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练习题(含解析)(安徽地区专用)2021-2022学年下学期安徽省各地七年级历史期中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练习题(含解析)(安徽地区专用)2021-2022学年下学期安徽省各地七年级历史期中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3 22:1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练习题
1.(2021·安徽·六安市汇文中学七年级期中)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2.(2021·安徽安庆·七年级期中)《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依据哪个历史人物创作的()
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普照
3.(2021·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七年级期中)唐玄宗年间。一位高僧深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的感动,在日本僧人的力邀下,虽双目失明,仍六渡日本,传播佛经。该高僧是( )
A.法显 B.慧能 C.鉴真 D.崔致远
4.(2021·安徽·铜陵市第十五中学七年级期中)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下图所体现的主题( )
A.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B.唐朝的藩镇割据局面
C.宋朝的建筑成就 D.唐朝的对外交往
5.(2021·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七年级期中)唐朝著名的诗人有很多。有一位诗人创作了大量的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诗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的名句。后人称他为“诗圣”。他是
A.王维
B.杜甫
C.李白
D.白居易
6.(2021·安徽·七年级期中)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B.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D.求取佛经教义
7.(2021·安徽·歙县教研室七年级期中)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A.唐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
8.(2021·安徽合肥·七年级期中)下列历史人物与史实搭配正确的是
A.唐高祖——励精图治,创“开元盛世”
B.鉴真——盲目航东海,唐风洋溢奈良城
C.武则天——文治武功,建立李唐基业
D.元昊——起兵抗辽,建立金政权
9.(2021·安徽·滁州市定远英华中学七年级期中)2015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印度总理莫迪访华,莫迪的访华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 )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贞观政要》 D.《金刚经》
10.(2021·安徽·六安市汇文中学七年级期中)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11.(2021·安徽霍邱乌龙中学七年级期中)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的是( )
A.《马可·波罗行纪》 B.《西游记》
C.《徐霞客游记》 D.《大唐西域记》
12.(2021·安徽·铜陵市第十五中学七年级期中)唐朝对外交往活跃,唐文化辐射周边各国。其中,仿照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的是﹙ ﹚
A.波斯 B.天竺 C.日本 D.大食
13.(2021·安徽合肥·七年级期中)“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文中的“伟大僧人”是指
A.玄奘 B.张骞 C.鉴真 D.郑和
14.(2021·安徽芜湖·七年级期中)“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合十忘生死,弘愿心中藏。普渡众生……”这是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的部分歌词,其中的“东瀛”指的是今天的( )
A.日本 B.朝鲜 C.印度 D.越南
15.(2021·安徽·七年级期中)一位同学进行主题研究,收集了下列地图,据此推测该研究的主题是
A.海路通达 B.经济繁荣 C.民族和睦 D.文明互鉴
16.(2021·安徽淮南·七年级期中)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调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17.(2021·安徽合肥·七年级期中)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的贡献是
A.促进中日友好交流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促进中印友好交流 D.推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18.(2021·安徽安庆·七年级期中)在一次故事会上,主持人讲述了“魏征进谏”“玄奘西行”的故事。这些故事发生在(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19.(2021·安徽安庆·七年级期中)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后成书的《桂苑笔耕》是研究中外交流的珍贵文献。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21·安徽安庆·七年级期中)鉴真东渡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021·安徽·合肥38中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繁荣】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
【制度建设】
材料二 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 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其对唐朝发展有何影响?
【文化发展】
材料三 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开放与兴盛的唐朝》
(3)根据材料三,运用史实,说明唐朝文化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国家兴盛所需要具备的因素。
22.(2021·安徽·七年级期中)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以至于今天,仍有很多人追忆着唐朝,追忆那盛世的欢歌,追忆那开放的胸怀,追忆那豪迈的诗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治世篇】
(1)请根据上面两幅图片及下面所给的年号,写出图(a)帝王的名字,并说出他们在位时出现了怎样的治(盛)世局面?
(2)这两位帝王在位时采取了哪些相同的措施,促进了治世局面的形成?
【交往篇】
材料一:应邀赴日传佛法,六次东渡毅力坚。十年不懈传文化,设计佛殿成国宝。
材料二:历经艰险求佛法,西游天竺美名传。历尽心血成典籍,佛学、史学共珍藏。
(3)上述两则材料分别评述了唐朝哪些人物。他们因作出了怎样的贡献而名垂青史?
【创新篇】
(4)请你写出三幅图片中的发明或艺术品的名称?
