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2022年中考二轮复习专题:6力学探究实验
一、实验探究题
1.小科在观看台球比赛时发现:有时运动的白球去撞击一个静止的球后,白球会立即静止在碰撞时的位置,而被撞的球似乎接替了白球,沿白球原来的运动方向,以几乎相同的速度向前运动。
小科想:白球碰撞后立即静止,被撞的球是以白球撞前相同大小的速度运动出去的吗?通过了解和初步实验,小科发现只有当体积和质量均相同的两球,而且球心在同一直线上相碰时,才可能出现上述现象。为进一步探究,小科设计了下述实验方案:将一个两端翘起、中间水平的轨道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取两个相同的台球A、B,将B球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A球置于轨道左端斜面上某处,测出该点到水平桌面的高度h1,如图所示,释放A球,撞击后,A球静止,B球向前运动并冲上轨道右端斜面能到达的 高点,测出该点的高度h2。通过比较h2与h1的大小关系即可作出判断。请你作答以下问题:
A球从斜面滑下的过程中, 能转化为动能。
若轨道光滑,且h2=h1,则B球被撞后速度 A球被撞前速度(填“>”、“=” 或“<”)。
在实际实验中,测出的h2总小于h1,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轨道不光滑,那么你认为小科的设计是 价值(填“有”或“无”)。
2.小夏对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又施加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同的力,发现物体运动得更快了.小夏对这个现象进行了实验探究,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次数 质量kg 推力N 起始速度/m s﹣1 5秒后速度/m s﹣1 10秒后速度/m s﹣1 15秒后速度/m s﹣1
1 1 1 2 7 12 17
2 1 2 2 12 22 32
3 1 3 2 17 32 47
4 2 2 2 7 12 17
5 3 3 2 7 12 17
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与物体质量和受到的力有什么关系?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比较第1、2、3次数据,可得出结论:
(2)比较2、4或3、5次数据,可得出结论:
3.如图(a)所示,将一根原长为L0的弹簧一端固定在墙面上,分别用大小或方向不同的力作用在弹簧的另一端,实验现象如图(b)、(c)、(d)、(e)所示;
(1)分析比较图 可知,当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相同时,力的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2)分析比较图(c)和(d)可知,当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时,力的 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3)分析比较图(b)和(c)可知: 。
(4)能不能比较(b)和(e),为什么? 。
4.如图所示,将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固定在桌边,在钢片上用细线挂上钩码,使钢片受力而发生如图甲、乙、丙、丁的4种形变。
(1)通过比较图甲和图乙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2)通过比较图甲和图丁中钢片的弯曲方向,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3)在图甲与图丙的实验中,控制力的不变,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在科学上叫做 法。
5.如图所示,将一根原长为L0的弹簧一端固定在墙面上,分别用大小或方向不同的力作用在弹簧的另一端,实验现象如图(b)、(c)、(d)、(e)所示。
(1)分析比较图 可知,当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相同时,力的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2)分析比较图(b)和(c)可知, 。
6.为探究“影响弹簧受力形变的因素”,兴趣小组作出下列猜想:
猜想一: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弹簧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受力的大小有关。
猜想三: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他们选择了甲、乙、丙3根弹簧作为研究对象。已知弹簧甲和丙是同种金属丝,弹簧
乙是另一种金属丝,甲和乙原长均为6厘米,丙原长为9厘米,其他条件均相同。将弹簧
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以不同大小的力拉。下表是实验数据记录。
弹簧受到的拉力(牛) 0 1 2 3 4 5 6 7
甲 弹簧的的长度(厘米) 6.0 6.6 7.2 7.8 8.4 9.0 9.6 10.6
乙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丙 9.0 9.9 10.8 11.7 12.6 13.5 14.4 15.9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甲弹簧伸长的长度 (选填“大于”或“小于”)乙弹簧伸长的长度。
(2)要证实猜想一,需比较 两组弹簧的数据。
(3)在弹性限度内,同一弹簧 与它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在研究重力跟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某同学用最大刻度值是5N的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测得如下数据:
