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4 13:4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慈祥、恐怖、粗暴、残暴、匪徒、乱蓬蓬、窝窝头、绞刑、舅舅”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本文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前后照应等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4、引导学生读悟并讨论交流,在朗读中思考、做批注;在讨论交流中深化认识、升华情感;在拓展运用中提高语文能力。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5、了解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杀后的情景,感悟李大钊忠于革命、献身革命的伟大人格,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从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杀后的情景中,感悟李大钊忠于革命、献身革命的伟大人格,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切地缅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课题就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再读课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师:请看课题中的“忆”字,左边是竖心旁,回忆就是一次心灵之旅,右边的“乙”字让我们很自然地想起一个和回忆有关的词语——牵肠挂肚。值得回忆的人和事,不就是我们难以磨灭的牵挂吗?请读出这份牵挂。生: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师:相信大家都认真读了课文。请拿出自主学习单,我们闯关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关卡一出示词语:魔鬼肥胖残暴......看着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生:第一行形容李大钊,第二行形容敌人。师:写文章时,使用恰当的词语能更好的表现人物的品质,让人物形象
更鲜明。
师:词语掌握扎实,请看关卡二:课文围绕李大钊都回忆了哪几件事情呢?你加的标题是什么?生:被捕前——被捕时——庭审上——被害后(师板书)师:这四件事是散碎的记忆。作者是怎样把它们拼接起来的?生: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师:过渡句:作者就是这样抓住典型事件,按时间顺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
深入文本,探究人物形象
学习被捕前
师:下面我们先走进“被捕前”的李大钊,请同学们快速默读2~7自然段,看看李大钊的哪些言行让你深受感动,并划出相关语句并简单做一下批注。
师:这时候的李大钊的哪些表现深深打动了你?预设生:A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生:在这段话中我感受到,在事态发展到了白热化的情况下,为了党组织不被破坏,李大钊坚决不离开。
师:在这一句话中,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你从2—6自然段的哪些描述感受到当时的紧张感与危机感呢?生:A、烧掉文件书籍;B对待子女前后态度变化C、张作霖要派人搜查;D、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师:从这些叙述可以看出,敌人已经开始了对革命工作的残酷镇压,对革命者进行大肆搜捕,此时,如果李大钊离开意味着什么?留下呢?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可是李大钊说“我哪能离开呢?”换个说法——“我不能离开。”你感受到了李大钊的什么精神?生:态度坚决;坚守岗位;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对革命高度负责......
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坚决)
合作学习“被捕时”和“被审时”
小结:刚刚同学们通过自由读文,勾画句子,做批注的方式来理解文本,然后老师又引领大家通过结合人物处境深入品读了李大钊的言行。
师:请同学们继续运用这样的阅读理解方法,组内合作学习“被捕时”和“法庭上”两部分内容中,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句,看看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李大钊。合作学习,出示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过渡:大家的讨论非常投入。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打动了你?哪一小组愿意汇报?
指定小组交流“被捕时”:
研读神态描写:“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向外走去。”师:在此处的描写中,李大钊还是显得那么镇定,但大家一定注意到,他掏出了一把闪亮的小手枪,他要干什么呢?想和敌人硬拼,武力反抗敌人吗?生:在万不得已时自杀。
师:你认识到了一位怎样的李大钊?生:父亲早有准备英勇就义。对革命事业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李大钊。生:带着情感朗读出这份从容镇定,处惊不变。
B、抓重点词,研读神态描写:“父亲保持着......讲任何道理。”
师:这一处描写中的“严峻”一词,你做何理解?生:有些严肃;有些冷酷;有些忧虑;有些威严.....
师:这些情感交杂在一起,李大钊的表情才如此严峻。这“严峻”里有他对毫无人性的敌人的冷酷和威严,对家人安危的忧虑;对当前局势的担忧......透过这复杂的变情,你对李大钊的钦佩是否加深了呢 生: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充满了革命者的睿智和气度。
2、集体交流“被审时”:师:被审时的李大钊哪些打动了你们?我们来集体交流。
(1)研读神态描写:“我看到了......慈祥的脸。”生:头发乱蓬蓬的;没戴眼镜。说明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师:敌人是怎样折磨李大钊的?生:我查找资料有电椅、老虎凳、用竹签插手指......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师:十指连心哪!李大钊但是面对亲人们的时候却是平和,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指导朗读19段,谁有信心读好?集体读19段。
(2)学生交流读22自然段,“他脸上的表情......非常沉着。”读到这里你会用哪个词语形容李大钊?生:伟大!
3、总结:是呀,李大钊是伟大的人!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就是他的信仰,就是他的灵魂。带着这种信仰,我们重温李大钊的光荣伟大形象。
(四)补充资料体会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师:但是,可怕的一天还是发生了。
学本课的写法。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了解那个令人无比沉痛的日子。生:朗读。
师:你发现了吗,4月28日,在文中出现几次?另一次在哪里?生:(浏览全文后)读第一自然段。板书:首尾呼应师:看来作者是有意安排这样的结构:先在文章开头简单描述了16年前那的一天,之后完整的叙述那一天前所发生的事,最后再回旋叙述那一天的完整经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不仅如此,文章中还有许多这样前后照应的句子,作者先埋下伏笔,之后又写出回应的句子,这样安排就使得文章叙述缜密,井井有条。大家找出这样的句子自由读一读。生:自由读相关句子。
读课外的文章。
师:回忆是人的记忆中最闪亮的珍珠。在我们的阅读中,会遇到许多写回忆的文章,像本册的《北京的春节》、《灯光》、《我最好的老师》等都属于这类的文章,大家可以读一读。在课外阅读中,也会遇到这类型的文章,大家读的时候要注意故事情节的同时,感受作者的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