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4 13:4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文中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司空见惯、见微知著、追根求源、锲而不舍”四个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能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3.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三个故事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同学能结合三个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8能够仿照课文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写一段话。
4.通过展开想象等方式,能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能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三个故事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同学能结合三个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8能够仿照课文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写一段话。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真理”的起点
老师:同学们的精神状态非常好,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听说读写的高手。我们说,读书中文章,会让我们明白一些事情,领悟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六年级语文下册就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真理诞学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板书:观点)学生读。
老师:并且说,这句话也是一个真理,你相信吗?学生1:相信,因为这是证实过的。老师:谁证过的?学生1:科学家。学生2:相信,因为真理在不断解决疑问之后才能发现。老师:就这句话本身而言,你是怎么认识的,理解的?学生1:真理是不断追根求源,才产生出了结论。老师:还有吗?学生1:没有了。学生2:真理是在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之后诞生的。老师:这句话,是不是真理呢?
老师:应该相信。学生2:是的。老师:我们说,善于怀疑别人的说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真理发现真理必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文中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对这句话有小疑问:真的是一百个吗?生(纷纷):不是。生1:一百个是个虚数词。
老师:你怎么理解一百的含义呢?生1:表明了要经过反复的探索才能发现真理。老师:一百个,表明我们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不断发问,不断思考,然后才能发现真理。举个例子说:这件事交给我,你就放一百个心吧。这“一百个”什么意思呢:生1:完全放心。
老师:“一百个”,这是一个文学性的表达方式。下面看课文第二自然段,看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样解释的。
(二)朗读课文第二段,加深“真理”的理解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课文。学生1: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老师:大家对这段话不没有疑问?生1:到底有没有一开始就能发现真理的人?
老师: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发现真理的人是不是一开始就是生来就有的呢?不是,是后来逐渐的发展成长锻炼出来的。当你发现真理的初期,你是不是就觉得这就是发现真理了?不一定,谁也不敢确认,只不过,对有些,发现这种现象后,他一直坚持,一直努力,不停的追根求源,最后才发现的真理。还有其他疑问吗?司空见惯的含义是什么?生1:非常常见的意思。生2:看的多了不以为奇。
老师:这更明确一些。老师:生活当中有没有其他的司空见惯的例子?生1:发现别人睡觉的时候眼珠转动,说明在做梦。
老师:这在课本中提到。还有没提到呢?生2:盐酸溅到花上,变色。紫罗兰变红了。生3:苹果从苹果树上掉下,而不飞起来。老师:为什么苹果从苹果树上掉下来而不飞到天上去呢?生4:水开了的时候会沸腾起来。
老师:这也是一种生活现象,水开了的时候会沸腾,有时还会把壶盖顶起来。老师:我做一个心理测试?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他的国务卿鲍威尔说,我们要杀掉三百万阿拉伯人和一个修自行车的。我想问一下,你现在最大的疑问,最想问的是什么?生1:为什么要杀掉那个修自行车的。老师:是不是大家也有这个想法?生(众):是。老师:这是我们一些人的普遍心理。什么心理呢?人们对于大众化习以为常的经常见到的不感兴趣、不发问,而对于那些个别的、比较突出的、单个现象而产生兴趣。所以说,我们对习以为常的事情要时刻注意一下,这样我们在发现真理的道路上,可能会迈出第一步了。老师:“司空见惯”这个成语的来历你知道吗?什么叫“司空”?什么叫“见惯”?为什么称“司空见惯”就是常见而不觉得奇怪的意思?请查一查《现代汉语词典》。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生1:相传唐代“司空”李绅请卸任和州刺史刘禹锡喝酒,席上叫歌伎劝酒,留作诗:“倭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 断尽江南刺史肠。”现在用“司空见惯”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老师:请坐下,第一句话:“wǒtuǒ”。这个成语本来是讽刺统治者奢侈腐朽的生活,现在是说见怪不怪。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哇?老师:一问就知道了。老师:这样经过疑问,然后不断的思考、探索,就发现真理。就把?号变成了!号。那么问号和叹号在文章中的含义是什么呢?你理解吗?老师:小组讨论,商量一下,把答案确定出来。学生:讨论。老师:(板书: ?!)学生1:问号是提出的疑问,而叹号是得出了结论。学生2:问号是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找到的疑问,叹号是追根求源后得到的结论。学生(众):(齐读)“最后把‘?’拉直变成‘!’。”师生共同讨论这样表达的效果。老师:这是文章提出观点的部分。明确主要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设计意图】师生从课题谈话导入新课,自然而不留学习新课的痕迹,学生由熟知到未知,形成自然过渡,为目标2和3的达成做好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从课题入手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
细读课文第3-5段,品析感悟“真理”的发现过程
学生朗读课文3-5自然段。
师生共同明确本部分课文采用是论证是事实论证还是道理论证。
学生小组讨论明确三个事例的共同点。同学们,此时,我们回头再来看看这三个事例,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你发现了吗?看来不少同学可能还需要点时间,那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和小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好吗?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反馈,大胆交流自己的见解,达到自由表达感悟,集体求同存异、真正领会文本内涵的目的。】
两名同学上黑板上写出三个事例的名称。一位同学展示三个事例的大致内容。
5.两位同学展示三个事例的共同点。
6.师生总结三个事例的共同点:一是都是从平常的小事疑问,二是都是经过不断探索的过程,三是三个事例在叙说是结构相同,四是谢皮罗教授、波义耳还有奥地利医生,他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而且都有着锲而不舍的精神。
【设计意图:采用对比阅读法,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三个科学事例表达的共性,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三个事例的写作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体会课文采用标点符号代替文字的好处,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的规范、准确以及巧妙使用符号语言所表达的独特效果。】
总结归纳,拓展“真理”的发现之路
让同学们理解真理的发现之路也“难”,也“不难”。老师:经过事例论证,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请你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后,一生读倒数第二自然段)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老师: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难不难?学生:不难!老师:何以见得?学生:“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说明要发现真理并不像我们说的那么难。学生:只要......就,这个句子也说明发现这里其实不太难。老师:并不难!(板书)往下读!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老师: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了一个观点——学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老师:再用的三个事例——学生: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老师:证明科学发现需要——学生: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老师:最后告诉我们,科学发现中的“偶然机遇”属于那些——学生:有准备的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老师:观点、事例、结论,这是一篇简单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和结构,阅读这样的议论文就是要把握“观点、事例、结论”这三个要点。敢于怀疑,善于发问,勇于探索,才能最终发现真理。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一百个问号,最重要的是——学生:第一个问号!老师:这是不是一个真理呢?有待你课后去用事实来证明!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学生:老师再见。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通过文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发现真理的易与难,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激发学生对发现真理的兴趣,增强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