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完卷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古诗文阅读(43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0分)
1、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20分)
(1)匪来贸丝,_____________。(《氓》)
(2)_____________,泣涕涟涟。(《氓》)
(3) 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氓》)
(4)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氓》)
(5)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采薇》)
(6)_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7)_____________,精妙世无双。(《孔雀东南飞》)
(8)同心而离居,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9)_____________,乌鹊南飞。(《短歌行》)
(10)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短歌行》)
(11)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12)久在樊笼里,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
(13)群贤毕至,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
(14)是日也,_____________,惠风和畅。(《兰亭集序》)
(15)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
(16)_____________,水光接天;(《赤壁赋》)
(17)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18)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赤壁赋》)
(19)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20)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_____________。(《荷塘月色》)
(二)课内文言文(8分)
完成2-5题。(8分,每题2分)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信:真实
B.举匏樽以相属 属:通“嘱”,指劝人饮酒
C.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这,此
D.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名:命名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B.羡长江之无穷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 B.西望夏口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何可胜道也哉
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属于同类的一项是( )
例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①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③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④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先大父:先父。②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这里系借用,比喻玉岩公被贬官之所,并与前文“谪沅、湘时”照应。③宣力:出力,效力。④“自今”五句:语见《诗经》的第三章。大意是:今年算是个开端,岁岁皆为丰年,君子有了俸禄,就留下给子孙,大家都欢乐无比。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官陟宪使????????????陟:提拔,升迁
B.孺允葺公所居堂????????葺:修补
C.揭之楣间??????????????揭:张贴、悬挂
D.而诸孙皆秀发??????????秀发:秀丽的头发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 其孰能讥之乎
B.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以公所命名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
B.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是一个正直的文化人,他由于大胆向皇上进言,因此触怒皇上而遭贬。
C.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贫穷。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展示友人父亲玉岩公其人的人格,使得本来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0、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晴雯给宝玉换衣时失手把他扇子跌折,受到了训斥,她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击了一通,把宝玉“气得浑身乱颤”。而宝玉赴宴回来,仍和晴雯有说有笑。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就任凭她将一大堆名扇痛痛快快撕尽了。最后晴雯将宝玉手中的扇子撕了,还把麝月的扇子也撕了。
B.黛玉去潇湘馆访宝玉,因袭人不开门,吃了闭门羹,而闷闷不乐。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于是在沁芳桥畔因满地落花勾起无限伤春愁思,感花伤己,含泪葬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不想宝玉听了竟恸倒在山坡之上。
C.邢夫人求凤姐为贾赦求娶鸳鸯,凤姐拒绝。邢夫人先探鸳鸯心意,赞鸳鸯针线好,又浑身打量鸳鸯,为之道喜,说明缘故,要拉鸳鸯回老太太,鸳鸯则一直不说话。鸳鸯对平儿说即使作大老婆她也不干。贾赦叫贾琏去南京找鸳鸯父金彩,亲唤鸳鸯之兄金文翔吩咐,鸳鸯咬定牙不愿意,到贾母面前剪发明誓。
D.黛玉让其细细品味杜甫诗,其次是一边读王维诗,一边尝试作诗,香菱于是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后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宝钗用“呆”“疯” “魔”来形容她的苦心学诗。
E.紫鹃先是对宝玉反常的冷淡,后来又借燕窝一事的话头告诉他,林姑娘明年就要回苏州林家了,宝玉听了,如雷轰顶,呆呆地回到怡红院,后来也失去了知觉,见到紫鹃后才哭出来,抓住紫鹃不放手。等好转后,紫鹃直言试探宝玉的缘由,宝玉表明心意,紫鹃为黛玉而欣慰。
11、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 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宝玉得名和抓周的故事。
(2)请简述晴雯之死的主要情节。
答:第(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1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诗经》中的含义是什么?子贡引用它的用意又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孔子说可以和他谈《诗》了?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方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绝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清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②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③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④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这一切并非如此。
⑤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⑥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以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
⑦那是一个10多年前的十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出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就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好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⑧“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它是满地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叶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
去听它的精神。
去听它的风格。
去听它的情操。
去听它的力量。
世间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在于它不迎合季节,既盛开于五六月间,也持续到十月残秋。
B.作者很善于细节描写,例如文中画线语句通过对碧荷上水露的描写,产生了集静态美与动态美于一体的效果。
C.第6段无疑而问,自然过渡,既引出作者以为最美的荷花,又引发读者的阅读的兴趣。
D.作者引用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不仅富有文化意蕴,而且切合文章题意,深化了主题。
E.作者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看荷花,是因为这里的荷花有警醒人们时刻不能忘记民族历史耻辱的意义。
14、从第7-8段看,作者笔下的“荷花的神奇的世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最爱十月的残荷,为什么要从春夏的荷花写起?作者为什么说“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应用题(6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3分)
我们陷入生活最低谷的时候,有时会招致无端的(miè)?①?视;我们处在为生存苦苦挣扎的关头,有时会遭遇肆意践踏你的尊严。针锋相对的反抗是我们的本能,但往往会让那些缺知少德者更加(任意妄为,毫无畏忌) ?②????。我们不如以理智去应对,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并维护我们的尊严。那时你会发现,任何邪恶在正义面前都将无法站稳脚跟。有的时候,弯下的是腰,但拾起来的,却是你无价的尊严!
