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现代文阅读专练一(期中)
1、《北京的春节》(泰山区·期中)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 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炮声不绝。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 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下列语句对“除夕真热闹”特点的描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从味觉角度描写。
B.“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从视觉角度描写。
C.“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从听觉角度描写。
D.“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从人们的重视角度描写。
2.下列对语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守岁”既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又寄托着年轻人希望父母延寿的意思。
B.“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句话反映出老北京人民的那种善良淳补、热爱生活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又”字总结上文,表现出作者在构思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D.“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纸上。
3.文章着力描写灯的数多,种类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高潮”“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B.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街像是办喜事”“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C.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D.灯的数量多、种类多是说北京的春节很讲排场,热闹,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太过于铺张浪费。
4.对选文的内容及写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B.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
C.字里行间流露出人们勤俭节约、谨小慎微过春节的心情。
D.语言表达朴实简洁,京味浓郁,耐人寻味。
5.下列不属于本文语言特点的一项是( )
A.朴实简洁,生动形象 B.华美绚丽,优美隽永
C.流畅通达,清浅俗白 D.雅俗共赏,耐人寻味
2、《北京的春节》(2021年岱岳区·期中)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 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 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 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 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下列修辞手法选文前两段使用次数最多的一项是( )
A.引用 B.排比 C.比喻 D.夸张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照北京的老规矩,腊八之前还不能称之为春节。
B.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老北京就有了过年的味道。
C.老北京的店铺年后正月初六才开门。
D.在老北京人看来,元宵节吃元宵是整个春节最美好快乐的事。
3.下列不属于老舍语言风格的一项是( )
A.朴实简洁,生动形象 B.雅俗共赏,耐人寻味
C.流畅通达,清浅俗白 D.华美绚丽,含蓄隽水
3、《北京的春节》(2021年高新区·期中)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 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炮声不绝。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 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选文第一段中划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出门在外的人过年都想着赶回家吃团圆饭:大人们都要守岁。
B.出门在外的人过年要赶回家吃团圆饭,过年要守岁,这都是普遍的习俗。
C.用“除非”“除了”加强语气,强调了人们回家过年和守岁的热情。
D.用“除非”“除了”加强语气,强调了不能回家过年和守岁的特殊情况。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除夕夜家家户户要守岁 B.正月初一全城人都在家休息
C.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D.各形各色的元宵灯有广告的作用
3.对选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场景描述画面感强,有点有面,井然有序。
B.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C.过渡自然,如“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D.内容安排详略得当,如详写初一、初六、元宵节,略写除夕和正月十九。
4.下列诗句中写春节的一项是( )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C.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D.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5.对选文语言风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沉郁顿挫,灵动传神。 B.内涵丰富,华美浓丽。
C.浅易平实,通俗易懂。 D.风趣幽默,感染力强。
4、《十六年前的回忆》(泰山区·期中)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文中说:“局势越来越严重。”下列不能表现这一内容的一项是( )
A.父亲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B.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C.父亲每天夜里回来的晚,早不知什么时候又出去了。
D.工友阎振三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体现了李大钊对革命的高度负责的精神。
B.母亲应该知道现在的局势与父亲工作的重要性。
C.这句话体现了李大钊在形式危急的情况下对家人的慈爱和善。
D.李大钊明知形势严峻,处境危险,但是他却将革命事业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3.选文在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
A.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B.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C.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D.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4.文中画线部分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插叙 B.铺垫 C.照应 D.对比
5.对选文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为纪念父亲逝世16周年而写的一篇回忆录。
B.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回忆李大钊被捕时的事情。
C.文章内容真实可信,既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D.文章语言朴自然,感情充沛。
5、《为人民服务》(2019年泰山区·期中)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1.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
B.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
C.第三、四句话是讲不管别人对错我们要接受任何人的批评。
D.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2.结合文意理解: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A.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B.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C.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D.要随时准备着为了人民的利益面牺牲自己的生命。
3.下面句子的表达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B.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C.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D.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
4.对文中第二段文字采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B.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C.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D.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6、《十六年前的回忆》(2021年岱岳区·期中)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第二天,舅老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1.下列描写方法选文描写父亲没有使用到的一项是( )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神态描写
2.依据选文,补写出第四段画“ ”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对于知识力量的信心 B.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C.他对于亲情爱情的信心 D.他对于国民革命的信心
3.下列对句子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样的脸。
赏析:“平静而慈样的脸”与“乱蓬蓬的长头发”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亲”虽饱受折磨但仍信念坚定、意志坚强。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赏析:“狠狠”一词表现了法官对“我”的善意提醒,让“我”闭口不说话,以免惹上麻烦。
C.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赏析:“低声”一词表明“母亲”那时身体非常虚弱,说话有气无力。
D.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赏析:“低声”一词表明“我”那时心情悲痛、心力憔悴,难抑内心的悲伤。
7、《那个星期天》
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那个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是动物园,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地方。总之她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而且就在那天早晨,母亲也还是这样答应的:去,当然去。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会儿,我得不出声地多藏一会儿。母亲出来了,可我忘了吓唬她,她手里怎么提着菜篮?您说了去!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从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从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走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不记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我”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做的事情是( )
A.玩跳房子 B.看着天上的云彩走
C.看画报 D.和一群比“我”大的女孩玩
2、对文中画“_____”的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B.写出了等待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
C.“我”选择了放弃,因为母亲不可能带“我”出去。
D.写出了“我”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3、结合全文,下面对“第一次盼望”记忆犹新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次盼望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B.盼望中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心理感受,令“我”印象深刻。
C.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心灵带来的痛苦,令“我”耿耿于怀,恨意难消。
D.母亲忙碌辛劳的身影,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4、下列对母亲形象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从早到晚忙于操劳家务。
B.有对孩子的疏忽。
C.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
D.喜欢用呵斥和拒绝的方式对待孩子。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写出了“我”由满怀希望到彻底失望的心理过程,也表现了母亲的辛劳以及对“我”心理感受的忽视。
B.课文善用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
C.课文首尾呼应,行文自然流畅。
D.“我”的心理变化,首先是焦急与无奈,然后是希望与激动,最后是理解与宽容。
8、《腊八粥》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lì)、白糖、花生仁(rén)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tuò)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 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nǎng)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
“是啊!孥(nú)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
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è)......”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mèn)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kuài)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夸张)
B.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拟人)
C.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比喻)
D.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反问)
2、(2021泰安东平期中改编)阅读《腊八粥》原文,下面对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概括,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盼粥—分粥—猜粥—看粥一吃粥
B.盼粥一猜粥一分粥—看粥一吃粥
C.盼粥—分粥—看粥—猜粥—吃粥
D.盼粥—看粥—猜粥—分粥—吃粥
3、对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心理描写)
B.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动作描写)
C.“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语言描写)
D.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外貌描写)
4、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具体描摹腊八粥的熬制,从食材到做法,有声有色有味,为读者展开一幅浓郁的生活画面。
B.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正面描绘八儿一家吃粥的场景。
C.为了能多吃几碗腊八粥,八儿与妈妈讨价还价,由此可见八儿是一个自私的孩子。
D.文章中对话贯穿全文,是为了突出妈妈对八儿的疼爱。
【参考答案】
A C D C B 2、C B B 3、D B D A C 4、A C A D B
5、A C A D B 6、C B B 7、D C C D D 8、C A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