质量m/g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弹簧测力计示数G/N 0. 98 1.96 2.94 3.92 4.90 无示数
(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g=9.8N/kg,意思是( )
A.在地球上9.8N接近1kg
B.重IN的物体质量为9.8kg
C.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重力为9.8N
D.1kg刚好是9.8N
(2)用弹簧测力计能测出物体的重力,以下知识没有应用到的是( )
A.二力平衡的条件
B.物体的重力跟质量的关系
C.弹簧的伸长量跟其所受的拉力的关系
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且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8.一些同学观察到建筑物的支柱一般都为圆柱和四棱柱,他们想了解支柱的最大承受压力与支柱的形状是否有关,为此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每人各选三张相同的白纸,按图3-74a所示分别折成空心的四棱柱、圆柱、三棱柱(如图b),接合处用双面胶粘住;
② 三位同学分别在四棱柱上放一硬质塑料板,然后:甲同学往塑料板上不断添加砝码,直到支柱被压塌,记录添加砝码的总质量(如图c);乙同学往塑料板上不断添 加钩码(每个钩码质量为50克),直到支柱被压塌,记录添加钩码的总质量;丙同学往塑料板上不断添加细沙,直到支柱被压塌,用天平称出添加细沙的总质量并 记录。
③再分别用圆柱和三棱柱重复实验步骤②,记录相关实验数据。
(1)此实验中甲同学添加砝码的合理顺序应该是 (填“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2)最能精确反映支柱所能承受最大压力的是 同学所做的实验。
(3)下表为丙同学测得的实验数据:
支柱形状 四棱柱 圆柱 三棱柱
翅料板与细沙总质量/克 392 400 243
根据丙同学测得的数据,三个支柱中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为 牛。
9.在游泳时,小宁发现越往深水区走,越感到胸闷,由此猜想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有关。于是用液体压强计对此进行了探究。
步骤一:将金属盒放入水中深度5厘米处,观察现象;
步骤二:将金属盒放入水中深度15厘米处时,发现金属盒的位置不动,但U形管两侧的液而高度差逐渐减小;
步骤三:调整好器材后,重新实验。在深度5厘米处观察到现象如图(甲)A所示,在深度15厘米处观察到现象如图(甲)B所示。
得出结论:同种液体内部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请完成下列问题:
(1)该实验过程用到的科学方法有 (填字母)
A.转换法 B.控制变量法 C.类比法
(2)步骤二中金属盒在水里的位置不动,但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逐渐减小的原因是 ;
(3)小反思:只进行两次实验就得出结论,结论是不可靠的,还需改变深度、更换液体进行多次实验,其目的是 ;
(4)对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关系的进一步思考。图(乙)为一圆柱形容器,容器内装有密度为ρ的液体,点在深度为h处的水平横截面上,横截面上方的液柱对横截面产生的压力大小等于该液柱的重力。根据压强公式p= ,推导山a点所在横截面受到的液体压强pa与深度h之间的关系式是pa= 。
10.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驾乘人员使用安全带的必要性展开了探究。实验如下:
I. 如图甲,让载有正方体橡皮泥的实验小车,分别从斜面的A、B处自由下滑,观察小车与障碍物碰撞后橡皮泥抛落、受损情况,记录数据如下表。
Ⅱ.如图乙,用胶带纸将相同橡皮泥绑在小车上,重复上述实验。
根据实验和所得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观察橡皮泥第一次落地点到碰撞处距离和 ,可判断碰撞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2)每一处都进行三次实验的目的是 。
(3)比较实验 表明,在同样碰撞速度的条件下,胶带纸可以有效减轻碰撞造成的后果。
(4)比较实验③、④表明,在 过大时,胶带纸也不能阻止橡皮泥被抛出。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刹车之后
现代社会汽车大量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不能立即停止,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肌肉动作操作制动器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操作制动器刹车,到车停下来,汽车又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图所示)。
下表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使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1)汽车在正常行驶时,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是 摩擦;刹车后,由于 ,汽车还会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
(2)利用上表数据,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 。
(3)分析上表数据,可知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 。
(4)为提醒司机朋友在雨雪天气里注意行车安全,在高速公路旁设置了“雨雪路滑,减速慢行”的警示牌,请简要说明这句话的物理道理。
12.如图所示,小明顺着竖直的杆匀速下滑.
①小明沿此杆匀速下滑,沿杆下滑受到的摩擦力为f杆、再沿绳匀速下滑,受到的摩擦力为f绳,f绳 f杆(选填“>”、“=”、“<”).
②小明的体重等于 .
③若小明沿杆匀速上爬,他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的大小等于 .
