老人,在他的口中诞生了许多成语,他就是庄子。(学生回答)之前,我们在庄子笔下看到了气势恢宏超人想象大鹏,今天我们再次打开时间的大门,看看庄子又准备为我们讲一个什么故事。
二、记忆检测
师:欲闻其事先解其人。谁来回忆庄子的知识?(学生活动:直接回忆相关常识)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的聘请,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与老子齐名,成为“老庄”。代表作品《庄子》又称为《南华经》,分为内篇、外篇、杂篇。
三、成语积累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长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而想象世界。“异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那么庄子如此善讲故事,都有哪些成语出于《庄子》一书?
望洋兴叹出处:《庄子·秋水》
原文:河伯到了海边:“望洋向若而叹”。
释义: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现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朝三暮四出处:《庄子·齐物论》
原文: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释义:原指仅改变形式而不改变内容。后指变化无常。
薪火相传出处:《庄子·养生主》
原文:“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释义:柴虽燃尽,火种仍留传。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探骊得珠出处:《庄子·列御寇》
原文:“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释义:原指抓住机会获得成功,后演变为善于抓住要点。
越俎代疱出处:《庄子·逍遥游》
原文:“疱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释义:喻超出自己的职责,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
螳臂当车出处:《庄子·人间世》
原文:“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释义:喻自不量力,招致失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处:《庄子·山木》
原文:“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释义: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屠龙之技出处:《庄子·列御寇》
原文:“朱平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释义: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
以强凌弱出处:《庄子·盗跖》
原文:“自是以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
释义: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
运斤成风出处:《庄子·徐无鬼》
原文:“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万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释义: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庄周梦蝶出处:《庄子·齐物论》
原文:“昔日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释义: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亦真亦幻。
捉襟见肘出处:《庄子·让王》
原文:“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释义: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庄子》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亦是一本智慧的大书,此仅举寥寥数语,遗漏之处肯定还有很多。
2、初读正音。
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朗读课文。
3、自主翻译
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课文,完成练习题。
第二课时
师生活动:学生已经预习完毕,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请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出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活动:直译课文。
【本文文言积累】
虚词:
“为”字的用法和意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后一个:作为)
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乎”字的用法和意义
技盍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进乎技矣(相当于 “于”,介词,可不译)
依乎天理(相当于 “于”,介词,可不译)
而况大軱乎(疑问语气词: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然”字的用法和意义
砉然向然(都是助词,前一个是象声词词尾,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
奏刀騞然(助词,象声词词尾)
因其固然(名词词尾,……的样子)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对象)
通假字
砉然向然通“响”
技盖至此乎 通“盍”,何
技经肯綮之未尝技 通“枝”指支脉
善刀而藏之 通“缮”,修治
古今异义
奏刀騞然 奏:古—进 今—演奏 奏乐
乃中《经首》之会 会:古—节奏 今—表示能力,会议
进乎技矣进:古—超过 今—动词,从外面到里面
所见无非牛者 无非:古—没有不是今—只,不外乎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遇:古—会合,接触今—碰见 遇见
依乎天理天理:古—指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天道
视为止,行为迟
行为:古—行,动作;为,因此 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因其固然 固然:古——本来的样子 今——连词,表转折
虽然,每至于族虽然:古——虽然这样,但是今——连词,表转折
吾见其难为难为:古—很难下刀今—使人为难
特殊句式
技盍至此乎 省略句 技盍至(于)此乎
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 宾语前置 未尝技经肯綮
视为止,行为迟 省略句 视为(之)止, 行为(之)迟
精彩成语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关键。
课后作业:在作业本上翻译课文第一段。
第三课时
1、导入
寓言就是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庖丁解牛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走入文本。
二、理清脉络
师:文惠君对于庖丁的解牛技艺发出了两次感叹。找到这两次感叹,说说这两次感叹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3、逐个击破(解牛之美)
师:第一个感叹,重点在于“技盖至此?”“此”是一种境界。那么,庖丁解牛到了什么境界呢?让我们老看第一段。请分析,作者写了庖丁解牛的那两个部分?课文原句体现了解牛动作的那些特点?