(5)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通济渠、邗沟,仔细审查C①③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2.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求取佛经。因此《西游记》中的唐僧即是高僧玄奘,故选A。
3.C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在第六次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鉴真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故C符合题意;法显、慧能、崔致远均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故选C。
4.D
【解析】
根据图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的是位于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是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 双目失明,年逾古稀情况下建立的寺庙,是大唐与日本经济文化交流的最好见证,D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图片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D。
5.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那个动荡的历史时代,真挚地表现了他关心国家盛衰和民生疾苦的心情,人们称之为“诗史”。杜甫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简练。被后人尊为“诗圣”,B符合题意。王维被称为诗佛,A不符合题意。李白被称为诗仙,C不符合题意。白居易被称为诗魔,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6.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A符合题意;当时中国唐朝文化比日本文化先进,B不符合题意;加强两国间的友谊不是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C不符合题意;求取佛经教义是玄奘西行天竺的目的,D不符合题意。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18年,隋朝灭亡,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玄宗统治后期,渐渐贪图享乐,不理政事,公元9世纪,爆发了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瓦解,907,唐朝灭亡,所以A符合题意。BCD时间均不符合,故本题选A。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时间范围是618年—907年,结合所学可知是唐朝。
8.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辛勤传播唐朝文化。B符合题意;开创“开元盛世”的是唐玄宗,故A不符合题意;建立唐朝的是李渊,C不符合题意;建立金政权的是完颜阿骨打,D不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9.B
【解析】
唐朝时,印度半岛被称为天竺。玄奘曾历尽千辛,前往天竺,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进行游学和讲学,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并以亲身见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0.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治国理政方面,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他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D与题干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1.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行纪》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中国写的游记,《西游记》是吴承恩著的小说,《徐霞客游记》是中国地理学家徐霞客写的游记,故ABC与题意不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故选D。
12.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放的政策。中日关系友好交流频繁。日本赴唐使节被称为遣唐使,日本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本国习俗带回日本,还仿照汉字创造了背锅文字,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正确;波斯不是仿照汉字创造本国文字,排除A;天竺与唐代无文字交流,主要交流的是佛法,排除B;大食属古阿拉伯国家,在唐代与中国更多的是经济交流,无关文字,排除D。故选C。
13.A
【解析】
依据题干“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所以A项符合题意;张骞在西汉时期通西域,鉴真在唐玄宗时期六次东渡日本,郑和在明朝时期七次下西洋。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4.A
【解析】
依据题干‘东瀛有多远 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合十忘生死,弘愿心中藏。普渡众.....”可知反映的是鉴真东渡日本。“ 东瀛”指的是今天的日本。A项正确;综上分析,BCD项不符合题意。
15.D
【解析】
依据题干图片可知展示了玄奘西行路线和鉴真东渡路线,玄奘西行天竺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因此其主题应当是中外交流、文明互鉴,D正确;玄奘是经由陆路前往天竺,A排除;题干反映的不是唐朝经济繁荣,而是中外交往的相关史实,B排除;题干反映的不是唐朝时期国内的民族关系,而是中外交往的相关史实,C排除。故选D。
16.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制度先进,文化昌盛,与亚洲各国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调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7.C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西行取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在天竺各地讲学,受到当地人的尊重。因此题干材料中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他的贡献是促进中印友好交流,故选C。
18.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宰相,玄奘在唐太宗时期西行至印度求取佛经,故选B。
19.错误;《桂苑笔耕》改为《大唐西域记》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桂苑笔耕》是晚唐时来华的新罗文人崔致远自编的诗文别集,收录了他宦游淮南幕府四年期间所撰写的公私文牍及诗文作品,以体裁多样和风格赡丽著称于世。据此可知,题干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填写“错误”,需将“《桂苑笔耕》”改为“《大唐西域记》”。
20.错误;中印改为中日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754年,鉴真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据此可知,题干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填写“错误”,需将“中印”改为“中日”。
21.(1)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举例:(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文化)唐诗繁荣。
影响:推动了唐朝的全面发展,使唐朝出现兴盛局面。
(3)“大进”阿拉伯帝国的风俗习惯、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对唐朝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玄奘西行求取佛经,吸收外域文化。任意 1点
“大出”: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日本模仿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等。任意1点
(4)国家统,政治稳定;制度创新:经济、文化发展;对外开放。任意2点
【解析】
(1)根据图表分析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隋唐,因为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根据材料分析和所学知识,唐朝时期重新完成国家统一,并且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是指在制度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科举制在唐太宗时扩大规模,进士科成为主要考试科目,到武则天时出现殿试和武举,到了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这也就推动了诗歌的繁荣,成为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正是唐朝时期文化上的突破。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完善,促进了唐朝政权稳固,提高办事效率,为国家获得了大量人才。诗歌的繁荣推动唐朝文化的繁荣,推动了唐朝的全面发展,使唐朝出现兴盛局面。
(3)根据材料三“‘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进主要指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如“大进”阿拉伯帝国的风俗习惯、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对唐朝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玄奘西行求取佛经,吸收外域文化等。根据“‘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可知,“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典型事例有日本谴唐使学习唐朝制度文化,回国后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宣传唐朝文化。新罗学习唐朝制度、典籍、医学等。
(4)根据所学,国家兴盛所具备的因素主要有: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制度创新:经济、文化发展;对外开放。
22.(1)①唐太宗(李世民);②贞观之治;③开元盛世。
(2)任用贤才;励精图治;重视吏治改革等。
(3)材料一,鉴真;贡献: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了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终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玄奘;贡献:西行天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4)图c曲辕犁;图d筒车 图e唐三彩。
(5)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之一;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解析】
(1)根据T图(a)年号“贞观”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根据图(b)年号“开元”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根据所学知识,唐太宗、唐玄宗在位时都励精图治,重视吏治的改革,任用贤才等。
(3)根据材料一“应邀赴日传佛法,六次东渡毅力坚。十年不懈传文化,设计佛殿成国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唐朝僧人鉴真。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了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终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根据材料二“历经艰险求佛法,西游天竺美名传。历尽心血成典籍,佛学史学共珍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玄奘。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4)根据所学知识,图(c)是唐朝改进的耕作工具曲辕犁;图(d)是唐朝改进的灌溉工具筒车;图(e)是唐朝唐三彩。
(5)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唐朝治世局面、唐朝的对外开放、唐朝发明和艺术成就,我认识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之一;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