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相关知识及创作背景。
2.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
1.对中心人物烛之武的形象进行分析。
2.分析烛之武劝退秦军的游说的思路和技巧。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古人云: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领会《烛之武退秦师》的劝说艺术,领悟语言的巨大力量。
二、文知基础
1.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军事家,曾任鲁国史官,为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与其同好恶,称其为君子,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贤。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学术思想是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作《左传》、《国语》两部文学巨著。《左传》是为解析《春秋》而作(又称《左氏春秋》);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司马迁曾写:“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2.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自然了。
3.了解《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它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既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4.《春秋》三传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左传》是对孔子编著的《春秋》的诠释、解说。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春秋》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5.题目解读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原文没有题目,题目是编者加的。烛之武是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退秦师是使秦军撤退。本文主要记述了公元前630年,在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的危急形势下,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之间的利害冲突、说服秦穆公退兵,解除了郑国的危机的故事。
三、基础积累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夜: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表时间,在早上)
③既东封郑 (东: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 (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 (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 (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4)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5)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6)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7)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8)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4.一词多义
(1)贰
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二”的大写。)
②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副职)
③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再,重复)
④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2)许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表处所)
②许君焦、暇 (答应,听从)
③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赞同)
④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约数)
(3)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
②国势衰微 (衰败)
③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史记·曹相国世家》 (卑贱)
④微言大义。 (幽微,精妙)
(4)敝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左忠毅公逸事》(坏,破旧。)
②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疲惫)
(5)鄙
①越国以鄙远 (边邑,边远的地方)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庸俗,鄙陋。)
(6)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7)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8)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之)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此)
(9)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10)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4.特殊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3)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4)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句)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状语后置句)
(6)佚之狐言于郑伯 (状语后置句)
(7)(晋惠公)许君焦、瑕 (省略主语)
(8)(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9)敢以(之)烦执事(省宾语,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10)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11)夫晋,何厌之有(固定句式,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
四、疏通文意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注释】
以,因为,连词。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注释】
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辞:推辞。已,同“矣”,语气词,了。用:任用。
【译文】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注释】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既:已经。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鄙,边邑。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可译为吞并。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译文】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注释】
舍:放弃(围郑)。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朝,在早晨。
【译文】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注释】
厌:通“餍”,满足。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肆,延伸,扩张。封:疆界。阙(quē):侵损,削减。焉:疑问代词,哪里。唯:敬辞,希望。说:“说”同“悦”,喜欢,高兴。盟:结盟。
【译文】
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⑿。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微:没有。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因:依靠。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整,指一致的步调。不武,不符合武德。其,表祈使语气,还是。
【译文】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五、整体感知
概括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的壮年不遇之感和郑伯的勇于自责和善于做人思想工作在这段里得到充分体现。
第三段:本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
第四段:本段记晋师撤离郑国,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积累了基础知识,梳理了文章大意。下节课我们将探究内容和人物形象。好,下课。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练(一)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