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水是常用的溶剂 同步课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水是常用的溶剂 同步课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4-06 07:37:43

文档简介

3 第2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知识点 1 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在生活中我们知道这样的事实:①食盐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植物油;②硝酸钾易溶于水,而碳酸钙难溶于水;③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在等质量的冷水中溶解的质量多。上述事实①②③分别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主要与     、  、      三个因素有关。
2.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比实验②和③,可探究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B.对比实验②和③,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C.对比实验①和②,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D.对比实验①和③,可探究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知识点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3.(2019温州)如图,将红砂糖倒入一杯开水中,充分溶解。能作为判断砂糖水是饱和溶液的依据是 (  )
A.砂糖水颜色很深 B.砂糖水味道很甜
C.砂糖溶解得很快 D.砂糖固体有剩余
4.如图所示,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同种溶剂,向四个烧杯中都加入某固体溶质,且固体溶质质量依次减少(温度相同),充分溶解。回答下列问题。
(1)    (填字母,下同)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
(2)    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
(3)    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知识点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5.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下列做法中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
A.加入硝酸钾晶体 B.蒸发溶剂
C.升高温度 D.降低温度
6.氢氧化钙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恒温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7.下列有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
B.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不能实现转化
C.增加溶质能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任何溶质的溶液
8.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下列图像中符合加入硝酸钾晶体的质量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
9.室温时,对100 mL氯化钠饱和溶液做如图所示操作,最终甲、乙两烧杯中所得溶液(  )
A.溶质质量相同 B.浓度相同
C.均为不饱和溶液 D.溶剂质量相同
10.能证实20 ℃时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  )
A.降温到10 ℃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B.蒸发掉10 g水,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C.加热到30 ℃后,再加入硝酸钾晶体仍能继续溶解
D.在20 ℃时,向上述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
11.常温下,在两只各盛有100 mL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甲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乙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C.升高温度,乙溶液可能有晶体析出 D.升高温度,剩余的甲固体一定能继续溶解
12.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流程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经过第①步操作,海水中的成分基本不变
B.蒸发池中,氯化钠溶液逐渐变浓
C.经过第③步的操作,进入结晶池后,继续蒸发水,有④发生
D.析出食盐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13.现有60 ℃的不饱和食盐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
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②溶液中溶剂的质量;③溶液的质量。用序号填空。
(1)在该不饱和食盐溶液中加少量食盐至恰好饱和,不变的量有    。
(2)将该不饱和食盐溶液恒温蒸发至恰好饱和,不变的量有    。
(3)将该不饱和食盐溶液降温至恰好饱和,不变的量有      。
14.请按要求设计并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用品] 氯化钠溶液、氯化钠、硝酸钾、蒸馏水、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
[探究实验一] 澄清透明的氯化钠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支试管倒入约5mL氯化钠溶液,用药匙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振荡,观察现象 氯化钠固 体溶解 (1)
[探究实验二] 将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并探究饱和氯化钠溶液能否溶解硝酸钾。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2) (3) 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4) 硝酸钾固体溶解 (5)
答案
1.溶剂性质 溶质性质 温度
2.C  实验①和②中都是将0.5 g块状的硫酸铜放入100 mL水中,变量是温度,符合对照实验的要求,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实验②和③存在溶质颗粒大小和水的体积两个变量,实验①和③存在溶质颗粒大小、水的体积和水的温度三个变量,都不可进行对照。
3.D 
4.(1)AB (2)C (3)D
