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
八年级语文单元训练题(一)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训练时间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1án)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piào)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péi)公吗?
B.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niào)炕”那种迹近恐吓(hè)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kān)里点起烛来。
C.东山的糜(méi)子西山的谷,肩膀(bǎng)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D.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rǒng)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mù)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B.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C.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D.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我们是朋友,虽然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B.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
C.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D.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太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回望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B.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C.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D.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B.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C.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D.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
6.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B.《回延安》作者贺敬之,山东枣庄人。全诗借鉴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悠扬高亢。
C.《安塞腰鼓》是一篇激情澎湃的散文。作者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D.《灯笼》作者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本文是一篇有着浓厚文化内涵的小说,从不同方面表现灯笼的意义,行文风格自由随意。
二、阅读《社戏》节选的文字,完成7~10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
⑤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对选文大意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行船途中的紧张情景。 B.行船途中的景物描写。
C.行船途中“我”的心理活动。 D.行船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8.“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对这两句话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借儿童的眼光来描写景物,非常有诗意。“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是儿童才有的想象。
B.“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明“我”非常急于到赵庄看社戏,这也是儿童心理的表现。
C.“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大鱼驮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作者采用纪实的描写反映出“我”当时愉悦的心情。
D.大鱼驮着孩子在浪花里蹿,是童话里才有的情景,表现了孩子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力。
9.对第①段画横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既然可以出门看社戏了,心情变好了。
B.“忽而”表明孩子的心情易于突变,“轻松”“舒展”与前面看戏不成而沮丧的心情完全不同。
C.“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是比喻的说法,非常形象地表明“我”的心情无限之好。
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10.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描绘了江南美景,充满水乡特色。
B.“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些看似主观描述,其实是客观看景,即通过“我”的视角观察途中景象。
C.“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这是人物活动的场景,有动作描写,有声音描写,有长句,有短句。既生动又有画面感。
D.“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句话用了一个比喻句,直接写船,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三、阅读《回延安》节选的文字,完成11~14题。
回延安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11.对下面语句解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作者间接抒情盼望着能常回延安,能见到亲人,能看到延安的大发展。
B.“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动作描写,将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
C.“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扑”这一动作正是诗人见到亲人时激动心情的外在表现。
D.“----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将延安比作母亲,表示亲切和敬意。
12.下列句子中哪一句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
A.双手搂定宝塔山。 B.千声万声呼唤你。
C.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D.千万条腿千万只眼。
13.对诗歌结尾段“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结尾一节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直接抒情。
B.结构上紧扣题目、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完整。
C.结尾一节在内容上升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D.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卒章显志,点明中心。
14.对全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政治性和抒情性都很强,地域特色鲜明,民歌气息浓厚。
B.这首诗以《回延安》为题,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
C.这首诗内容丰富,用大量笔墨抒写回到延安时的激情,一个“回”字贯穿全诗。
D.这首诗借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表达革命的内容,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四、阅读《灯笼)节选的文字,完成15~16题。
①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装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②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③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15.对选文语言特点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平实质朴 B.清新典雅 C.含蓄蕴藉 D.引用古语
16.联系全文,对“灯笼”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灯笼”点燃了我的文学梦想,是我的思想和情感奇托。
B.“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了文化符号。
C.“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
D.“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名篇名著和语言运用。
17.补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山亲水有亲人。(贺敬之《回延安》)
(2)____________________,团团围定炕上坐。_______________,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贺敬之《回延安》)
(3)八月湖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挑兮达兮,____________________。(《子衿》)
(5)________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 (《式微》)
18.阅读下面的图文内容,按要求做题。
校团委组织了“戏曲电影展映”活动,并在学生中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如图)。仔细阅读上图,请用简洁的语言作答。(每空限10字以内,不得出现数字)
(1)展映后,学生对戏曲电影的喜爱及支持率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部电影中,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展映前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学校举行教师节汇演,八年级(2)班将在汇演中合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下面是为演出拟写的串台词,请将它补写完整,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50字以内。
同学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请欣赏八年级(2)班带来的合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附: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20.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最可厌的莫如自以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
文段选自《傅雷家书》。这封信的内容由(1)_______________(人名)乐曲的特点谈起,论及了艺术家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要真诚。信中父亲还要求(2)_______________(人名)在做一切小事时,要养成一种干净的习惯。
六、阅读《社戏》节选的文字,完成21~24题。
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②“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③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④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⑤“豆可中吃呢?”
