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北海市合浦县2012-2013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省北海市合浦县2012-2013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1-24 22:4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013年1月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请把答案写于答题卡上交,试题不用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太空天梯的前世今生
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其1979年出版的小说《天堂之泉》中曾设想过,在未来世界将会出现一种超级电梯。这部电梯装在一座37015km的高塔里,用于日常将人员和货物安全、廉价地直送太空。这一奇思妙想在当时只不过博得人们茶余饭后对作家想象力的几声赞叹,没有人真把它当回事。可是,到了2004年,克拉克的这一创意突然间变得不再那么不可思议了。
据报道,随着碳纳米管于1991年被发现,实现太空电梯的设想已迈出第一步,因为看来用作太空电梯的缆索非它莫属。碳纳米管的强度比钢更高,其热传导性和导电性比铜更好,但它们的直径却常常只有0.1%mm。因此,利用其特性开发一种合成材料以实现工业应用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目前,一种能将碳纳米管纺成纤维的技术已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Alan Windle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出来。英国一家名为Thomas—Swan的化学公司对这项研究投入了大量资金,促使碳纳米管材料的研究迈向工业化生产。Windle小组所开发的方法令人想起制棉花糖的机器,生成的一团黑云在冷却时形成纤维,然后纺成一锭锭线。小组的咨询顾问Martin Pick说,当将锭子转动90°后,这些纤维就能卷成线团,其效果就像将棉花卷在纱筒上。
《天堂之泉》的这一梦想也许将会在22世纪实现,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并构造其概念原型。据NASA估计,太空电梯每天能将5t有效负载送往地球轨道、月球、火星、金星或小行星,这样的设备会在未来15年内交付使用。如果碳纳米管的研究继续保持目前的势头,这个预言看来是能够实现的。
1.下列对太空天梯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太空天梯是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其小说《天堂之泉》中曾设想过的未来世界将会出现的一种超级电梯。
B.太空天梯是装在一座37015km的高塔里,用于日常将人员和货物安全、廉价地直送太空的一种未来特殊电梯。
C.太空天梯是用电力将卫星、宇宙飞船以及空间站的部件通过由碳纳米管构成的缆索的提升送往太空的特殊电梯。
D.太空电梯的引导天梯缆索一端固定在地球太平洋上的一座浮动平台,而另一端则位于太空中地球同步轨道上。
2.下列对碳纳米管纺成纤维的技术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碳纳米管纺成纤维的生成与制棉花糖有类似之处。
B.强度达到预期要求的碳纤维将用作太空天梯缆索。
C.将碳纳米管纺成纤维再经不断加工可生成具有足够强度的碳纤维。
D.目前研究小组生产的碳纳米管纺成纤维的导电性仅相当于钢的1%。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测正确的一项是(? ? )
???A.碳纳米管材料纺成纤维的最高级的应用是作为深海石油勘探的固定缆索。
B.利用和实现碳纳米管材料纺成纤维的全部性能,就能获得令人振奋的成果。
C.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并构造《天堂之泉》的概念原型,建造太空电梯的梦想必将在22世纪实现。
D.如果碳纳米管研究有足够资金保证并保持目前势头,那太空天梯在未来15年内交付使用就有可能。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节)
4.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便:认为……方便
B. 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效法
C.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因:因为
D. 后安石当国 当:主持,掌管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贷谷与民,立息以偿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B. 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 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C. 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记忆力超群,文思敏捷,口才非常好,在辩论时常常旁征博引,把对手说得心服口服。
B. 王安石任地方官期满后,并没按惯例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体现了他特立独行的性格。
C. 王安石任地方官时就实行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秋后加息偿还等做法,积累了很多变法的经验。
D. 王安石认为,国家财力不足,社会风俗败坏,主要原因在于不知法度,不知效法先王的政令。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⑴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5分)

⑵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5分)

