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4比例整理和复习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4比例整理和复习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4-04 10:4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 65-66 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 的整理和复习,教材对“比例”和“比” 的联系与区别、“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 意义、以及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等重点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复习。从内容 上看,本单元的知识点较多且非常重要; 从知识与方法上看,比例的内容综合性 很强。教材对其进行整理和复习,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
本单元概念多、有些容易混淆,如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需要进行 比较、辨析,清晰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强化认知结构。同时,本单元知 识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要求较高,学生从原来的关注某种量的多少到现在关注两种 量之间的关系,学习的目标也转向于对数学思想和一般数学规律的体会与掌握。 本课在对比沟通单元知识点间的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以往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的方法和经验,对其进行一般化和模型化思考,在更高水平上对一些特殊的实际 问题、原来遇到过的数学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发展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顾与整理,构建比例的知识网络,感悟知识间的联系;
2.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有关比例的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
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建立起知识间的结构网络。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形成知识脉络。
1. 回忆: 通过翻看本单元的数学书,回忆本单元的知识。
课件呈现本单元 3 个板块及对应内容。
2. 梳理: 我们是怎样学习比例的这些知识的?
小结: 不管是“比例的意义”, 还是“整个单元”, 我们都是按照“意义—
—性质——应用”这样的过程进行学习的,这也是我们认识数学数学概念、学习 数学方法的过程。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单元整理的过程,增强系统整理的意识,感受整理的方 法。】
二、对比沟通,促进知识联系。
(一) 复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 对比“比与比例”
(1) 提问: 什么是比例?
(2) 对比: 什么是比? 什么是比例? 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数学书
第 65 页第 1 题)
(3) 汇报: 从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2. 复习解比例(数学书第 65 页第 2 题)
(1) 解答: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我们
2
可以把比例写成相等的乘积式,进而解比例。
(2) 小结: 无论未知数是哪一项,我们都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 改写成相等的乘积式来解比例。
(3) 灵活解比例: 以第 2 小题为例,综合运用比的知识解比例。
3. 沟通联系: 比例和比之间关系密切,在解比例的时候,也可以灵活运用 比的知识来灵活解比例。
(二) 复习“正、反比例的知识”
1. 对比“正比例和反比例”
(1) 提问: 正比例和反比例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 汇报: 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3) 练习中沟通联系: (数学书第 65 页第 3 题)
①讲解: 前面两题,呈现两种判断方法——根据具体数据求乘积、求比值再 判断; 根据数量关系来判断。
②对比: 交流中总结两种比例关系的判断方法。
③判断“圆的半径与圆的面积是否成比例关系? ”
④沟通: 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关系,如果乘积一定,
3
就成反比例关系。
(三) 复习比例的应用
1. 题组练习。
(1) 复习“比例尺”——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2) 根据实际距离、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并画图;
追问: 这里的“比例尺”是一个“比”, 为什么可以用比例的知识解决?
①数量关系: 比例尺中隐含数量关系“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比例尺”
②列比例: 根据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比例解决问题。
(3) 应用正比例关系解决问题。 思路方法:
①量出线段 AC 的图上距离,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计算 A、C 两地的实际距离;
②速度一定,根据路程、时间的正比例关系解决 C、D 两地的相距。
2. 回顾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1)先分析题目中的不变量和数量关系,发现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用正比 例关系解答;
(2)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时,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设计意图: 在练习中,细化知识间的联系,将解比例、正反比例关系、比例尺、 解决问题等内容之间建立联系,在对比、归纳中,将知识点进一步辨析,促进知 识间的沟通,优化认知结构。】
三、综合练习,融会知识应用。
4
1.(改编自数学书第 66 页第 1 题)
把一个长 5cm、宽 3cm 的长方形按 3 : 1 放大,得到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 方厘米?
(解答过程中,回顾按一定的比放大图形的知识。)
2.(改编自数学书第 66 页第 4 题)
(
一个服装店的所有服装都打同样的折扣销售。
(1)
李阿姨买了一件上衣,原价
250
元,现价
150
元。张伯伯还想买一件夹克
衫,原价
200
元,现价多少钱?
(2)
张伯伯有一笔钱,如果买现价
90
元一件的衬衫,正好买
4
件。如果想买原

200
元一件的夹克衫,能买多少件?
)
(1) 解答第(1) 题: 分析“折扣”的意思,根据折扣一定,得到现价与原价成 正比例关系,也就是现价与原价的比值相等,列比例解决一件夹克衫的现价。
(2) 解答第(2) 题: 根据“一笔钱” ,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推导 出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单价与数量的乘积相等,列方程解决“能买 几件”的问题。
(3) 沟通: 解答过程中,都要找到不变的量,借助数量关系,确定变化的量之 间是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从而确定它们的比例关系,得到等量关系,进而 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将以前学过的知识与比例、正反比例关系进行综合,全面牢固掌握 知识的同时,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知识中将知识系统化、 结构化。】
四、全课总结
回顾整理知识、构建网络的过程; 对比沟通、融会知识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
1. 复习第四单元的知识。
2. 完成数学书第 66 页第 2、3 题。
5
答疑环节设计:
主题: 如何灵活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
题目: 如图,一个长方形,被两条相交于 O 点的线段 AB、CD 分成四个长方 形,分别是长方形甲、乙、丙、丁,其中长方形甲、乙、丙的面积 分别是 18cm2 、8cm2 、12cm2 ,求长方形丁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解答:
(1) 阅读与理解: 明确已知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2) 分析与解答:
①要求长方形的面积,常规思路是根据公式找到长和宽。
②遇到困难,另找解决方法: 寻找四个图形间的关系。
③两两观察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得到面积之比等于对应宽之比。 ④根据长方形甲、丙的面积之比等于长方形乙、丁的面积之比,
设未知数,列比例,解决问题。
(3) 回顾与反思:
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收获了用比例巧妙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