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屈原》(节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屈原》(节选)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6 15:0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屈原》(节选)课堂实录
一.直入课文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屈原》(节选)。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下面请同学们展示预习的成果。
二.展示预习成果
师:谁来介绍作者?
生1:郭沫若生于……
师:在他刚才所提供的材料里,我们提取那些信息就行了?
生2:剧作家、诗人、社会学家、古文字学家。
师:他的作品有哪些?
生3:历史剧《屈原》,我们学过的诗《天上的街市》、《静夜》。
师:以后我们在搜集信息的时候,要学会提取精华,为我所用。下面介绍屈原吧。
生4:屈原是战国时楚国人……
生5:屈原是投汨罗江而死的。
师:屈原为什么投汨罗江而死?
生6:楚国灭亡了,他悲愤而死。
师:由此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7:爱国的诗人。
师:谁来简介《屈原》
生8:《屈原》分为五幕,第一幕是……
师:还有补充吗?或者有问题吗?
生(齐):没有。
师:那么,老师有个疑问:郑袖那一伙人为什么要诬陷屈原呢?
生9:他们勾结秦国。
师:那么说,郑袖他们是在卖国。郭沫若为什么要写《屈原》?
生10:郭沫若写《屈原》是为了鼓舞全国人民联合起来抗日。
师:《屈原》写于哪一年?
生11:1942年。
师:此前,发生了什么大事?
生12:皖南事变。
师:这是一件什么性质的事件?
生13:皖南事变是国民党反动派精心策划的聚歼新四军一个极其险恶的事件,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所发动的反共高潮中所犯下的最大的一次罪行。
师:是的。周恩来当时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来谴责国民党反动派,也代表了全国什么的心声。
生14:郭沫若创作《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师:那么,《雷电颂》在《屈原》中处于什么位置?
生15:《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师:谁来介绍课文内容?
生16:(上台板书)《雷电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呼唤风、雷、电,打破黑暗,带来光明;第二部分怒斥诸神。
师:前面我们讲了,散文诗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象征,这里是否也有象征?找出来?
生17:风雷电象征爱国的人士的反抗的力量。
生18:黑暗象征楚国的灭亡,光明象征楚国变得强大。
师:这里也没有屈原?
生19:风雷电里面就有屈原的影子,他是一个坚定的反抗黑暗统治的人。
师:那么,郭沫若写这篇文章,有什么象征意义在里面?
生20:风雷电象征抗日的力量,诸神象征国民党反动派。郭沫若借古喻今,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三.朗读课文
师:(深情朗读,带入情境)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来临。
靳尚前来布置和催促郑詹尹立即执行南后毒死屈原、纵火焚尸的密令。
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阴森可怖……
殿外,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
(学生自己练习朗读,假设自己就是屈原,选取喜欢的一个片段朗读,读出对文章的理解,读出感情。小组相互朗读,互相点评)
生21:(读)“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爆炸了吧!”
生22:(点评)后面两个“爆炸了吧”要一个比一个读得重。
师:为什么要越读越重?
生23:这是一种急切的呼唤,要体现那种急切的心情出来。
生24:这是重复的修辞手法,气势也应该越来越强烈。
生25:还有一个地方“你们都是诗……都是跳舞。”相对应该读得比较舒缓,但,这儿是排比句,气势要慢慢地升高。
师:谁有勇气来挑战他?
生(齐):(沉默)
师:那么,我们齐读吧。
生:(齐读)“啊,这宇宙中伟大的诗!……爆炸了吧!”
师:自我点评。
生26:满意。
师:什么地方读得好?
生26:最后一句读出了气势。
生27:“你们都是诗……”这儿加速还不够。
师:下面继续请同学来读。
生28:(上来一个小组,表演读)“风,你咆哮吧!……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生29:“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应该要越读越快,越读越有气势?
师:为什么?
生30:因为是对风的急切的呼唤,应该表现那种急切的心情。
生31:这儿是排比的句式,气势要越来越强烈。
生32:“咆哮”一词要重读,尤其是最后一个咆哮,既要重读,又要读出拖音:“你咆——哮——吧——”
师:这种急切的语气还应该在那些地方表现出来?
生33:“那是自由……”
生34:“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
生35:“啊,我思念那洞庭湖,……的波澜呀!”这句应该读得舒缓,因为是思念,要表现回忆状。但,这又是排比句,所以,气势要慢慢上升。“思念”一词要重读。
生36:(朗读)“你,你东君……就下来走走吧!”
生37:读得太快,感情没有体现出来。
师:哪个地方的感情没有体现出来?
生38:“你是什么个东君?”这儿带有明显的蔑视,要读出这种看不起的语气来。
生39:这儿还是反问,反问的语气要强烈,是由上而下。
生40:“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是反问,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来。同时,我们仔细体会的话,这儿也含有讽刺的意思,即东君不知道害羞,所以,还要读出讽刺的语气来。
生41:“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三个“烧毁”要一个比一个有气势,体现那种愤怒的烧毁一切的心情。
生42:“你,你东君”这儿连续两个“你”,他没有体现出来,而是连起来读了。
师:为什么要用两个“你”?
生42:因为是特别愤怒,愤怒得话都说不出来。所以,这个地方读的时候,我运足力气,读得急促而用力,还可以做动作。读“你,你东君”。
师:这种用法,其他地方还有吗?
生43:有。下面还有四处地方有,都应该读出那种义愤填膺来。
生44:“你假如是有本领,就下来走走吧!”我觉得这句应该读出讽刺加愤怒的语气。说它不敢下来走,只是在那儿当摆设,没有一点用。
师:我们来齐读这段吧。
生:(齐读)“你,你东君,……就下来走走吧!”