⑴这首诗的首尾两联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⑵这首诗描写景物的层次十分清楚,请结合诗歌颈联、颔联分析这首诗从哪些角度写了哪些景物?(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是日也,天朗气清, 。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⑵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
⑶明明如月, ?忧从中来, 。(《短歌行》)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3题。
徜徉在朱自清的荷塘上
郑华坚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一场秋雨,驱散了清华园蝉噪闷热,令傍晚时分的天空更加湛蓝。从近春园楼出来踅过马路便到了荷塘边。1927年的仲夏,家住附近的朱自清先生感于世变,夜不能寐,走出家门来到近春园散步,以其精妙的构思和生花之笔写下了名文《荷塘月色》。日映斜阳,雨后的荷塘温柔地笼罩在一片玫瑰色的晚霞中。
沿着荷塘向东走,拾级走上连接湖心岛和生物馆的汉白玉石拱桥上,凭栏远望。只见柳枝飘絮,莲叶微翻。宽阔的荷塘上面,与朱先生描绘的一样:“弥望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或许是秋天的缘故,高出水面的荷芰与莲房有些败落。只是被垂柳染绿的荷塘水面上窝着一簇一簇的小睡莲,疏疏落落开着粉色的白色的莲花,令荷塘增添几分姿色。由于刚下过雨,娇俏的小莲叶上聚集了一个又一个的雨珠,在荷叶上摇来晃去,聚而又散,散而复聚。最后在荷塘上形成一个又一个水银窝,盈盈的宛如美女的笑靥。
走下石拱桥,便走进荷塘弯弯曲曲的小路。路的一边是荷塘,一边是人工垒起的小土丘。两边掩映的树木和山丘上轻盈细巧的竹子使小路变得更加幽深。荷塘上的荷花早已开过,荷叶变得有些憔悴。流连在荷塘边上,此刻我想起了杜甫的诗句“风含翠筱娟娟静,雨挹红蕖冉冉香”。在这清新活泼的景致中,仿佛那缕缕荷香仍在肺腑间回荡。一个穿着红色风衣的女生正斜倚着杨柳树对住荷塘在勾画什么。我探头细看,竟惊动了这个女生。
“你在画什么?”我问。
“莲房。”她很有礼貌答我。
“莲房蓑败,何以为它描新图?”我说。
“我还是用两句诗词回答你吧,先生。”她笑了笑。“‘纵然夺得玉容去,留却莲子溢奇香’。多好的莲房,多美的彩墨画啊,就怕自己描不来。”她很谦虚。
都说清华多才女,一点不假。
沿着荷塘的幽僻小径走到尽头,豁然见到一座按清宫法式,歇山起脊,金线苏彩的亭阁,这就是近春园著名的“临漪榭”。 “水阔船高秋气爽,藕肥莲大瘦荷叶”,置身于这古雅华丽“画舫”,观雕梁,赏荷花,看鲤跃,别有一番情趣。两株百年的老槐树撑起了蒙蒙的夜色,十几对退休的教授在悠扬的音乐中翩翩起舞。忽然,“哎呀,你踩到我脚啦!”引得一阵朗朗的笑声。这笑声把荷塘感染得涟漪荡漾,“临漪榭”或因此得名?望着那些韶华已逝,银丝满头的老教授,我想起了红色风衣女生所画的莲房。
从小广场往东穿过湖心岛的大草坪,登上东山,蓦然见到树木掩映处有一个六角微翘,红柱绿檐灰顶的亭子,那亭上下端都镶嵌绿漆涂绘细木格框,亭内正中悬挂着朱自清手迹“荷塘月色”四个金色大字,字体挺拔、清秀。这是清华人为纪念朱先生名文《荷塘月色》而建“荷塘月色亭”。这时,太阳已经下山了,西边留下一线嫣红。我站在亭子里,看到暮色令树影朣朣,荷塘迷朦。还有十来天才到中秋,今晚是不会有月色的。在这没有月色的亭子里,默想着先生的《荷塘月色》,仿佛感受到荷花飘渺的幽香。
远处的灯光鳞次亮起,校园的马路骤然热闹起来。赶路上课的单车铃声彼起此伏。微风薄雾,亭子里的我感到有些凉意,正想下山。忽然远处传来了“一,二,三,四”的步操声,只见一支身穿迷彩服的长长队伍,高举红旗,操着正步,精神抖擞地向着荷塘这边走来。哦,这是清华的新生,朱先生若是不古,也不会再发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感慨。想到这,我转身下山,大步地迎着这支队伍走去。?
这个秋天,我收获了满怀荷香。
(选自《江门日报》有删节)
10.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 )(6分)
A. 文章以“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开篇,又以“我收获了满怀荷香”收束全文,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紧凑。
B. 作者的行踪是本文的线索之一,随着作者行踪的变化,所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情感也随之变化,让文章的思路显得十分清楚。
C. 作者反复地引用《荷塘月色》一文中的句子,是因为作者在荷塘看到的景色和怀有的情感与朱自清当时看到的景色和怀有的情感是一样的。
D. 巧妙地用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来贯穿全文是本文的另一线索,这使得本文的结构特别紧凑。
E. 文章的语言运用上体现出一种质朴无华的文风,含蓄隽永,回味无穷。
11. 望着那些韶华已逝,银丝满头的老教授,我为什么会想起红色风衣女生所画的莲房?(6分)