13.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请回答问题:
(1)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 。
(2)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利用了定滑轮能够改变力的方向的特点,并通过调整 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3)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图丙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个条件 ?
14.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小刚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小华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1)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 状态时,它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
(2)这两个实验装置中,你认为装置 (选填“甲”或“乙”)更科学.
(3)在装置以中将小车旋转一定角度,松手后,发现小车旋转后又恢复原状.这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 (选填“物体”或“直线”)上,物体才能平衡.
15.在下列情景中,物体之间产生的摩擦是哪种摩擦
(1)用黑板刷擦黑板上的粉笔字 。
(2)穿旱冰鞋在水泥地面上运动 。
(3)穿冰鞋在冰面上滑动 。
(4)用铅笔在纸上写字 。
(5)筷子提米实验 。
16.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同学们已经知道滑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它刚滑到水平面上时的速度v0和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有些同学还认为与滑块的质量有关。下面是甲、乙、丙三位同学在探究“滑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滑块质量是否有关”的课题时所设计的实验步骤,请你也参与进来。他们选择的器材有:质量相同、粗糙程度不同的木块、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斜面,木板,钩码若干。
(1)实验中应控制 和 不变。
(2)甲、乙、丙三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分别如下,你认为符合本课题探究要求的是 同学的设计。
甲:让木块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滑下后沿水平木板滑行,观察并记录木块在水平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和木块的质量;分别在木块上放上数量不等的钩码,先后让其从同一斜面的顶端由静止滑下后沿同一水平木板滑行,观察并记录每次木块在水平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和木块及其上面钩码的质量。
乙:先后让木块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处由静止滑下后沿同一水平木板滑行,观察并记录每次木块在水平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和木块的质量。
丙:先后让木块、铁块、铜块、铝块从同一斜面的顶端由静止滑下后沿水平木板滑行,观察并记录它们分别在同一水平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和它们的质量。
(3)下表是按符合本探究课题要求的实验步骤操作后得到的实验数据,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
滑块质量/克 200 250 300 350
在水平木板上滑行的距离/米 0.651 0.651 0.651 0.651
17.下图是我们熟悉的两套装置。
(1)在研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用了图甲的实验,证明阻力越小,物体运动速度 。
(2)学习动能时,利用图乙装置通过观察 判断动能大小的。
(3)如果选用图甲中的一个装置来研究动能,预测加了砝码后的小车比不加砝码时运动得远。但实验中发现加不加砝码运动距离差不多,原因可能是 。
18.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如图所示:
(1)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目的是探究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所受两个拉力F1、F2的关系.实验中,小车应该处于 状态.
(2)实验中,通过调整 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3)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图2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个条件? .
19.某小组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重力两个因素是否有关”,设计了如图装置:在水平放置的台式测力计上放质量不计的白纸,再在白纸上压金属盒,金属盒右边连接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右端固定,左边用手拉动白纸。探究小组进行了3次实验,记录如下,请根据探究记录回答:
实验步骤 台式测力计的示数F/N 金属盒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① 将金属盒放在质量不计的白纸上,在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相关数据 5 5 2
② 接步骤①,将质量不计的氢气球系在金属盘上,在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相关数据 3 5 1.2
③ 接步骤②,往金属盒注入适量的沙子,使台式测力计的示数为5N,在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相关数据 5 7 2
(1)为了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读数时有什么要求 ________
A.白纸、金属盒都必须匀速运动
B.白纸必须匀速运动、要等金属盘停止运动
C.白纸运动可以不匀速、要等金属盒停止运动
D.白纸、金属盒都必须停止运动
(2)该探究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
(3)科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于测量的物理量去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 。
20.幽门螺旋菌是一种具有螺旋结构及鞭毛的细菌(图1)。资料显示,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旋菌引起的。目前,我国约有7亿左右的人群感染了幽门螺旋菌。幽门螺旋菌可通过饮食等途径传染。
(1)幽门螺旋菌主要“定居”在人胃黏膜表而,可引起慢性胃炎,甚至胃溃疡。在细胞结构上,幽门螺旋菌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主要区别是幽门螺旋菌没有 。
(2)为研究乳酸菌对幽门螺旋菌感染的影响,研究者将若干只健康的实验小鼠平均分为三组,按下表进行处理(“+”表示进行,“-”表示未进行)。几个月后检测三组小鼠胃黏膜炎症因子水平相对值(炎症因了水平相对值高,说明炎症程度严重),结果如图2所示。
①对比 (选填组号)组结果,说明幽门螺旋菌会引起小鼠产生炎症反应。
组别 处理 1组 2组 3组
灌胃乳酸菌 - - +
三周后灌胃幽门螺旋菌 - + +
②对比2组和3组结果,说明乳酸菌对幽门螺旋菌感染起到 作用。
③就上述实验过程,有研究者质疑,乳酸菌是否会引起胃黏膜炎症因子产生呢?请增加一组实验对上述实验加以完善。
21.“底部很平滑的圆柱体铁块沉到装水的烧杯底部时,还受到浮力吗?”
