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第五册《清末新政》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历史第五册《清末新政》课件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1-24 21:2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清末“新政”

    “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秕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
——《庚子西狩丛谈》
1901年1月29日上谕的发布标志着晚清最后十年改革的开始,史称 “清末新政”、“光宣新政”、“庚辛新政”、“辛丑新政”、“新政”等。
刘坤一和张之洞联合递交《江楚会奏》 1. 军事方面:改革军制
2. 经济方面:奖励实业
3. 法制方面:制订新法律,司法独立
4. 文化教育方面:废科举、兴学堂、奖游学
5. 政治方面:改革官制,筹备宪政
一、新政的主要内容
1.军制改革新军编练始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
清政府完整意义上的军事改革是在1901年:停止武举考试,裁汰绿营十分之二三,在原有各营中挑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一律练习新式枪炮。并规定各省设立武备学堂,培养军事人才。并推广北洋、湖北编练新军的经验。 清朝军制:八旗、绿营——防军、练军——新军天津警察最初的初级警官制服1907年天津南段巡警总局各分区警官湖北新军1903年设立商部,后改为农工商部;并制订商律,先后颁行《商部章程》、《商律》等一系列商法; 2.振兴商务,奖励实业提倡奖励实业,振兴商务,鼓励私人出资兴办企业、交通等。 劝办商会(抵制美货运动)3.法制改革:1902年5月,清政府派刑部侍郎沈家本、出使美国大臣伍廷芳兼取中西,修订律例。
(1)删改《大清律例》,改革传统法律结构,制订新刑律。
(2)“政刑”分离,司法独立
4.教育改革(1)兴办新式学堂(2)广派留学生(3)推行新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4)废除科举制度江南贡院考场 刘春霖的小楷   时人曾说:科举制废除的重要性“无异于古之废封建、开阡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废除科举制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和价值观的变革,还造成了学堂学生的革命化和传统士绅的转变,这一系列变化使传统的社会关系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5.政治体制改革前期(1901——1905年):整顿吏治,裁汰、合并中央和地方的若干机构。后期(1906——1911年):1906年清政
府宣布“筹备立宪”后,政治体制改革被
纳入到宪政的轨道。(一)五大臣考察西洋政治
  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到东西洋考察政治。考察分两路。一路由载泽等人访问日本、英国等国家,一路由戴鸿慈、端方等人考察美国、德国、俄国等国家。
  1906年,考察团先后回国。回国后呈上奏折,认为立宪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三大好处,建议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清末立宪运动
(三)1908年9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成立预备立宪的谘议机关:
    地方谘议局         
    中央资政院
             
(二)1906年9月,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四)资产阶级的立宪运动
   立宪团体:政闻社和预备立宪公会
        
   国会请愿运动(1909-1910)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光绪二十年恩科状元、立宪派领袖,清末民初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 (五)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新的内阁官制,撤消军机处、旧内阁,组成新的责任内阁,在13名内阁大臣中,汉族只有4人,满族占9人。在满族的9人中,皇族又占5人。因此,这个内阁被成为皇族内阁。 清政府宪政改革的结果:

立宪派内部分化,部分人倾向革命;
汉族官僚离心。
   
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
瞿鸿禨岑春煊袁世凯洹上村渔舟垂钓二、如何认识清末新政 (一)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1.清政府统治权威的丧失。2.清政府没有能力驾驭和消化“新政”的有关成果,无法将这些成果纳入不断推进的改革轨道中,成为深化改革的一种动力,而成为清统治者的对立物。3.清末新政不但不曾整饬腐败问题,反而变本加厉,腐败问题严重,既增加了“新政”的难度,又败坏了“新政”的形象  一位外国学者(L.T.怀特)分析:“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整个社会失去了作为自己特色的制度。……终止科举制度的行动,斩断了2000多年来经过许多步骤而加起来的社会整合制度的要基。这个行动逐渐呈现出来的事与愿违的后果,远比推行这一改革的士大夫在1905年所明显预见到的那引起后果来得严重,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 有人称“新政”为为“假维新”、“伪变法” ,你是否同意此观点?(二)清末新政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 清末新政的目的及个别民族资产阶级人物在新政中的地位。
新政具体内容上 :军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
新政的结果如何认识晚清三次新政的相同点、区别和联系?相同点:
1.三次新政都是在民族危机和清统治危机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
2.都是在改革派的倡导推动下和清朝统治阶级的主持下进行的。
3.都是属于近代化的改革运动。
4.结果:都未成功区别和联系洋务运动:纲领是“中体西用”,洋务新政更多的是突破传统。
戊戌维新:全面改革,提出“君主立宪”的政治变革主张,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
清末新政:清王朝最认真的一次改革努力,无论在变革的内容还是实施的地区范围,都更宽更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