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单元复习
【知识清单】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停止,发声也 。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声的介质。真空 传声,声音在介质中是以 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3.声速: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 ,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 ,另外,声速还跟 有关,如在20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4.反射与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柔软多孔的物体会被 ,遇到较大障碍物会被 回来而形成回声,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 以上,低于 时,回声可以使原声加强。
5.当物体的表面光滑时,声音的反射比较明显,如隔音板等,而物体的表面粗糙多孔时,吸声的
效果比较好,如森林中比较寂静等。
二、声音的特性
6.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比较
特性 定义 决定因素
音调 声音的 ,俗称声音的“粗”或“细” 与 有关, 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 声音 的程度,俗称音量的“大”或“小” 与 和人与声源的 有关,振幅越大,响度 ,距声源越近,响度
音色 声音的 ,也叫音质或音品,用于区分发声体的依据 与发声体的 、 等有关
三、声的利用
7.超声和次声:人们把频率高于 Hz的声音叫超声波,把频率低于 Hz的声音叫次声波,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 Hz,超出这个范围的声音,人无法感知,但有些动物却能感知。
8.声波可以传递 ,如:雷声预示着大雨;利用次声波预报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台风等;听诊器利用声音信号诊病;蝙蝠利用超声波引导飞行;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测距;等等。
9.声波可以传递 ,如:利用超声波碎石为病人治病,利用超声波清洗牙齿污物,利用超声波清洗首饰,爆炸声震碎玻璃等。
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0.乐音:在学习、工作和休息中那些令人愉快的、优美动听的声音称为乐音。
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是发声体做有规律的、周期性的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11.噪声
(1)定义:令人厌烦的、刺耳难听的声音称为噪声。
(2)等级:噪声妨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害健康,被列为国际公害。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是0 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 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 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 dB。
(3)噪声的控制:从三个方面入手,即防止噪声的 ,阻断噪声的 ,防止噪声进入 ,对应减小噪声的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易错辨析】
1.音乐会上小提琴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可改变声音的响度
B.演奏时,用力拉小提琴的同一琴弦可提高声音的音调
C.小提琴演奏的乐曲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
D.小提琴的音色和二胡的音色相同
2.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打击乐器。用相同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时,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 )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声速
3.如图所示,手机与音叉的位置保持不变,利用手机软件测出音叉发出的声音从30 dB变为50 dB,说明音叉的 ( )
A振幅变大
B.振幅变小
C.振动频率变高
D.振动频率变低
4.如图A1-Y-2所示,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图甲:敲击鼓面,看到鼓面上的碎纸屑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图乙: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音量变小,说明空气能够传声
C.图丙: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拨动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说明响度由频率决定
D.图丁:发声的扬声器旁,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5.下列关于减弱噪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居室采用双层窗和一些隔音性能好的建筑材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B.给摩托车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C.在嘈杂的环境里戴上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答案
知识清单
1.振动 振动 停止
2.不能 声波
3.快 慢 温度 340 m/s
4.吸收 反射 0.1 s 0.1 s
6.高低 频率 频率 强弱 振幅 距离 越大
越大 品质 材料 结构
7.20000 20 20~20000
8.信息
9.能量
11.(3)产生 传播 人耳
易错辨析
1.C
2.C
3. A
4.C 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