⑥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⑦不料六一公公竞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⑧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⑨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21.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②段中双喜的语言描写包含哪些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不料六一公公竞非常感激起来。”豆被小伙伴们偷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⑨段中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豆真的好吃吗?戏真的好看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列文字,完成25~28题。
父亲的雨
谢宗玉
①有一个人总在来雨时走出家门,那是我父亲。
②田是梯田,禾苗都是喝水长大的,但天雨常不遂人愿,所以在每一垅梯田的上坳总得有一口山塘。夏天热,禾苗需要同人一样拼命喝水,山塘没多一会儿就被喝得见了底,村人就有些慌了。好在天再糊涂,也不会让村人处在恐慌中太久。雨说来就来,一堆乱云一聚,几声炸雷一响,还不等村人都从田里地里跑回家,雨就下了。站在屋檐下,看雨中的庄稼欣欣向荣的样子,村人都一脸傻乐,乐得什么都忘记了。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他是一个小小的村民组长。
③父亲先也是站在屋檐下,傻头傻脑地看雨,突然就记起了什么的样子叫一声,哦,要去拦水,说罢提把锄头就冲进雨幕。等母亲转身从灶背屋寻来蓑衣斗笠时,他已经不见人影了。为这,父亲回来没少挨骂。父亲并不在意,他湿淋淋地站在屋中央,垂着衣袖,笑着听母亲叨唠,仿佛挨骂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母亲一边念叨一边把准备好的热水提到灶背屋。父亲洗澡时,母亲又从衣柜里把干净的衣服找出来。
④父亲年轻时很结实的,他什么也不怕,再大的风雨也敢往里钻。风雨越大,父亲就一副越快乐的样子。有时,父亲叫一声要去拦水,就被母亲眼明手快地拉住了。虽然戴上母亲寻来的斗笠,但一出门,风就将它刮跑了。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将斗笠拾起来,然后一甩手,斗笠旋转着从大门口飘进屋来,雨水像珠子一样从笠沿四射开来,溅了我们一身。待我们弹落身上的水珠,再看父亲时,父亲又消失在雨中不见了。父亲在雨中的身影像个谜,一闪一闪的。
⑤在瓢泼似的雨中,道道水流从山上落下来,父亲全把它们往山塘里赶。山塘像个气球,一下子就给吹胀了。我想,面对一下子就水灵丰活的山塘,父亲内心应该有一种满足。
⑥但我仍怀疑父亲是为着好玩,他在雨中那副兴奋得不得了的样子同小孩儿没什么区别。但小孩儿不能玩雨,小孩儿只能在大雨初来时,在稀稀朗朗的雨颗中,嚎着叫着钻来钻去,迅速返回屋檐下。所以我竟有些美慕父亲。
⑦一年夏天,天旱了很久,大伙以为再没雨下了,就挖开山塘拼命往自己田里放水,父亲左劝右劝要节约,但没有人听他的。后来再下雨时,父亲硬撑了两个小时没出门,但终于没忍住又冲了出去。只有母亲看着心疼,念叨就更勤了。
⑧母亲的念叨并非多余,如今年老的父亲一身病痛,不打半点折扣。母亲给父亲煎药时,还在不停地念叨,而父亲,也再不能笑吟吟地听她念叨了。他在床上,配合母亲的念叨,咝咝咝地从牙缝里抽着凉气,他疼呢。父亲正在为他年轻时所经历的风雨支付代价。只不过,父亲的心里未必后悔。
(选自《青春美文》)
25.文中写道:父亲并不在意,他湿淋淋地站在屋中央,垂着衣袖,笑着听母亲叨唠,仿佛挨骂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为什么挨了骂父亲也不在意,仿佛是件快乐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请任选一个角度(如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描写方法、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文章以“父亲的雨”为题有哪些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你认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情节和文章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至少分析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书写。
29.请将下面一段话,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田字格内。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其于人也,则有德者但须形体悦目,不必面貌俊秀,与其貌美,不若气度恢宏。
