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
一、选择题
1.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的干扰,下面措施中有效、合理的是( )
A.禁止学生在教室内讲话
B.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
C.在教室周围植树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2.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这声音是下列哪个物体振动产生的 ( )
A.琴弦 B.手指 C.空气 D.弦柱
3.发声体在振动,但我们没有听到声音,其原因是( )
A.没有传播声音的媒介 B.声音为超声波
C.声音为次声波 D.以上都有可能
4.人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A.桥洞两端开口,不反射声音 B.桥洞窄小,使反射的回声跟原声混在一起分不出来
C.桥洞反射的声音都从洞口跑掉了 D.桥洞两侧反射回来的声音正好抵消
5.向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
A.随着水位上升,音调逐渐变高
B.随着水位上升,音调逐渐变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6.校运会上在进行百米赛跑时,为计时准确,终点线上的计时员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在听见枪声的同时按下停表,因为耳朵很灵敏
B.看见发令枪冒白烟的同时按下停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凭自己掌握,在听见枪声时或看见白烟时都可以按停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时同时发生的
D.应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声音的传播速度没有光的传播速度大
7.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动5~6次,蜜蜂每秒振动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边飞过时,凭你的听觉( )
A.只能感觉到蝴蝶飞过
B.只能感觉到蜜蜂飞过
C.都能感觉到
D.都不能感觉到
8.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物质 空气 氧气 铝 铁 铅
物质的密度(千克/米3) 1.29 1.43 2700 7900 11300
声音传播的速度(米/秒) 330 316 5200 5000 1300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速度随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太空中宇航员能对话,说明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
B.图b中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音色
C.图c中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图d中B超检查身体是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
10.2011年5月10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 )
A.半导体网
B.磁性物质网
C.真空网
D.金属物质网
11.对于下列四幅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纸板划得越慢,梳齿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音调越高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12.唐代诗人岑参的诗中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琵琶、羌笛各是一种乐器,它们演奏出来的声音可能具有的相同特征是( )
A.音调、响度 B.音色、响度 C.音色、音调 D.音色、音调、响度
13.男同学一般总是比女同学发出的声音沉闷、浑厚,即音调一般比女同学的低。其原因是男学声带振动的频率与女同学的相比( )
A.较低 B.较高 C.一样 D.时高时低
14.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大的烦人,但是在你旁边的人却感觉不到多么大的声音,这是主要是因为( )
A.饼干太干了
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
C.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
D.你自己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过来的
15.在学校组织的田径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中,某同学用笛子演奏了《瑶族舞曲》,如图所示演奏过程中,他不断变换手指在笛子上的按压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改变( )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色 C.声音的音调 D.声音的能量
16.三位同学在铁路边议论,用哪种方法尽早听到远在视野外的火车开过来的声音( )
A.在路基上,全神贯注,侧耳细听
B.趴在路基上,把耳朵紧贴在枕木上听
C.趴在铁轨上,把耳朵紧贴在铁轨上听
D.三种办法都不行
17.声音在水中传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的音调保持不变 B.声音的响度保持不变
C.声音的传播速度逐渐减小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8.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
A.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B.吸收了声波
C.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
D.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19.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20.宇航员在月球上的感受正确的是( )
A.这里是无声的世界,只有陨石的撞击声打破了月球的寂静
B.他们穿着沉重的宇航服,手拿探测器在月面上举步维艰
C.他们可以看到地球从月球的地平线上升起,只是看到的天空背景是黑色的
D.闲暇时宇航员可以放放风筝轻松一下
二、填空题
21.“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22.经实验,为了保证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环境的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_dB.
23.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24.如图所示,往8个相同透明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不同颜色的水,用同样大的力敲击时可发出“1、2、3、4、5、6、7、i”的音,发出声音的响度______(填“相同”或“不同”),最右边发出的是_______(填“1”或“i”)音。透过玻璃瓶看到物体的颜色是由______决定的。
三、简答题
25.有一位在北京某剧场里观看演出的观众坐在离演出者30 m远处,另一位在广州的观众在自己家里的电视机前观看该剧场演出的电视实况转播。北京与广州相距1460 km,试计算哪一位观众先听到演奏声?(光速c=3×105km/s,声速v=340 m/s)
26.声音能在气体,液体或固体中传播吗?请各举一例。
四、探究题
27.小明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明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多次弹开。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这种思维方法叫做_____(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3)若将此实验移到月球表面去做。回答下列问题:
听到和看到的现象分别是什么?_____
A.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B.不能听到声音,但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C.既不能听到声音,也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28.某班级科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测:
①用两只耳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大,可以听的更清楚;
②用两只耳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③左耳听左边的声音,右耳听右边的声音。
(1)为了验证猜测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
用棉花塞住一只耳朵,测试另一耳的听力距离A(先靠近一只滴嗒响的闹钟,然后慢慢远离直到听不见为止,测出人到钟的距离);然后拿掉棉花,用同样方法测出两只耳朵的听力距离B。
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A______B(填“大于”或“小于”)。
该科学探究中学生应用了_____的方法(选填“直接测量”、“间接测量”)。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③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结果如下:
先将收音机打开,然后让一个同学将右耳朝向收音机的方向,堵住右耳,用左耳听,结果左耳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断定猜测③是否正确: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A
3.D
4.B
5.A
6.D
7.B
8.C
9.D
10.C
11.B
12.A
13.A
14.D
15.C
16.C
17.A
18.A
19.D
20.C
21. 产生 传播
22.70
23.真空
24. 相同 1 物体反射的色光
25.电视机前的观众先听到演奏声
26.见解析
27.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转换法 B
28. 小于 间接测量 不正确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