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是在该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由图示可知A和B中都有固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所以都为饱和溶液;由于C中没有固体溶质存在,有两种可能:有可能刚好饱和,也有可能不饱和,因此C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D中没有固体溶质存在,按常规考虑有两种可能:有可能刚好饱和,也有可能不饱和,但因为向四个烧杯中加入的固体溶质质量依次减少,所以D中溶液一定不饱和。
5.C  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加入硝酸钾,继续溶解至不能再溶解而成为饱和溶液;蒸发水分,因溶剂减少而使不饱和溶液达到饱和;降低温度,使等量水溶解硝酸钾的量减少而达到饱和。
6.D  氢氧化钙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故将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除了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外,还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7.C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也可能是浓溶液;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能实现转化;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改变温度;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但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8.C  因为最初的溶液为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所以起点溶质质量大于零;再向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晶体能够继续溶解,溶质质量会逐渐增加;当溶液达到饱和时,加入的晶体不再溶解,溶质质量达到最大,不再增加。
9.A 
10.D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10 ℃时也可能有晶体析出,不能证实20 ℃时原硝酸钾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蒸发掉10 g水,有硝酸钾晶体析出,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接近饱和的溶液,不能证实20 ℃时原硝酸钾的溶液是饱和溶液;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加热到30 ℃后,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再加入硝酸钾晶体,均能继续溶解,不能证实20 ℃时原硝酸钾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在20 ℃时,向上述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说明加入的硝酸钾晶体没有溶解,说明原溶液为20 ℃时的饱和溶液。
11.D  由图可知,甲溶液中有固体剩余,则该温度下,在100 mL水中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溶质有剩余,甲溶液为饱和溶液;因在该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水中乙固体没有剩余,可能是恰好达到饱和,也可能是还能继续溶解溶质,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若乙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则升温将有晶体析出;若甲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则升温将有晶体析出。
12.D  第①步操作是将海水引入贮水池,经过第①步操作,海水中的成分基本不变;蒸发池中,水分蒸发,氯化钠溶液逐渐变浓;经过第③步的操作,进入结晶池后,继续蒸发水,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继续蒸发,有氯化钠晶体析出;析出食盐晶体后的母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13.(1)② (2)① (3)①②③
14.(1)澄清透明的氯化钠溶液不是饱和溶液
(2)向不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氯化钠固体
(3)开始时固体能不断溶解,继续加固体后不再溶解
(4)过滤上述溶液,并向滤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
(5)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能溶解硝酸钾3 第3课时 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
知识点 1 溶解度
1.(1)一般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中达到
       时所溶解的    。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      。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      。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      。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有    、    ,外因是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可以采用          的方法从其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显著的物质,可以采用
      的方法从其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
2.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 g
B.20 ℃时,100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 g
C.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
D.20 ℃时,将36 g氯化钠溶解于100 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3.某兴趣小组分别用加溶质和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两种方法的实验过程中,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
A.变大 不变 B.变大 变小 C.不变 变大 D.不变 不变
4.欲增大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升高溶液的温度 B.降低溶液的温度 C.增加硝酸钾的质量 D.增加溶剂的质量
知识点 2 溶解度曲线
5.固体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7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2)70 ℃时,C点为硝酸钾的    溶液,B点为硝酸钾的    溶液。(均填“饱和”或“不饱和”)
