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七年级期中)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下列工具由唐代农民改进而成的是
A.
B.
C.
D.
2.(2021·安徽·滁州市定远英华中学七年级期中)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下列帝王中,“以人为镜”多次采纳魏征忠言的是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3.(2021·安徽合肥·七年级期中)司马光评价唐太宗:“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下列对于唐太宗的史实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了国学规模
B.知人善任,任用了魏征等著名的谏臣
C.以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被奉为“天可汗”
D.统治时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史称“开元盛世”
4.(2021·安徽合肥·七年级期中)“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材料中的“上”指的是( )
A.唐太宗 B.隋炀帝 C.武则天 D.唐玄宗
5.(2021·安徽·歙县教研室七年级期中)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A.唐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
6.(2021·安徽安庆·七年级期中)秉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理念,并成就“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7.(2021·安徽芜湖·七年级期中)“魏征敢于直言,言辞激烈,多次伤了唐太宗的面子, 但还是受到唐太宗的器重。”这主要说明唐太宗( )
A.注重减省刑罚 B.重视发展生产 C.善于虚心纳谏 D.重视整顿吏治
8.(2021·安徽·滁州市定远英华中学七年级期中)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比较有争议的女皇帝,下列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①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②她称帝时期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③她晚年称帝,建国号为周
④她继承并发扬了贞观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政策。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9.(2021·安徽·合肥38中七年级期中)“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全盛。”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
A.贞观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遗风 D.开元盛世
10.(2021·安徽·铜陵市第十五中学七年级期中)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对隋朝的历史进行研究后,针对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总结,下列结论中最准确的是( )
A.隋炀帝的暴政 B.大运河的开通
C.农民起义的爆发 D.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
11.(2021·安徽·铜陵市第十五中学七年级期中)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帝王。李老师在历史课堂上介绍某位封建帝王时出示了下图的提纲,他介绍的是( )
A.汉武帝 B.唐玄宗 C.唐太宗 D.秦始皇
12.(2021·安徽安庆·七年级期中)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史书称这一时期“贞观之风,一时复振”。他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3.(2021·安徽·铜陵市第十中学七年级期中)贞观时期,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其中不包括…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扣 C.统一度量衡制度 D.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14.(2021·安徽·滁州市定远英华中学七年级期中)“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该诗句是说唐太宗( )
A.善于用人 B.虚心纳谏 C.科举取士 D.勤政爱民
15.(2021·安徽·歙县教研室七年级期中)以下属于隋朝灭亡的原因有
①隋炀帝的残暴骄奢②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③农民起义的打击④老天爷不助隋朝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6.(2021·安徽霍邱乌龙中学七年级期中)“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哪位著名的帝王说的?
A.汉武帝 B.汉文帝 C.唐太宗 D.隋炀帝
17.(2021·安徽合肥·七年级期中)《唐语林》记载:“……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描述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社会景象。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8.(2021·安徽·六安市汇文中学七年级期中)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19.(2021·安徽霍邱乌龙中学七年级期中)621年,魏征归顺唐朝,受到太子李建成重用。“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器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计前嫌,委任为谏议大夫,这说明唐太宗( )
A.轻徭薄赋 B.简法轻刑 C.选贤任能 D.恩威并施
20.(2021·安徽·合肥38中七年级期中)以下为中国古代某一王朝的兴衰示意图,和图中①②③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文景之治②贞观之治③开元盛世
B.①光武中兴②贞观之治③安史之乱
C.①开元盛世②安史之乱③贞观之治
D.①贞观之治②开元盛世③安史之乱
21.(2021·安徽·合肥38中七年级期中)如图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22.(2021·安徽安庆·七年级期中)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唐朝的社会风尚。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是( )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C.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白居易)
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23.(2021·安徽淮南·七年级期中)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唐太宗的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黄抱加身显威风
24.(2021·安徽·七年级期中)学了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走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国家陷入困境
25.(2021·安徽·六安市汇文中学七年级期中)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武则天的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26.(2021·安徽合肥·七年级期中)《旧唐书 魏征传》载:太宗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表明唐太宗( )
A.重视发展生产 B.虚心纳谏
C.注意任用贤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27.(2021·安徽·铜陵市第十中学七年级期中)《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A.改国号为周
B.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8.(2021·安徽·滁州市定远英华中学七年级期中)歌手河图在《不见长安》中唱到:“长安城有人歌诗三百,歌尽了悲欢.”下列属于曾经发生在长安城的“悲”的是( )
A.盘庚迁殷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澶渊之盟
