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出师表》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出师表》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6 15:0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出师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反复诵读文章,疏通文义,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过程与方法 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结合文章分析诸葛亮忠臣形象。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品味谏言的语言艺术,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
学习 重点 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学习 难点 批判地继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强烈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美;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学法 指导 点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南宋秋雨绵绵的一天,抗金名将岳飞路过南阳,在武侯祠过夜。他秉烛细观石刻的《出师表》感慨万千,于是挥涕走笔,留下了亲手抄写的《出师表》。一代名相与一代名将在这个秋夜在心志上汇聚在一起,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一篇表章会有如此深厚的情感积淀,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请翻开课本,读一读这道千年之后仍在熠熠闪光的《出师表》。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是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曾居隆中,陈寿说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汉末避乱荆州,躬耕隐居。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后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占领荆州,西取益州,后建立蜀汉。刘备称帝,他任丞相。刘备死,受托辅佐后主刘禅。他志在恢复汉室,统一中国,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建安十二年(234年)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著有《诸葛亮集》。 2.背景介绍: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3.文体常识: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崩殂(cú) 疲弊(bì) 陛下(bì) 恢弘(hóng) 妄自菲薄(fěi) 陟罚臧否(zhì)(pǐ) 费祎(yī) 以遗陛下(wèi) 裨补(bì)阙漏(quē) 性行淑均(xíng)行阵(háng) 桓灵(huán) 猥自枉屈(wěi) 夙夜(sù) 渡泸(lú) 驽钝(nú) 攘除(rǎng) 斟酌(zhēn) 以彰其咎(jiù) 咨诹(zōu) 积累词语 古今异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义:时候 今义:秋季) 诚宜开张圣听(古义:扩大 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等恶劣,不道德) 由是感激(古义:感奋激发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2)一词多义 以: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用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从而)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 于:不懈于内(介词,在) 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介词,对、对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介词,到) 欲报之于陛下也(介词,给) 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示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凭借,用来……) 道:而中道崩殂(名词,路途) 以咨诹善道(名词,方法) 益:有所广益(动词,帮助、启发) 斟酌损益(名词,益处)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动词,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形容词,遗留的) 为:俱为一体(动词,是)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动词,做、当) 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连词,然而、可是) 然后施行(代词,这样) 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动词,判定、评定、考核) 每与臣论此事(动词,议论) 效:恐托付不效(动词,奏效) 然后施行(动词,做、执行)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名词,功效) 行:性行淑均(名词,品德、品行) 必能使行阵和睦(名词,行列) 临: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临近、将要) 临表涕零(动词,面对) (3)词类活用 有所广益(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增加) 亲贤臣,远小人(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 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扩展) 苟全性命于乱世(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奸,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忠善的事) 此皆良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优劣得所(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和差的,这里指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攘除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北定中原(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三、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其意思。 三、整体感知 1.诸葛亮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师表》的? 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2.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第6~7自然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达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明确指出各方面的责任。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细读课文,把握重点内容 (1)文章开篇提出当时国家面临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不利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国家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诸葛亮对形势的这一清醒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灭亡。有利条件:内外之臣均有因“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能“光先帝遗德”,“兴复汉室”。 (2)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最重要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但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3)诸葛亮在追述以往的经历时,回顾了哪些事情? 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4)作者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里面蕴含着他怎样的情感? 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并把这种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转移到继承者刘禅身上。 (5)后人说《出师表》中有六个字是全文的文脉所在,是哪六个字呢? “报先帝”“忠陛下” 小结: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对蜀汉忠贞不贰的品质。 二、小组合作,深度研读课文 (1)文章主要是向后主进谏,作者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说明国家处于危在旦夕的形势中,如不救亡图存,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因此国家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作者顺势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交好;②加强内政;③平定南方的叛乱。因此,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2)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二十一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合情合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要能像其父一样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另辟蹊径,使文章起伏有致。 (3)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希望能勉励后主。 三、分析归纳写作特点 (1)脉络清晰。全文的脉络很清晰:分析形势——规劝进谏——陈情述志——临表惜别。言尽文畅,情词恳切,层次分明。 (2)议叙相间。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以叙事,议论和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彩。具体地说,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理的集中表现。 (3)骈散结合。全文大部分是散句,但也夹杂着工整的对偶句和音节整齐的四字句。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些对偶句是属于所谓正对,一个意思分两句说出,强调了自己的处世态度,渲染了受命时情势的危急,在形式上字数相等,音节和谐,句子对称,给人一种整齐的美感。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本文记叙了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言辞恳切地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他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忠心。
教 学 板 书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课后搜集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故事、俗语,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诸葛亮的看法。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篇幅长,内容理解起来也有难度。本次教学设计中,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读顺文章,接着再引导学生一步步翻译文言文;接着梳理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作者的忠君爱国情怀。整个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陶冶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