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
省督抚,……各举所知,各抒己见……”
——1901年1月29日“预约变法” 上谕 思考:
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镇压了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不到三年,她会决定“预约变法”,推行新政? 第9课 清末新政 (1901-1911) 本课知识要点
(1)新政的背景(B)
(2)新政的举措(A)
及评价 (B)
一、清末新政的背景(B)1、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的震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
八国联军的打击使清政府内外交困,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无法
照旧统治下去 ——背景(客观原因)2、为了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清政府再次打出“维新”旗号,陆续
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实施“新政” ——主观目的 义和团之变和八国联军之难,尤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空前耻辱的刺激,
使西太后为首的清廷不得不改变既定国策,推行新政——说明改革求新、救亡图
存已成为历史潮流,势不可挡;也显示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是
中国社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面对危局,统治者往往不得不改变策略,企图通过改革来扭转局面、稳定统治,如洋务运动、1861年农奴制改革“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秕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
——《庚子西狩丛谈》 慈禧:“小李子,已经两天了,又饥又寒的,能弄点吃的来吗?”?
李莲英面呈难色:“老佛爷,这荒村野店的……”?
慈禧:“没有吃的,有口水喝也好……”?
李莲英实在不忍心了,说:“奴才这就去找……”?
一个太监眼尖,叫道:“那边好像有个水井!”?
李莲英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看,喜道:“可不是吗?快,你们俩跟我来!”
李莲英伸着脖子往井里看。?
他往后一仰,恶心得几乎吐出来。?
井水面上浮着一颗人头…
前面探路的一名内侍踅回来:“禀老佛爷,怀来县令吴永在前面接驾!他还准备了三锅绿豆小米粥”?
慈禧:“我和皇帝都饿了,快喝粥吧!”?
光绪、皇后和格格们一拥而上。?
忙乱中,谁叫道:“没有筷子……”?
一个衙役从路边捡了根枯枝,折成两截,递过去。?
慈禧接过,在衣服上擦拭一下,便用来喝粥。?
其他人纷纷仿效,一时间,只听得争饮豆粥,喋喋有声……?
慈禧大哭起来。?
江楚会奏三疏(1901年7月)《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
条折》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
条折》
张之洞
(湖广总督)成为清末新政期间指导变革的纲领性文件欲救中国残局,唯有变法一策论育才兴学第二疏:论政治、致富、致强之道第三疏:论采用西法二、清末新政的过程(A)(一)时间:
开始——1901年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名义颁布“变法上谕”,之后又成立督办
政务处,具体负责变法事宜,拉开清末新政序幕
结束——1911年清王朝覆亡(二)过程与内容: 1、1901—1905:颁布变法上谕,推出新政举措: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
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鼓励工商,发展实业
改革军制,扩编新军
——结果: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2、1905年—1911年:实行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出台皇族内阁——暴露了清政府借立宪之名实现专制集权的目的
1904年 “癸卯学制”的学校系统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中学堂 5年高等学堂 3年分科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 7岁 12岁 16岁 21岁 24岁27-28 岁高等段中等段 一级初等段 三级三级三 段 七 级
1905年9月2日,清廷颁发上谕废除科举,推行新学制:同年设立学部,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在全国兴办新式学堂——到1909年各类新式学堂达59117所,学生160多万;此外大量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仅留日学生就10000多人
科举制度的改革代表着中国已与过去一刀两断,这大致相当于1861年沙俄废奴和1868年明治维新后不久的废藩“癸卯学制”中的蒙养院: 游戏、歌谣、谈话、手技等
初等小学堂: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
史、地理、格致、体操
高等小学堂: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
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
中学堂: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
地理、算术、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
图画、体操。课程设置厘订教育宗旨 1906年学部颁布了“忠君” 、“尊孔”、 “尚公”、 “尚实”、 “尚武”的教育宗旨
五条之核心为“忠君” 。 针对中国之弊端:“私、弱、虚”
尚公:爱国如家、视人如己
尚实:学以致用,培养可农可工可商之才,下益民生、上裨
国计
尚武:养成守纪律、养威重、刚健耐苦的体格。
1903年清廷颁布《商律》,设立商部,以“振兴商务”,奖励发明
创造,鼓励私人投资设厂,保护工商业者的权利