29.(2021·安徽·七年级期中)从唐太宗李世民到武周皇帝武则天,再到唐玄宗李隆基,都实行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盛世的到来。唐朝各“盛世”的相同原因不包括
A.重视人才
B.减轻人民负担
C.重视文化教育
D.在边疆设立管理机构
30.(2021·安徽合肥·七年级期中)唐太宗说:“秦始皇平六国,隋场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为此,在民生方面他( )
A.虚心纳谏 B.任用贤能 C.改革赋役制度 D.完善选官制度
31.(2021·安徽·歙县教研室七年级期中)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 B.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C.隋炀帝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D.开凿大运河
32.(2021·安徽铜陵·七年级期中)杜甫的《忆昔》诗中有这样几句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句反映的是哪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兴盛景象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宋太祖
33.(2021·安徽芜湖·七年级期中)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死后为自己留下无字碑,意为是非功过任后人 评说。若要为武则天的无字碑补上碑文,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是( )
A.首创科举 B.创立殿试制度 C.任用贤相宋璟 D.建立唐朝
34.(2021·安徽芜湖·七年级期中)成语“罄竹难书”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出自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的讨隋檄文。这一檄文声讨的是哪一位统治者的罪行( )
A.秦始皇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35.(2021·安徽·合肥38中七年级期中)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整顿吏治 B.制定法律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二、判断题
36.(2021·安徽·七年级期中)唐玄宗重用敢于直言的大臣魏征。( )
37.(2021·安徽合肥·七年级期中)贞观年间,“房谋杜断”指的是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魏征。
三、综合题
38.(2021·安徽合肥·七年级期中)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这制度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静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校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 ……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根据材料一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种选官制度?该制度是由谁正式确立的?
(3)材料三反映了该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唐太宗对该制度的贡献是什么?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该制度的意义?
39.(2021·安徽·歙县教研室七年级期中)历史事件总是和历史人物紧密联系的。观察下面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中历史人物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暴君,请问他是谁?在他统治期间,开凿了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这项工程是什么?
(2)图二中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被后世誉为什么?请写出促成这一局面出现的一个原因。
(3)图三中历史人物在他统治期间唐朝达到全盛,请问他是哪位皇帝?后世把这一全盛时期称为什么?
(4)图四中历史人物黄袍加身当了皇帝,请问他是哪位皇帝?他当皇帝是通过哪次事件完成的?
(5)图五中历史人物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 他们是谁?他的功绩最主要的是什么呢?在这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上,有两位杰出人物,另一位是谁?他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6)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说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区别于直辕犁。因其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A 铁农具是春秋时期的工具;B 水排是东汉时期发明的,C 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故选D。
2.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重用贤能,多次采纳魏征忠言,故B符合题意;汉武帝、唐玄宗、武则天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3.D
【解析】
根据题干唐太宗,联系所学可知,唐太宗年号为“贞观”,“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与题干不符;唐太宗在位期间完善科举制,扩大国学规模,培养人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任用了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边各族的拥戴。故ABC排除,正确答案为D。
4.D
【解析】
根据材料“开元”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故“上”应指的皇帝是唐玄宗。故选D。
5.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18年,隋朝灭亡,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玄宗统治后期,渐渐贪图享乐,不理政事,公元9世纪,爆发了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瓦解,907,唐朝灭亡,所以A符合题意。BCD时间均不符合,故本题选A。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时间范围是618年—907年,结合所学可知是唐朝。
6.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贞观十七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所以与材料相关的皇帝是唐太宗,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故选C。
7.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纳谏是指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唐太宗在位20多年,善于虚心纳谏,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与“魏征敢于直言,言辞激烈,多次伤了唐太宗的面子,但还是受到唐太宗的器重”无关,排除;故选C。
8.B
【解析】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对“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比较有争议的女皇帝,下列对其叙述正确”的表述,根据所学知识,对其叙述正确的是①②③④,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9.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选项D符合题意;贞观之治与唐太宗相关,在武则天之前,A排除;光武中兴与东汉刘秀相关,B排除;贞观遗风与武则天相关,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C排除。故选D。
10.A
【解析】
根据题干“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导致隋朝灭亡,故A正确;大运河的开通,虽然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劳役负担,但是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利大于弊,不是根本原因,故B错误;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因为隋炀帝的暴政,不是根本原因,故C错误;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故D错误。
