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3 20:4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并能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背景、解题
  你们知道“秦晋之好”的意思吗?
  晋国是西部的一个古老国家。晋国祖先是唐叔虞。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小儿子,成王幼弟。唐是地名,位于黄河与汾水之间,方圆百里。叔是排行。叔虞出生时手握“虞”字,就以虞为名,字子于。尚在孩提时,成王桐叶封弟,封叔虞于唐。唐叔虞后代于此繁衍生息,就是后来的晋国。到了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题目点明了本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二、读文知字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ī)而出
  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
  秦伯说(yuè)逢(páng)孙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第一段:秦、晋围郑(形势/围郑原因/驻军位置/)
  第二段:临危受命
  第三段:说退秦师(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拉拢引诱,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晋退兵
四、朗读课文
五、词句落实
  (一)掌握重要的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 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 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雍也》)
  ⑥从属二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 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城楼
  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通“缺”
  ⑤jué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 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如果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二)掌握重要的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三)本文的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四)本文的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五)本文古今异义的词语: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六)本文重要的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作业布置】
常识、字词互助听写;读背课文。
【第二课时】
一、重点揣摩
  烛之武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说明这一人物的什么特点?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二、总结、扩展
  本文是一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泰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派兵助郑国防守,致使晋军不得已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有二。其一,波澜起伏跌宕有序的情节展示。其二,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语言。从这些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较高的文学价值。左传写了400多次军事行动,著名的大战如城濮之战、殽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都写得非常出色。《左传》写战争,是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来展开的,把描写的重点放在战争的性质和起因、战前的策划和战后的影响等上,对战场的正面交锋则采用略写。这样写既写出了某种历史的必然,也有利于刻画人物。《左传》写战争也非常注意谋篇布局,情节曲折细致,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有时在紧张的气氛中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使文气优游不迫,摇曳多姿。
【作业布置】
1.词句落实;
2.译文。
3.预习《谏太宗十思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