12. 说说文章引用朱自清、杜甫等人诗句的作用。(6分)

13. 文章结尾写道:“这个秋天,我收获了满怀荷香。”结合文意,说说作者在这个秋天里收获了什么?(6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基础知识及语言文字运用(共21分)
14.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脉脉(mò) 着衣(zhuó) 潜意识(qiǎn) 蓊蓊郁郁(wěng)
B. 房檩(lǐn) 落蕊(ruǐ) 廿四桥(niàn) 混混沌沌(hún)
C. 涸辙(hé) 皱缬(xié) 潭柘寺(zhè) 揠苗助长(yà)
D. 偌大(nuò) 优劣(liè) 悼念(dào) 无济于事(jì)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峥嵘 缅怀 发奋努力 胶柱鼓瑟
B. 忸怩 纹身 准备就绪 兴高采烈
C. 菲薄 慑服 严惩不贷 披麻带孝
D. 凋谢 剽窃 条分缕析 表情达义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不仅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而且是现代版画艺术的始作俑者。
B. 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络游戏中,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让人心痛。
C. 伴随着电子技术的普及发展,人们似乎进入了一个以看电视节目为主的“读图时代”,电视节目的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渗透性之强,已为别的文化样式望尘莫及。
D. 蔡元培的演讲在当时有着震耳欲聋、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求学准则和做人标准,北大才逐步成为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巴金和冰心在写作风格上有很大差异,然而他们有着很深的友谊。在共同的创作生活中,他们成为至交的朋友。
B. 中国歼—10战斗机的正式入役,虽然标志着我国防空实力大大提升了一个档次,却更意味着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科技兵器的能力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C. 受利益驱动,基础产业的人才会严重流失,一些有技能、有水平的人才会流向薪酬高的行业;另一方面,由于收入水平过低,基础产业的发展前景足以令人堪忧。
D. 昆仑站于1月27日正式建成,我国派出的一个政府代表团已经到达南极,近日将进入冰穹A地区为昆仑站举行开站仪式。
18.阅读下面这则寓言故事,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它的寓意。(不超过30字)(4分)
从前,有个人看见大雁在飞翔,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来就煮来吃。”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家鹅煮着好吃,鸿雁还是烤着吃好。”两人一直吵到老长辈那儿,请他分辨是非。老长辈说:“就煮一半,烤一半吧。”兄弟俩都高兴地同意了。可再去找雁射击时,那雁早飞到天边去了。

19.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两个类似的句子并使之构成排比句式。(5分)
信念是雨中航行时对岸的灯塔,信念是狂风肆虐时苍鹰不停歇的身姿。拥有信念,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星空; ; 。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大自然的风景之中总是蕴藏着无穷的人生哲理,王羲之从兰亭的优美景色中悟到了生死的意义,苏轼从赤壁优美的风景中悟到了“短暂与永恒”的人生道理,王安石从褒禅山的美丽风景中悟到了成功的必要条件,你从大自然中悟到了什么呢?
要求:请以“大自然中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