(1)请根据①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________。(1分)
(2)文中画线处有语病,请修改。(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②处的意思填写合适的成语:_______________。(1分)
17、阅读下面的一段话,模仿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写两句。要求:内容围绕“崇高”,与画线句句式相似,修辞手法相同。(3分)
崇高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神话,它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只要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身边:
它可能是一座高山,让你感觉到巍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中有了这种感受,也许你就会摆脱空虚,远离庸俗,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五、写作(70分)
18、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现代汉语词典》中,“惜”字有“爱惜”“珍惜”“可惜”“惋惜”“吝惜”等意。
可组词为:【惜阴】爱惜光阴。【惜老怜贫】爱护老年人,同情穷人。【惜墨如金】指写字、绘画、做文章下笔慎重,力求精练。【惜福】指珍视自己的福气,不过分享受。等等。
对于“惜”字,你还有哪些感受与联想?请以“惜”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主题和内容不脱离“惜”字的含义范围;②主题和内容任选一个角度,自定立意;③符合议论文文体要求。
福州文博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语文科考试(答案)
【参考译文】
杏花书屋,是我的朋友周孺允修造的读书的房子。孺允自己说他的已故的父亲大人玉岩公做御史,被贬谪到沅水、湘水一带时,曾经梦见自己住在一间房子里,房屋旁边杏花烂漫,孩子们在屋里读书,琅琅的书声传到屋外。嘉靖初年,重新起用提升为宪使,就从故居迁到县城的东门,这就是现在居住的房子。玉岩公指着后面的空地对孺允说:“今后应当修建一间房子,给它命名为杏花书屋,来记下我做的梦。”
玉岩公后来调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没来得及回家就死在南京。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不免有动荡不安、很不稳定的祸患。像这样过了几年,才找到了一个安定的居所。到了嘉靖二十年,孺允修补玉岩公住过的屋子,就在园中建了五间屋,收藏了上万卷书,用玉岩公曾经说过的杏花书屋命名,书匾写好挂在屋梁上,周围种植花果竹木。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杏花开得鲜艳灿烂,恍惚间就像玉岩公往年在梦中见到的情景一样。回想玉岩公被贬的地方,可以说醒来时所看到现实是虚妄的,而梦中所想做的才是真实的。进入房子,想到玉岩公,能不感慨吗?
从前唐朝人重视进士科,读书人应试考中时,正是长安杏花盛开的时候,因此人们都把杏园之宴
【参考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奉承巴结,富裕却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呢?”孔子说:“可以啊。不如贫穷但是乐于道,富裕又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加工骨器、象牙、玉器、石器那样切磋、琢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啊,你能从我说过的话中领略我没有说到的意思,我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啊!”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3、(5分)A(不一样在于:它不迎合季节,是一池没有绿叶没有红花的枯梗残荷。) E(对主题解读有误,过于政治化。主题可借助最后一段理解。)
14、(4分)①背景:以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为独特背景。
②精神(情操):荷虽残,志不残,枯梗,败叶,黑莲蓬依然在空中高擎。
③图案:残荷组成的各种美丽,幽秘的图案。
(完整分析一点得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15、(6分)(1)描写三四月间的出水绿叶和五六月间新绽红荷的色彩鲜艳之美都是为下文做铺
惜什么?哪些是最值得我们珍惜的?在渐渐失去渐渐得到的过程中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珍惜与感悟!刻骨铭心的情感涟漪,弥足珍贵的成长经历……如果我们将目光再投射得远一些,我们的思想不得不变得深邃——日渐恶化的自然环境,在行进中消逝的历史文化,还有渐行渐远的素朴的情感道德……都变成了压在我们心头,让我们生疼的“惜”石。
解题3:
在我们走过的日子里,有太多的友情值得珍惜与回忆,有太多的师恩、亲情需要珍惜与回报;还有大自然大度地把阳光、空气、水、泥土赐给我们……这一切的一切都值得我们珍惜与感悟。人只能去热爱,去歌唱,去进行美好的创造和劳动,去沉思,沉思存在的源头,沉思无限时间和空间向我们暗示的神秘寓意,或者怀着感恩的心情进入睡眠……我们必须经过虔诚的磨砺、修养、吐纳,才能拥有一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