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数据,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法;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从而体会到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明决策,体会党的伟大
4、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5、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二、学生自主学习指导与检测及课堂展示【五步三查教学模式】
学生自主学习指导 检测及课堂展示
目标导学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打分(桌子上只有本学科课本、学案文具)。2.目标导入(即情景引入,微视频、旧知识回顾、故事引入等)。3.设计有学习目标(学生读或者教师解读) 自学自研 一查: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 1.教师查。 2.组长交叉查打分 交流展示 1.交流:(5-10分钟)对学、合学(共同讨论研究预习时留下的难题,并订正好标准答案)。 2.展示:(展示每组5分钟之内、板书预展3-5分钟)抽签展示导学案上的相关知识点。 3.二查:教师参与学生的合学,检查各组学习的具体情况,有无学生不参与、不认真的现象。 4.此环节教师确定A展B板或者A板B展,其中一个共同体上去板书时,另一共同体在下面进行预展。 5.查学情。学生的导学案是否用双色笔。 6.学生的导学案里,上过的内容是否订正好答案。 7.教师是否及时进入点评。 巩固提升 (三查) 教师检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通过练习试题 学教反思 课堂小结,学生的相关练习册里是否按时按量完成,是否也用双色笔。 第3课 土地改革 模块一 1、土地改革的原因:封建土地制 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土地改革开始时间:1950年 模块二 1、土地改革颁布的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模块三 1、土地改革的性质:土地改革是一场消灭封建制度剥削制度的深刻的社会变革 2、土地改革实施的地区:新解放区 模块四 1、土地改革的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土地改革开始的标志:1950年底,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模块五 1、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的时间:1952年底 2、土地改革的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模块六 1、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1)政治上: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2)经济上: ③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④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措施:①西藏和平解放②抗美援朝③土地改革 【板书设计】 【巩固提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背景 B.土地改革的内容 C.土地改革的性质 D.土地改革的影响 2、当前,全国各地“精准扶贫”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民生,关注“三农”的一贯原则。这一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 ) A.抗美援朝 B.西藏和平解放 C.实行土地改革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为此小华想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文献,下列可供他选择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地主”这一名词象征着封建主义,在人们脑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应是在( ) A.辛亥革命后 B.开国大典后 C.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 D.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后 5、1950年,土地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当时尚未进行土地改革的省份是( ) A.安徽 B.浙江 C.甘肃 D.西藏 6、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农村发生的变化是( ) A.全体农民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B.农民的土地都属于人民公社所有 C.农村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民获得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二、材料分析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A》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1)材料一中“原来的土地制度”有什么消极作用?“A”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什么? (2)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实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土地改革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4)材料二中数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D 4、C 5、D 6、D 二、材料分析题 7、(1)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3)由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4)说明土地改革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