创办大清银行,鼓励发展实业:“1905-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
洋务运动30年的20多倍与甲午后的2.5倍,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
2.9倍。”
1905-1910年国内新设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209家,总资
本7525.5万元;各省铁路公司兴起“保路”、“招商筑路”热潮;
财政上1903年在北京设铸造银钱总厂,1905年在天津办户部银行,
至1911年,全国共有30家银行,保险公司14家,投资公司1家
1903年清廷成立了练兵处;1904年改建兵制,把新军分为常备、续
备和后备三等;
1905年统一全国军事编制,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
到1911年,全国共设各类军事学堂40多所,连成新军26镇。
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法律馆,先后修订《公司法》、《破产法》
等重要的法典、法规和律例
修订《大清律例》,废除酷刑,并打破了“诸法合体”的中国传统法
律结构,并根据西方近代司法体系行政、立法、司法分立的原则,
实现了“政刑”分离和司法独立,并编篡了刑法、民法、商法、诉讼
法。标志着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习俗方面,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倡新风易旧俗
“一曰皇位永固。立宪之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故于行政不负责任,由大臣代负之,即偶有行政失宜,或议会与之反对,或经议院弹劾,不过政府各大臣辞职,别立一新政府而已。故相位旦夕可迁,君位万世不改,大利一
一曰外患渐轻。今日外人之侮我,虽由我国势之弱,亦由我政体之殊,故谓为专制,谓为半开化而不以同等之国相待。一旦改行宪政,则鄙我者转而敬我,将变其侵略之政策为和平之邦交,大利二
一曰内乱可弭。海滨洋界,会党纵横,甚者倡为革命之说,顾其所以煽惑人心者,则曰政体专务压制,官皆民贼,吏尽贪人,民为鱼肉,无以聊生,故从之者众。今改行宪政,则世界所称公平之正理、文明之极轨,彼虽欲造言,而无词可藉,欲倡乱,而人不肯从,无事缉捕搜拿,自然冰消瓦解,大利三。” ——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 ……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令 国民不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议员,即与齐民无异,倘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置。
……
*臣民有合于法律命令之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在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自由;
*非照法律规定,不得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财产及住宅无故不加侵扰;
……与英国《权利法案》比较,两者在对君权界定上的差异 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宗室)
协理大臣大学士徐世昌(汉)
大学士那桐(满)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
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宗室)
度支大臣加贝勒衔镇国公载泽(宗室)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
陆军大臣荫昌(满)
海军大臣加郡王衔贝勒载洵(宗室)
司法大臣绍昌(宗室)
农工商大臣加贝勒衔贝子溥伦(宗室)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
理藩大臣寿耆(宗室)
从内阁成员名单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责任内阁”成员名单内阁成员13名,满族9人(皇族7人),汉人只有4名说明:
皇族内阁的成立暴露了清政府企图下放小权,保住大权,借立宪
为名装饰门面,化解革命威胁的目的;
它遭到多数舆论的否定,意味着清政府已失民心,错过了最后一
次自我拯救的机会,最终被辛亥革命所推翻,在文明转换的历史关
头,被历史潮流抛弃 “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 ——林增平、肖致治等主编:《辛亥革命史》 “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人物完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诠释这一时期的“新政”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更重要的是在于从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覆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以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1、1901年至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新政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真改革”
说明:新政是在特定的历史动因下的一场现代化运动。它在“假演”的同时也有
“真做”的一面。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是中国早期现代
化运动中比较见成效的一次运动
三、对清末新政的评价(B)——“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2、“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假宪政真集权的真实面目,从而使它大失民心,不可避免地走向穷途末路 ——“假维新”
(不触动根本的专制制度)
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革命后中国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