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练习:古诗默写(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练习:古诗默写(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3 21:2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默写专项练习15组
第一组
(1)《鱼我所欲也》中,孟子因为认为“义”比生命更加值得珍爱,“   ”;因为明白“不义”比死亡更加令人厌恶,“   ”。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眼见层层茅草被卷落对岸江畔,“   ,   ”孩童抱走茅草,年老力衰的杜甫最终只能独自叹息。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遥想当年“   ”的时候,正值青春年少的周瑜英姿勃发,儒雅从容,言笑间,敌军“   ”。
第二组
(1)苏轼《赤壁赋》中以“   ,   ”两句,剪影式地再现了曹操自信豪迈、文武双全的风姿。
(2)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向蜀后主进言: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   ”,不应该有所不同;对于为非作歹、触犯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   ”,来显示国君的公正严明。
(3)“梦”是课内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或写梦中景梦中事,或忆梦中人梦中情,或借梦抒怀等,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如“   ,  ”。
第三组
(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2)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个人经历坎坷,但他并不屈服,发出了“   ”的铮铮誓言。
(3)由于“水”具有剪切不断、永不停息、无休无止等与人的悲愁相一致的特点,在古代诗人们的笔下,“水”便成了常见的喻愁对象了。如“   ,   ”就是以流水喻愁思的千古佳句。
第四组
(1)《庄子·逍遥游》中“   ,   ”两句均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
手法,描绘出鹏鸟体形硕大无比。
(2)杜甫《望岳》中“   ,   ”两句,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巍峨。
(3)李煜《虞美人》以一句无理之问“   ”开篇,接下来春天的消息随即引发词人“   ”的嗟叹。
第五组
(1)古诗中能表现无私奉献精神的精妙诗句很多,如“   ,   ”。
(2)《观刈麦》中,白居易看到农民在酷暑中的劳碌与痛苦后,感叹自己没有功德,“   ”,就可以拿到俸禄,因而“   ”,喟叹终日。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不仅善于描摹声音,在刻画人物上也颇具特色。如“   ”,写出了琵琶女面对陌生人的娇羞;如“   ”,写出了琵琶女午夜梦回失声痛哭、伤心欲绝的情态。
第六组
(1)“   ,    ”是《劝学》篇中强调君子与常人并非有何差异,只是长于借助外力罢了。
(2)《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诗,诗人变换了角度,从远在他乡的游子方面去抒写思念之情。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一诗中也用了类似的艺术手法,写出时空交错之美的诗句是:“   ,    ”。
(3)苏轼《念奴娇·赤璧怀古》中,运用夸张、暗喻等修辞极写赤壁古战场巨浪骇人却意
境优美的句子是:“    ,    ”。
第七组
(1)古人常用“丝竹”指音乐,《琵琶行》中白居易以“   ”一句感叹被贬后与音乐绝缘,《陋室铭》中刘禹锡以“   ”一句描写陋室清静而无乐音烦扰。
(2)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对于天地间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应有“   ”的洒脱;而对于造物者提供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又应有“   ”的快意。
(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如“   ,   ”。
第八组
(1)古代有星宿分野之说,李白在《蜀道难》中借此叙说入蜀山势高峻、行路艰险的诗句是“   ,   ”。
(2)“角”是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军营常用吹角来发号施令。“角声”作为一个声音意象,常在唐诗中出现,如《雁门太守行》中“   ,   ”两句就有“角声”这一意象。
(3)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为了从师问道,行走于深山巨谷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数尺,“   ”;等回到住处,才发现“   ”,直到服侍的人用热水浇灌,用被子包裹,才慢慢暖和过来。
第九组
(1)《礼记》“玉不琢,不成器”,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劝学》中“   ,   ”, 也强调了同样的道理。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句,借助鸟儿的活动,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3)“黄河”气势磅礴的,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诗人钟爱的意象,经常在古典诗词中出现,如“   ,   ”。
第十组
(1)庄子《逍遥游》中“   ,   ”两句表明了宋荣子已经达到了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写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的原因是“   ”;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意,却“   ”。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   ,   ”两句讽劝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第十一组
(1)在《屈原列传》中,屈原因为谗邪的小人离间他,可以说是处于困境中了,“   ,   ”,能不产生怨恨吗?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天下儒者所争论的,尤其表现在“名实”的问题上。他接着说,“   ,   。”
(3)自古以来,诗词与音乐都是相辅相成的,古诗词中提到“乐器”的诗句数不胜数,如“   ,   ”。
第十二组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2)《庄子·逍遥游》中用夸张的比喻写鹏鸟振翅奋飞时翅膀遮天蔽日的情形的句子是“   ,   ”。
(3)韩愈《送东阳马生序》中,“   ,   ”两句表明自己在同学中虽然穿着破旧,但并不羡慕他们。
第十三组
(1)《观沧海》一诗中以“   ,   ”两句对眼前景物作总写,描绘了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壮阔景象。
(2)《行路难》诗中,通过“   ,   ”两句的细节刻画,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及感情的激荡变化。
(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第十四组
(1)从古代诗歌中可以了解古代的服饰文化。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   ”一句描写的是当时女子的时尚打扮,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一句提到的服装是低等官员的官服。
(2)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中与之相近的语句是“   ,   ”。
(3)文人学者为了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常从名篇佳句中选字取意,命名书屋。如柳亚子有一书房曰“磨剑室”,即取意于贾岛的诗句“十年磨一剑”。钱大听的“十驾斋”则取意于“   ,   ”。
第十五组
(1)在《论语 泰伯》中,曾参用“   ,   ”指出有抱负的人胸怀宽广、意志坚强才能担当大任,并借此鼓励人们要有理想,还要做好路途遥远的准备。
(2)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飞虫和米粒寄寓自己对人生之短暂、人之渺小的感慨的名句是:“   ,   。”
(3)古代文人常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曹操在《短歌行》中用“   ”书写酒可以遣愁,又如李白在《将进酒》中用“   ”表达借酒来纵情享乐。
答案
第一组
(1)故不为苟得也;故患有所不辟也
(2)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3)小乔初嫁了;樯橹灰飞烟灭
第二组
(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2)陟罚臧否;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
第三组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身世浮沉雨打萍;留取丹心照汗青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第四组
(1)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春花秋月何时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第五组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曾不事农桑;念此私自愧
(3)犹抱琵琶半遮面;梦啼妆泪红阑干
第六组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第七组
(1)终岁不闻丝竹声;无丝竹之乱耳
(2)虽一毫而莫取;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第八组
(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
第九组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第十组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心远地自偏;欲辩(辨)已忘言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第十一组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第十二组
(1)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第十三组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第十四组
(1)蛾儿雪柳黄金缕;江州司马青衫湿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第十五组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唯有杜康;斗酒十千恣欢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