九、作文。
30.请任选一题写作。
(1)大自然中,背阴的地方,往往环境幽暗,氛围冷清;向阳的地方,常常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人生也如此,面向阳光,我们便拥有春天般的生活。
请以“向往春常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在成长的旅途上,我们留下了一个个走过的足迹。我们走过童年,走过游戏;走过苦读,走过奋斗;走过成功,走过失败;走过温暖,走过冷漠;走过沙滩,走过草原;走过春走过秋,走过风走过雨······走过这些旅程,我们体验过快乐、悲伤,品尝过酸甜苦辣,有过彷徨迷惘,也有过深深的思索。这些经历和思考,促使我们更好地成长。
在你走过的成长旅程中,有什么经历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那时,你遇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如何“走”?怎样“过”?走过之后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或思考?
请以“走过__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
八年级语文单元训练题(一)参考答案
一、1.D 2.B 3.A 4.A 5.B 6.D
二、7.D 8.C 9.C 10.B
三、11.A 12.C 13.D 14.C
四、15.A 16.A
五、
17.【答案】(1)树梢树枝树根根 (2)米酒油馍木炭火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3)涵虚混太清 (4)在城阙兮 (5)微君之躬
18.【答案】(1)明显提高(2)均最受学生喜爱。(意思对即可)
19.【答案】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您守着一方净土,勤耕三尺讲台,用粉笔挥洒激情,用生命熔铸崇高。
20.【答案】(1)莫扎特
(2)傅聪
六、
21.【答案】六一公公是淳朴善良的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可见他不是吝啬之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的热情好客。“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表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22.【答案】“是的”写出了双喜的诚实;“我们请客”是“偷”的理由,说明不是自己嘴馋偷吃;从“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中,可以看出双喜的聪明,暗含“偷你的豆也是看得起你”的意思;“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是为了转移话题。
23.【答案】因为在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是对六一公公的劳动的肯定,抵消了豆被偷的不悦,表现了六一公公纯朴厚道的性格。
24.【答案】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哈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七、
25.【答案】因为父亲还沉浸在为村民拦到水的快乐与满足中。(或因为叨唠是母亲对父亲的心疼表现)
26.【答案】示例①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雨水比作珠子,生动形象地描摹了雨水的形态;②运用了动作描写,“跑”“拾”“甩”,表现出父亲的快乐(不畏风雨);③动词使用生动,如“飘”字,形象写出了斗笠在空中旋转的样子;④用“四射”“溅”,形象写出了雨水四散、纷纷点点洒落在身上的动态过程;⑤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侧面写出风大的特点,从而衬托出父亲不畏风雨的精神。
27.【答案】①“雨”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或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兴趣。②表现文章主要内容(揭示主题),写的是关于父亲与雨的故事。③透露情感主旨,表达了父亲对雨的深厚感情,形象地借“雨”来表现父亲的精神品质。
28.【答案】(1)责任心强:来雨时,村人都乐得什么都忘了,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2)甘于奉献:风雨越大,父亲越快乐,因为可以为村民储蓄更多的水。(3)顾全大局:面对村人天旱时拼命往自己家的田里放水,不懂节约的自私行为,父亲虽然想撒手不管给他们一个教训,但为了大伙的利益还是忍不住又冲了出去拦水。
八、书写。29.略。
九、写作。3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