小乐认为铁块下表面一定还有水,所以受到浮力;
小欢认为铁的密度很大,其下沉后会与烧杯底部紧密接触,所以不受到浮力。
于是她们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①用细线将铁块挂在弹簧秤上,测出铁块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F1,如图甲所示。②将铁块沉到烧杯底部后,再向上缓慢提拉弹簧秤,测出恰好拉起铁块时弹簧秤的示数F2,如图乙所示。
【实验预测】支持铁块受到浮力的证据是F1 F2(选填“=”“>”或“<”);支持铁块不受浮力的证据是F1 F2(选填“=”“>”或“<”)。
【实验结果】若实验测得F1=7.9N,F2=6.9N。可知:此时,铁块受到浮力,且铁块浸没水中后,烧杯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力会比铁块浸入前增加 N。
【交流评价】小乐提出,可以不做步骤①,而是测量出 时弹簧秤的示数F3。再与步骤②中F2进行比较,也可得出相应结论。
22.小科同学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验步骤如下:
⑴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
⑵如图所示,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被拉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7.2N。
⑶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6.0cm,计算得到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cm2。
⑷计算得到大气压强的数值为 _ Pa。
⑸小科了解到班内同学们的测量结果与标准大气压值存在差异,有的偏大,有的偏小,请分析该实验过程中导致数值偏小的可能原因是 _ 。(写一个原因)
23.小华做“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中,用图(a)所示的溢杯和小桶收集石块排开的水,他的实验过程分别如图(b)、(c)、(d)、(e)所示。
(1)图(c)所示,是小华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石块的 。
(2)若图中四个测量值F1、F2、F3、F4满足关系式 ,该原理将得到验证。
(3)以下关于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会影响验证结果的是_______。
A.图(a)中溢杯内未盛满水
B.图(b)中小桶内有少量水
C.图(d)中石块未浸没水中
24.小明在学习物体浮沉条件时,由于调制食盐水密度的操作不够精准,导致实验中鸡蛋很难悬浮在食盐水中,于是他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分别用量筒和烧杯等器材配制了三杯不同质量分数的酒精溶液,其中图甲B烧杯中的酒精与水的体积比为9:6.用注射器吸取密度为0.9克/厘米3的食用油分别在三杯酒精溶液中部注射一团油滴,一段时间后,如图甲所示.再过一段时候后,小明观察到油滴所处的状态如图乙所示.
为此,他作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
【建立假设】假设一:可能是油滴的密度变小了.
假设二“可能是酒精溶液的密度变大了.
【实验方案】针对“假设一”的实验:用注射器吸取图乙任一烧杯中的油滴,将油滴注入到某一溶液中,观察其浮沉状况.
针对“假设二”的实验:先测定酒精溶液密度为ρ1,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次测定它的密度为ρ2,比较ρ1和ρ2的大小.
【得出结论】油滴密度不变,酒精溶液密度变大.
请回答:
(1)根据小明所作的假设,推测小明所提出的问题是: ?
(2)针对“假设一”的实验中,“某一溶液”是 ,
(3)小明经过思考,对“酒精溶液密度变大”这一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即 .