11.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文成公主入藏”结合所学可知是唐太宗在位时发生的事件,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D
【解析】
试题分析: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是开元,所以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使“贞观之风,一时复振”。因此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元盛世
13.C
【解析】
据所学可知:统一度量衡制度是秦国商鞅变法和秦朝统一六国的措施,不是唐太宗统治期间推行的革新措施,故C符合题意;唐太宗统治期间推行的革新措施有: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虚心纳谏,善用人才(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天可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故ABD是唐太宗统治期间推行的革新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科举制是通过考试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通过这种方式使一些有才能的人通过考试加入到统治阶级的范围中来 ,巩固了封建统治,打破了世卿世禄状态,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一大变革,影响深远,题目中的唐太宗说的诗句反映了科举制对知识分子的束缚,以此得出答案C。
【点睛】
科举制是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考试至今还在沿用,影响深远,是考试命题的重点,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与唐朝,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同学们以后对历史概念要深入理解,全面的把握才行。
15.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隋炀帝的残暴骄奢,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农民起义的打击是隋朝灭亡的原因;老天爷不助隋朝是唯心论,④排除。仔细审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6.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他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应轻徭薄赋,整治吏治,让民有节余,有安定的生活,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主要的盛世局面。在大一统王朝统治下 主要有四个,分别是汉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清初的康乾盛世。在唐玄宗统治前期即开元年间稳定了动荡的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才,提倡节俭、兴修水利,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开元盛世。故选答案 D。
18.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治国理政方面,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他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D与题干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9.C
【解析】
唐太宗统治时期,选贤任能,不计前嫌。材料中“唐太宗器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计前嫌,委任为谏议大夫”体现出唐太宗的选贤任能的用人风格,C符合题意;轻徭薄赋属于经济策略,A不符合题意;简法轻刑属于刑罚方面,B不符合题意;恩威并施与材料中选贤任能不符,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D
【解析】
根据图片中“618年建立”、“黄巢起义”、“907年灭亡”,结合所学可知这个王朝是唐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故①为贞观之治,②为开元盛世,③为安史之乱,故选项D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 ,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选项C顺序排列不对,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1.A
【解析】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知人善用,他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继续实行发展农业生产,宣布贤才的政策,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亲自选拔地方官员,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故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兴盛的原因,故选A;只有武则天提及了农业的发展措施,排除B;唐太宗到唐玄宗这一时期是唐朝逐渐兴盛的过程,故C错误;题干说明了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理国家的措施,并不存在有关割据势的信息,故D错误。故选A。
22.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是出自杜甫的《忆昔》中的诗句,描述的是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富庶的景象,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23.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重用贤能,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是描写唐太宗的,故A符合题意;“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描写的是武则天,故B不合题意;“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描写的是唐玄宗,故C不合题意;“陈桥兵变成君主,黄抱加身显威风”描写的是赵匡胤,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唐太宗、贞观之治”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24.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开放的特征,C项正确;文明初露曙光是在先秦时期,排除A项;分裂走向统一是在秦汉时期,排除B项;封建国家陷入危机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5.B
【解析】
B项据对联中的“武周”“无字之碑”可以确定是描写武则天的,武则天原是唐高宗的皇后,后来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的政策和措施,使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死后立无字碑任后人评说,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中“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反映的是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故A项与题意不符;C项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但是后期追求享乐,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故C项与题意不符;D项反映了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得后周政权建立北宋王朝,并且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巩固统治,故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26.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从善如流,敢于直言纳谏的魏征得到唐太宗的重用。说明唐太宗虚心纳谏。ACD三项分别涉及经济、政治和科举考试,与题干无关,故选B。