6.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1)20 ℃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30 ℃时,50 g水中加入10 g固体丙,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3)60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溶于水中,都恰好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甲、乙、丙的三种饱和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7.木糖醇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小陈用它和50 g水配制了一杯温度约为50 ℃的溶液给患糖尿病的爷爷饮用。结合表格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温度/℃ 30 50 70
溶解度/g 70 84 93
A.爷爷想要糖水再甜一点,小陈可以把糖水降温
B.若想把这杯糖水配制到最甜,最多可以溶解木糖醇42 g
C.小陈又配制了30 ℃和70 ℃的最甜糖水各一杯,两者溶质质量之比为70∶93
D.爷爷拿到糖水后发现杯底无固体,认为糖水还未饱和
8.现有t ℃时A物质的溶液,第一次恒温蒸发10 g水,没有晶体析出;第二次恒温蒸发10 g水,析出2 g A;第三次再恒温蒸发10 g水,下列有关晶体析出质量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一定大于2 g
B.一定等于2 g
C.一定小于2 g
D.一定大于或等于2 g
9.如图所示是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
B.t2 ℃时,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C.t1 ℃时,恒温蒸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一定有晶体析出
D.碳酸钠固体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碳酸钠
10.甲、乙两种固体纯净物的溶解度曲线如图①所示。在常温下,先在两支试管里分别装入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再将试管放进盛有冰水的烧杯里(如图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大
B.装甲溶液的试管中剩余的固体减少
C.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两支试管中剩余的固体都增多
11.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 度/g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0所示,图中能表示硝酸钾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或“B”)。
图0
(2)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钠在某一温度t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则该温度的范围是         。
(3)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图1
上述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溶液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将⑤继续冷却至10 ℃,过滤,共可回收得到硝酸钾固体    g。
(4)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通过      (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答案
1.(1)饱和状态 质量
①硝酸钾 ②氯化钠 ③氢氧化钙
(2)溶质性质 溶剂性质 温度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蒸发结晶
2.B 
3.D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与溶液的温度有关,如果溶液温度不变,那么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不变。
4.A 
5.(1)144 g (2)饱和 不饱和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7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44 g;70 ℃时,C点在溶解度曲线的上面,应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B点在溶解度曲线的下面,应为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6.(1)乙>甲>丙 (2)55 (3)丙>乙>甲
(1)由图可知,20 ℃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2)由图可知,30 ℃时,固体丙的溶解度是10 g,即该温度下,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10 g丙物质,故30 ℃时,50 g水中加入10 g固体丙,只能溶解5 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5 g。(3)由图可知,60 ℃时,溶解度:甲>乙>丙。60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溶于水中,都恰好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溶剂的质量:丙>乙>甲,故所得甲、乙、丙的三种饱和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丙>乙>甲。
7.B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木糖醇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降温可能使木糖醇从溶液中析出,导致甜度下降;50 ℃时木糖醇的溶解度为84 g,则在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42 g木糖醇;不指明两杯糖水的质量相等,无法判断溶质的比例;杯底无固体残留,溶液可能不饱和,也可能恰好饱和。
8.D  第一次恒温蒸发10 g水,没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恰好饱和。若第一次恒温蒸发10 g水恰好形成饱和溶液,第二次恒温蒸发10 g水,析出2 g A,说明10 g水恰好溶解2 g A,则第三次恒温蒸发10 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是2 g。若第一次恒温蒸发10 g水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则第二次恒温蒸发10 g水,析出2 g A,需要先蒸发一部分水形成饱和溶液,再蒸发水才能析出晶体,说明10 g水中能够溶解的A的质量大于2 g,故第三次恒温蒸发10 g水,析出的晶体的质量大于2 g。
