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民族大团结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3 21:2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导学案)
【课程标准】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发展,认识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学习重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政策。
【预习新知】(温馨提示:自读教材60-63页,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且标出问题,并在书本上做好笔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 前提条件:
范围(地区):
自治区分类:
权限:
法律依据
意义
共同繁荣 措施 政治:
经济:
文化:
政策:
探究一 :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 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设立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意义?
探究二: 政府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政策
阅读62-63页相关课文,请你归纳党和政府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并且完成下列表格。
主要措施 具体表现 结果(意义)
政治建设
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
政策:西部大开发
【知识框架】
巩固练习:
1.(2021·湖南) 邵斌同学撰写的地方史小论文中出现了“西域都护、察合台汗国、伊犁将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研究的地区应是( )
A.宁夏 B.西藏 C.新疆 D.广西
2.(2020·四川) 20世纪末,中央在西部实施大开发政策。这一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当今,党和政府继续落实兴边富民行动政策,又加大了对西部精准扶贫的倾斜力度。党和政府实施这些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实现少数民族的当家做主
B.改善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
C.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D.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3. (2020·广西) 新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针对这一现状我国实行(  )
A.民主集中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2020·山东) 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是“天路”即“进藏路线”的五条铁路之一(另外四条是青藏铁路、滇藏铁路、新藏铁路、甘藏铁路),列入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预计2026年通车。这五条铁路中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是(  )
A.青藏铁路 B.新藏铁路 C.滇藏铁路 D.甘藏铁路
5.(2021·广东)1951,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随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 )
A.确保“一五”计划实施 B.工作重心从经济转向教育
C.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D.推动边疆的兴边富民行动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程标准】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背填空)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确立:
(1)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2)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3.实施:
(1)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2)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19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和西藏自治区(1965)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4.意义:(背全文并能默写)
(1)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背填空)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原始社会——云南佤族、 景颇族;奴隶社会——四川彝族;农奴制——藏族。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
主要措施 具体表现 结果(意义)
政治建设 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西藏废除农奴制)
经济建设 给予政策、人力、技术、资金、物资等支持 经济发展,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文化建设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三大英雄史诗)
西部大开发政策 20世纪末,建设大批项目。2006,青藏铁路等全线通车(有“天路”美誉) 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兴边富民行动 采取特殊措施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 进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注意:当代中学生应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1)要积极学习和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
(2)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3)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4)关心少数民族同学等。
易错易混:
1.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