25.小李同学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依次做了如图甲所示实验。观察并分别比较图中有关数据可知:
(1)当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 N。
(2)分析图A、C、D可得,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与 有关。
(3)当物体从接触水面开始,到浸没于水中,直至浸没到更深位置(未触底),在图乙中能表示出此过程物体所受浮力F与浸入水中深度h关系的图象是 (选填“①”或“②”)。
(4)小李在实验中主要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
26.为探究“浮在液面上的实心球体露出液面的体积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用甲、乙两种不同物质制成的若干实心球体,放入盛水量筒中进行实验,他们将测量及计算得到的有关数据记录在表一中。
表一:ρ水>ρ甲>ρ乙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物质 甲 乙
球体的体积(厘米3) 10 15 20 30 10 12 20 30
球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厘米3) 8 12 16 24 5 6 10 15
球体露出水面的体积(厘米3) 2 3 4 6 5 6 10 15
(1)分析比较表中实验序号1~4(或5~8)中球体露出水面体积随球体体积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初步得出: 。
(2)若用乙物质制成体积为15厘米3的实心球体,当它浮在水面上时露出水面的体积应为 厘米3。
(3)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小组同学认为还须进一步探究所得结论是否适用其他液体,表二所列三个方案中,符合探究要求的是 (选填序号)。
表二: ρ酒精<ρ水<ρ盐水
序号 方案
A 仍用上述球体换在盐水中进行实验
B 换用柱形物体并在酒精中进行实验
C 换用其它物质的球体仍在水中进行实验
(4)如图所示为一种自动贮水器的示意图,若图中的浮子是用甲物质制成的,如果换用乙物质制成相同体积的实心球体为浮子,贮水器中的最高水位将 (选填“升高”或“降低”)。
27.在一次拓展课中,小柯同学利用带拉环的吸盘、厚玻璃板、水、刻度尺、大量程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刻度尺测出吸盘的直径,算出吸盘平面面积为10厘米2
②将吸盘沾水湿润后,压在厚玻璃板上;
③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吸盘,直至恰好脱落,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98.5N:
④记录整理数据,算出大气压的值,分析实验结论。
实验装置如图,请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分析:
(1)将吸盘沾水湿润的目是: 。
(2)根据小柯的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大气压的值等于 帕。
(3)小柯同学又把玻璃板分别斜放、立放,使弹簧测力计向不同方向拉吸盘,也都测出了大气压的值,这说明 。
答案解析部分
1.重力势能(势能);=;有
2.(1)物体的质量相同,受到的推力越大,速度变化越快
(2)物体受到的推力相同,质量越大,速度变化越慢
3.(1)(c)和(e)
(2)作用点
(3)当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相同时,力的大小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4)不能,有两个变量
4.(1)大小
(2)方向
(3)作用点;控制变量
5.(1)ce
(2)当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不同时力的大小,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6.(1)小于
(2)甲和丙
(3)伸长量
7.(1)C
(2)B
8.(1)从小到大
(2)丙
(3)4
9.(1)A
(2)压强计漏气
(3)收集多组数据,从而使得到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意义
(4)
10.(1)受损程度
(2)(避免结论的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3)①、③或②、④
(4)碰撞速度
11.(1)滚动;惯性
(2)0.63s-0.684s
(3)行驶速度
(4)雨雪天路滑,车受到的摩擦力较小,在相同的车速下,滑行的路程较远,为安全,所以须减速慢行。
12.=;f杆或f绳;竖直向上;f杆
13.(1)小车与桌面间的摩擦较小,可忽略不计
(2)砝码质量
(3)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14.(1)匀速直线运动
(2)乙
(3)直线
15.(1)滑动摩擦
(2)滚动摩擦
(3)滑动摩擦
(4)滑动摩擦
(5)静摩擦
16.(1)滑块的静止释放高度;接触面粗糙程度
(2)甲
(3)滑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滑块质量无关
17.(1)减小越慢(少)
(2)木块移动的距离
(3)小车质量增大后,对下底面的压力变大,摩擦阻力变大
18.(1)静止
(2)砝码质量
(3)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19.(1)C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
(3)转换法
20.(1)成形的细胞核
(2)1组和2组;抑制(保护);对若干只健康的实验小鼠只灌胃乳酸菌,三周后不灌胃幽门螺旋菌,几个月后检测该组小鼠胃黏膜炎症因子
21.>;<;1;铁块浸没水中而不接触烧杯底部
22.0.75;0.96×105;空气没有排尽等(合理就得分)
23.(1)重力
(2)F2-F3=F4-F1
(3)A
24.(1)油滴沉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密度为0.9g/cm3的液体
(3)酒精蒸发比水快
25.(1)1
(2)液体密度
(3)②
(4)控制变量
26.(1)露出液面的体积与其体积成正比
(2)7.5
(3)A
(4)降低
27.(1)防止气体进入吸盘或增强吸盘与玻璃板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漏气等
(2)9.85×104
(3)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