四、品味“哼”“哦”的情感意蕴
朗读之后,我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品读屈原内心独白的第二个层次,体会他痛恨黑暗、斥责鬼神,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的那种怒不可遏的情感。在此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问题。
生45:老师,文章倒数第2段“哼,还有你这河伯……哦,你河伯!”一句中,同样是面对河伯,为什么前后用了两个不同的感叹词?
师:凭直觉你认为这两个叹词表明了屈原对河伯的什么态度?
生46:“哼”肯定是表达不满,“哦”好像是一种恍然大悟。平常我们对某个事物不理解,别人解释了之后,豁然开朗了,就说“哦,明白了”。
师:要弄清楚它们的内涵,首先要明确它们是针对什么内容来发表感叹的。
生47:第一个结合语境来看,应该不是太难。课文中内心独白的第9、10、11段写了屈原愤怒地斥责了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等神鬼木偶的罪责,并渴望把这些象征暴戾的统治者及其帮凶的土偶木梗通通烧毁,是一种怒不可遏的情感。从“还有你这河伯”一句中的“还”字来看,屈原对待“河伯”的态度跟他对待前面的土偶木梗是一致的,是在斥责了它们之后,依然是拉开架势做出一番怒骂河伯的姿态。
师:那后一个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段话,看能不能从中找点依据。
生48:这段话里说河伯是屈原最初的安慰者,对他心怀感激,但是后来他没能救婵娟,自己和婵娟一起被押进了龙门,所以对他有些失望。
生49:这一段好像有过渡的作用。承前在怒斥鬼神木偶的基础上,斥责河伯,然后回忆河伯与婵娟,表达失望之情,情感上有一个变化。既然是同一个对象,为什么屈原对他的态度有这么大的反差呢?
师:你的这个问题就像屈原的《天问》一样,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索。大家知道,河伯原来指黄河的河神,如果作为黄河之神他既不能给屈原以安慰,也不能在婵娟被人虐待的时候挺身而出, 指天画地有所争论,甚至连他自己都被押进了龙门,还是神吗?
生50:不是。
师:其实,他是一个曾在《九歌》中扮演钓者的演员,他亲眼目睹了南后陷害屈原的全过程:排练时南后对三闾大夫说头晕,便倒在三闾大夫怀里去了,而这时正好国王和张仪等人出现了。南后当着众人指责屈原无礼,楚王撤了屈原的职。这位钓者先向屈原揭露了南后的阴谋, 屈原从他那里受到了真正的安慰,后来他又向楚王揭露实情,结果被南后抓进龙门…… 由此可见, 被屈原斥为乱力怪神的河伯是《九歌》中的神祗之一,被屈原视为朋友的河伯则是这位扮演河伯、富有正义感的钓者。正因如此,对于河伯,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也就采用了两个不同的叹词。
生51:两个句子连在一起,为什么情感的跳跃这么大呢?
生52:刚才老师讲了,“哼”是承上来斥责河神,后面好像是想到了河伯的许多事情,是对钓者的怀念和赞美,所以用词不一样。
生53:我还是不明白,希望老师能讲讲。
师:好,我们来研究两个句子之间的省略号,看能否有收获。
生54:省略号可能省略怒斥河伯的内容,此时屈原感情逐步升腾到沸点,愤怒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所以用了省略号。
生55:也可能是是屈原想到了河伯的许多事情,接着连用三个“(看得)很清楚”,反复而强烈的表达了自己的某种情感,后边连用“挺身而出”“指天画地”“有所争论”一系列富有力度的词语,表现河伯对婵娟被虐待的不满,感情不由自主的从怒不可遏地痛斥转化为无限情深的怀念和赞美。这个省略号表明思索的过程,不仅准确、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回味无穷。
师:两位同学从一个不起眼的标点符号,体察出了屈原感情变化的原因,感受到了省略号的艺术张力。一般来说,省略号是作者故意省略某些无法表达或无需表达的内容时运用的一种标点符号,它本身不仅具有语法停顿的作用,而且还具有极强的修辞作用。省略号正是因这种文字的空白、内容的隐藏,才给我们提供了一次艺术再创造的机会,才拓展了文字的内涵,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
师:理解了上面这些内容,我们对这一段该作怎样朗读处理呢?请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设计。
生56:“哼”,读时要“嗤之以鼻”,声音从鼻腔发出来,表达出轻蔑和痛恨的情感;“还有你这河伯”,“你”是指斥的对象要重读,“你”与“这”之间要停顿半拍,整句要读出痛恨至极的感情。
师:你试读一下?最好配上动作、神态等体态语言。
(生侧目怒视、用手指着身旁的同学朗读,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笑声。)
师:体态语言与朗读配合得很好,较好地表达出了人物的情感。请继续。
生57:我觉得“哦”,语气要比“哼”要缓和很多,读时声音要轻缓拉长,表现忽然想起了什么,恍然大悟的神情;“你河伯”,较前一句少了一个“这”,读时声调要轻柔,语气要稍短促一点,要表达无限亲切、无限怀念和无限尊重的情感。我给大家试读一下。
(生试读,获得热烈掌声。)
生58:“你,你是我最初的一个安慰者!”是一个感叹句,要怀着深情读出感激的语气。前一个“你”独词成句,要读得短促一些,“最初”和“安慰者”要重读。
师:后面的几个句子的朗读处理应该不难,重点要揣摩的就是两个感叹句和反复句中表达的复杂情感,河伯见义勇为的几个动词前面已经分析过,也要处理好。这个问题交给大家自己处理,设计好了之后,同桌之间两两对读,互相切磋,互相完善。
(生对读后展示。)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要通过朗读准确地表情达意,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是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语境品味重点词句,揣摩标点符号的表意功能。此外,还可以运用打手势、配乐等方式来增强朗读效果,下去之后大家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