明确:
师: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突出动作的协调、技艺的高超。
师:为什么,作者没有去写解牛时,牛的惨叫、牛肉的剖离呢?(出示PPT)
解牛场面的诗意化处理:
1.连用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是手“触”、肩“倚”、足“履”、膝“踦”。
2.两个拟声词:“砉”、“騞”;
3.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
音乐化、舞蹈化的动作描写突出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教科书的解释
师:这是教科书上的解释。让我们先离开教科书,看看康德如何定义美。(PPT)
崇高使人感动,优美使人迷恋。
——康德
师:将血腥的场面变为诗人迷恋的优美,除去动作中的惨不忍睹。莫言是其中的好手。代表作是《檀香刑》。
《檀香刑》的叙事结构是由三个家庭的故事所组成的,即赵甲的刽子手家庭的故事、钱丁的仕宦家庭的故事、孙丙的民间艺人家庭的故事。赵甲从小受到“刑罚”文化的教育和刽子手职业的严格训练。“刑罚”在他的手中成为一种高超的技艺,而他也把“刑罚”文化的内涵发挥到了极致。怎么样按照刑罚的要求去精致地杀人,在他看来是一门艺术,他在这种艺术中获得了人生的满足。小说中特别写到他对于“凌迟”这种刑罚的知识和醉心:“他记得师傅说,不管割多少刀,最后一刀下去,应该正是罪犯毙命之时。所以,从何处下手,每刀之间的间隔,都要根据犯人的性别、体质来精确设计。如果没割足刀数犯人已经毙命或是割足了刀数犯人未死,都算刽子手的失误。师傅说,完美的凌迟刑的最起码标准,是割下来的肉大小必须相等,即使放在戮子上称,也是不应该有太大的误差。这就要求刽子手在执刑时必须平心静气,既要心细如发,又要下手果断;既如大闺女绣花,又似屠夫杀驴……天才的刽子手……是用心用眼,而不是用刀用手割。”
师:同学们看了有什么想法?(学生发言)我们把这种处理方式称为暴力美学。
暴力美化就是剔除暴力中的残酷性和血腥性,让暴力成为广大民众的游戏。经过美化的暴力,具有了诗性、戏剧性、舞蹈性甚至幽默性,其残酷和血腥的一面得以软化,暴力逐渐成了一门老少咸宜的形式化表演节目。
比如一粒子弹飞翔的过程。子弹的目的虽然还是取人性命,但导演放弃表现结果的惨象,却将子弹飞翔的过程用慢镜头播放出来,让观众大饱眼福。这些都是将暴力美化。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质有着一种所谓的“双重”特性,即“人类有建设和破坏的双重快感”无论被文明的外衣包裹得多么严实,我们的骨子里依然是自然社会中自由放纵的野物,脱掉文明的画皮,我们就会露出一张张熟稔了丛林法则的生动魅脸。
四、逐个击破(得养生焉)
师:第一个赞叹我们了解了,让我们来看第二个赞叹是为什么。
师:文惠君看庖丁解牛得到养生的方法,也就是说庄子的养生方法就藏于本文中。庄子如何看待养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 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养护精神,可以享尽天年。
师:文惠王是如何通过庖丁解牛了解到这种自然之理的?让我们探究“解牛之道”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师:请同学们按照逻辑由文中找到厨师的境界和厨师的表现。
明确:
始解牛时:
所见无非全牛——月更刀
苦练中……(族庖)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岁更刀
苦练中……(良庖)
方今之时: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9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神庖)
师: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找到原文“吾之所好道也”。道——规律)
师:结合庖丁解牛的发展路程说说看他各阶段“道”的状态。
目有全牛(不懂规律)——目无全牛(认识规律)——游刃有余(运用规律)
五、探究“人生之道”
师:结合课文,联系现实,谈谈这篇文章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完成填空。
明确: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_刀来比喻人。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顺应自然,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使自己免遭伤身劳神的困扰。
师:你还能从本文中找到那些观点?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6、各抒所见,多元解读
庄子说:为人处世当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村上春树说:但凡值得一做的事情,自有值得去做甚至做过头的价值。即“为可能,尽所能”。这一观点“逃避矛盾、避免伤害自身”是否和“为可能,尽所能”矛盾?
学生活动:探讨、讨论、发言。
明确: 竹林七贤,宛如风中之落叶残花,没有能力拯救自己,更没有能力拯救世界。面对微笑着的带着血痕的雪亮刀锋,他们只能选择躲,躲,躲。世上并没有钢筋铁骨的碉堡可以供他们防身,他们,只能躲在香醇的酒浆里,躲在悠远的琴声里,躲在落寞的幻想里,最后醉死、心碎死或者被莫名其妙的罪名杀死。
刘瑜: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
参差不齐是社会常态,你有追求公共生活的权利,也有隐退个体内心的权利,这是常态。
将“责任感”和“精英地位”联系在一起的贵族范儿,似乎更靠谱一些,如今看到的贵族范儿:把冷漠当做品位,把懦弱当做清高。
以学识、理性、坚持所散发出的人性之美,在探索自然、改良社会和超越自我的征途之上,优雅而迷人地征服一整个世界。
于丹 :<<庄子心得>>
说我们把这个故事用在今天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人人做成这样一个庖丁,让我们的灵魂上有这样的一把可以永远锋利的刀子,让我们迷失在大千世界中的生活轨迹变成一头整牛,让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缝隙,能够准确地解清它,而不必说去砍骨头,去背负担,大家不必是每天在唉声叹气中做出一副悲壮的姿态,让人生陨落很多价值,那么我们获得的会是人生的效率。
教师:人生的境界与智慧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积极也好,消极也罢。这都是我们处世的智慧结晶。我们要学会在混乱复杂的社会中培养谋生的高超技艺,又要在岁月的波荡中寻找不触暗礁的规律,不冒进不高标,在平凡中塑造自己的不凡。我们也要学会担当,展示舍我其谁的大将风范。须知,庖丁在文惠王面前的施展又何尝不是一种内敛的“卖弄”?藏拙的前提是我们要有藏得必要,关键时刻的一击即中,比起隐藏来的更有价值!
课堂小结: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本文更好的思考人生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
庖丁解牛
庄子
掌握规律
解牛之美
解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