9.B  t1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t2 ℃时,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因为没有指明溶液的质量和状态;t1 ℃时,恒温蒸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一定有晶体析出;碳酸钠固体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碳酸钠,因为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比氯化钠大。
10.A
11.(1)A (2)20 ℃(3)①③④ 59.1 (4)降温结晶3 第4课时 浊液及物质溶解的能量变化
知识点 1 不同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在物质溶于水的过程中,都伴随着
的变化。有些有明显的放热现象,如      、     ,有些有明显的吸热现象,如     ,有些则温度变化不明显,如     。
知识点 2 浊液——悬浊液与乳浊液
2.下列混合物中,属于悬浊液的是     ,属于乳浊液的是     ,属于溶液的是      。(均填序号)
①牛奶 ②黄河水 ③高锰酸钾与水的混合物 ④矿泉水 ⑤碘酒 ⑥色拉油与水的混合物 ⑦粉笔灰与水的混合物 ⑧面粉与水的混合物 ⑨盐水 ⑩白酒
知识点 3 去污的方法
3.最易洗净沾有油污的餐具的液体是(  )
A.热水 B.加了餐具洗洁精的冷水
C.冷水 D.加了餐具洗洁精的热水
4.下列过程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渍 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蒸馏水洗去试管内的氯化钠 D.用酒精清洗实验桌上的碘
5.下列饮料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
A.汽水 B.白酒 C.酸奶 D.苏打水
6.图Ⅰ可表示“M与N属于并列关系”,图Ⅱ可表示“M属于N的从属关系”。则下列表格中X、Y、Z之间的关系符合图Ⅲ所示关系的是 (  )

选项 X Y Z
A 溶质 溶液 溶剂
B 悬浊液 乳浊液 溶液
C 溶液 悬浊液 混合物
D 浊液 乳浊液 悬浊液
7.下列有关溶液、乳浊液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油污溶于汽油得到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B.可用过滤的方法将溶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物质分离出来
C.用洗洁精清洗油污得到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D.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不稳定,久置后会分层
8.如图是一个一次性加热杯的示意图,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合,杯内食物温度明显上升。制造此加热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 (  )
A.硝酸铵 B.食盐 C.蔗糖 D.生石灰
9.小科同学利用如图0所示的装置探究一些物质与水作用时热量的变化情况,请完成下表所示实验现象的记录并回答有关问题。
图0
试管中加入的物质 硝酸铵 食盐 氢氧化钠
U形管中水柱的变化       基本不变        
若某同学因重感冒高烧不退,你会选用上述三种物质中的    溶于水速制一个冰袋用于冷敷,其理由是  
  。
答案
1.能量 氢氧化钠 浓硫酸 硝酸铵 氯化钠
2.②⑦⑧ ①⑥ ③④⑤⑨⑩
3.D
4.B  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渍是因为油渍易溶于汽油;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渍是因为洗洁精对油渍具有乳化作用;用蒸馏水洗去试管内的氯化钠,是利用水能溶解氯化钠,不是利用的乳化原理;用酒精清洗实验桌上的碘,是利用酒精能溶解碘,不是利用的乳化原理。
5.C  汽水是碳酸、蔗糖等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白酒是酒精的水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酸奶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苏打水是碳酸氢钠的水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6.C  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三者之间为并列关系,同时又都属于混合物。
7.D  油污溶于汽油得到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用过滤的方法只能将固体不溶性杂质从液体中分离出来,无法分离液体;洗洁精清洗油污得到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植物油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乳浊液不稳定,久置后会分层。
8.D
9.A端上升,B端下降 A端下降,B端上升 硝酸铵 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合理即可)
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降低,锥形瓶内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A端上升,B端下降;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锥形瓶内压强增大,A端下降,B端上升。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温度降低,所以可选用硝酸铵溶于水速制一个冰袋用于冷敷。3 第1课时 溶液
知识点 1 水溶液
1.溶液由    和    组成,将10 g食盐完全溶解在70 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其中溶质质量为    g,溶剂质量为    g;把20 g食盐水放在蒸发皿内,加热蒸干后,得到食盐4 g,则其溶剂水的质量为    g。
2.请你各举一个实例,说明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是错误的。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实例:    溶液不是无色的。
(2)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
实例:    可作溶质,但不是固体。
(3)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实例:    溶液中的溶剂不是水。
(4)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实例:    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3.小科在家做蔗糖溶于水的实验时,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
(1)能说明糖水是溶液的现象有               。
(2)将形成的混合物静置一段时间,    (填“会”或“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知识点 2 固体药品的取用
4.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可以使用    或     。往试管里装固体粉末时,先使试管     ,把固体送到试管    ,然后使试管    ,让药品全部落入试管底部。有些块状的固体药品可用    取用,放入试管时,先将试管横放,将块状固体放于    ,然后使试管缓缓直立,让固体滑入试管底部。