27.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推行发展生产的政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因此“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B项正确;从封建正统观念来讲,改国号为周,这是武则天被否定的依据,排除A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能成为肯定武则天的依据,排除C项;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28.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属于曾经发生在长安城的“悲”的是安史之乱。由于唐玄宗统治后期,不理政事,造成朝政混乱,导致以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安史之乱叛军攻陷长安,玄宗李隆基自长安逃亡蜀中,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所以C项符合题意;A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与长安无关,B开元盛世虽然与长安有关,但不属于“悲”,应属于“欢”,D澶渊之盟发生在澶州,今河南濮阳。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9.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注意“戒奢从简”,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继承了唐太宗的治国措施,重用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家称这一时期为“贞观遗风”.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故重视人才、减轻人民负担、重视文化教育符合史实ABC但不符合题意。李世民和武则天时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故D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选D。
30.C
【解析】
根据材料“秦始皇平六国,隋场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可知,秦朝和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骄奢淫逸,以此为鉴,在民生方面,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有重视农业,改革赋税制度,减轻农民赋税劳役等,C正确;唐太宗意识到,只有虚心纳谏,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王朝灭亡,他鼓励臣下直言,并能从谏如流,形成宽松的政治气氛,不属于民生,排除A;任用贤能属于选用人才方面,不属于民生方面,排除B;完善选官制度,不属于民生方面,排除D。故选C。
31.B
【解析】
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其在位时期大兴土木、穷兵黩武、三次巡游江都,故B符合题意;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A不符题意;隋文帝创立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办法,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C不符题意;隋炀帝兴建大运河,贯通南北,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故D不符题意。
32.C
【解析】
根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并结合所学可知,杜甫的《忆昔》诗描绘的是“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是开元,故C项正确;隋文帝的年号是“开皇”,这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这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宋太祖是北宋的开国皇帝,不可能出现在唐诗里。排除D项。
33.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故B项正确;首创科举的是隋文帝,排除A项;任用贤相宋璟的是唐玄宗,排除C项;建立唐朝的是李渊,排除D项。故选B。
34.B
【解析】
根据“讨隋檄文”可得出是与隋朝有关,而隋炀帝开凿运河,造龙舟等各种船数万艘,造成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连年征战,使得民不聊生,饥民遍野。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35.C
【解析】
根据材料“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可知材料体现官员的选拔和官员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制衡官员权力所采取的是实行三省六部制;隋唐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这是将官员的权力分割,达到弱化其权力加强皇权的目的。选项C符合题意;整顿吏治是指整顿地方官员的作风和治绩,A排除;制定法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排除;科举制属于官员的选拔方式,D排除。故选C。
36.错误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虚心纳谏,重用贤能。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是贞观时期有名的谏臣。故本题干表述错误,把“唐玄宗”改为“唐太宗”。
37.错误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年间,“房谋杜断”指的是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魏征是当时著名的谏臣。故题目错误。
38.(1)门第。
(2)科举制;隋炀帝。
(3)皇帝(或统治阶级);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巩固统治。
(4)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解析】
(1)依据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这制度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依据是门第高低。
(2)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该制度是由隋炀帝正式确立的;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依据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可知,材料三反映了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皇帝(或统治阶级);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9.(1)隋炀帝或杨广;大运河
(2)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实行“贞观新政”或具体写出贞观新政的内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分)
(3)唐玄宗;开元盛世
(4)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
(5)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 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统一全国。
(6)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或阻碍作用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一是隋朝的第二问皇帝隋炀帝杨广;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统治,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凿了大运河;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被后世誉为贞观之治;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实行“贞观新政”;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期间唐朝达到全盛;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期间唐朝达到全盛,被称为开元盛世;
(4)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四中历史人物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了皇帝;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
(5)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五中历史人物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元世祖忽必烈在元朝历史上作出很大贡献;第四问依据所学可知,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大都,1279年统一全国。
(6)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或阻碍作用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