5.液体药品取用如图操作,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细口瓶的瓶塞应    放在桌上。
(2)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标签要     。
(3)倾倒液体时,瓶口要 试管口,缓缓倒入。
(4)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上瓶塞,并把试剂瓶放回原处,标签要朝向    。
知识点 3 其他常见溶剂
6.下表是四种溶液的溶质名称和溶剂名称,请补充完整。
溶液名称 高锰酸钾 溶液 0.9%生理 盐水 75%消毒 酒精 碘酒
溶质名称             碘
溶剂名称 水 水 水    
7.给溶液命名时,通常把    的名称放在前,把    的名称放在后。如把固体白磷溶于二硫化碳(一种液体)时,所形成的溶液叫作    的       。其中,    是溶质,     是溶剂。通常名称中不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指的是    。
8.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
A.碘酒 B.矿泉水 C.白醋 D.蒸馏水
9.在下列溶液中,溶剂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
①碘酒 ②糖水 ③70%的酒精 ④食盐水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溶液一定是由溶质和水组成的
②冰放到水中,冰是溶质,水是溶剂
③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是液体或气体
④溶液可以有颜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下列取用试剂的操作图示错误的是 (  )
12.溶液在生产与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蒸干溶液后均能得到固体溶质
B.溶液中不能同时存在两种溶质
C.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均是溶液
D.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溶剂不会分离
13.可以加快固体溶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的措施有:①加热,②搅拌,③将固体溶质研细,④增加溶剂的量。一般可行的是 (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②③
14.下表是某同学的实验记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溶质 碘 高锰酸钾
溶剂 水 汽油 酒精 水 汽油
溶解性 不溶 易溶 可溶 易溶 不溶
A.衣服不慎沾上碘,可用汽油擦洗
B.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
C.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
D.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15.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对青蒿素的研究取得巨大成就而荣获了诺贝尔奖。她用乙醚代替水成功提取出青蒿素,说明青蒿素在不同的    (填“溶质”或“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16.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加压, 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溶质的质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
17.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酒精中,形成碘酒,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碘也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   ,溶剂是    。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根据所学知识和题意分析,    (填“甲”“乙”或“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答案
1.溶质 溶剂 80 10 70 16
2.(1)高锰酸钾(或硫酸铜等,合理即可)
(2)二氧化碳(或酒精等,合理即可)
(3)碘酒(合理即可) (4)纯净的水(合理即可)
3.(1)玻璃杯中的蔗糖块消失了,形成的液体均一、稳定 (2)不会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将形成的混合物静置一段时间,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4.药匙 纸槽 倾斜 底部 直立 镊子 
试管口
5.(1)倒 (2)向着手心 (3)紧贴 (4)外
(1)细口瓶的瓶塞应倒放在桌上,防止瓶塞上的试剂腐蚀桌面。(2)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标签要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3)倾倒液体时,瓶口要紧贴试管口,缓缓倒入,防止液体溅出。(4)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上瓶塞,并把试剂瓶放回原处,标签要朝向外,以便下次取用药品。
6.高锰酸钾 氯化钠 酒精 酒精
7.溶质 溶剂 白磷 二硫化碳溶液 白磷 
二硫化碳 水
8.D  碘酒中含有碘和酒精,矿泉水中含有矿物质和水,白醋中含有醋酸和水,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蒸馏水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
9.D 10.B 11.D 12.D
13.D  搅拌、升温能加快固体溶质的溶解速率,将固体溶质研细能增加溶质与水的接触面积,也能加快溶解速率。
14.B  溶液有的是有色的,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由碘易溶解在汽油中,可溶解在酒精中,不易溶解在水中;高锰酸钾易溶解在水中,不溶在汽油中,说明了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15.溶剂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溶于溶剂中。青蒿素是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
16.不变 变小 变小
溶质不能透过淡化膜,右侧海水溶质质量不变;水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右侧海水溶剂质量变小;溶液质量等于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所以右侧海水溶液质量也变小。
17.(1)碘 汽油 (2)甲
(1)固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2)由于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所以甲的示意图符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