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课堂实录
课前准备
师: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你们小组的风采。
雄鹰组:雄鹰组报道:(小组成员齐声宣誓)顽强拼搏,积极向上,努力学习,超越自我。
奋进组:奋进组报道:团结友爱,齐心协力,奋勇向前,所向披靡。
师:哪一组好呀?
生齐声:第一组。
师:我觉得大家都好,大家都竭尽全力了,其它小组是不是在养精蓄锐,打算在课堂上大放异彩?
生齐声:是!
班长组织学生做课前手势律动操,做完后集体宣誓。
生齐声:九三九三,奋勇向前,挑战极限,勇夺桂冠。一中加油,九三加油,xx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师:你们的铮铮誓言震撼人心,课堂是大家的舞台,你们的课堂你们做主!
在上节课上,我们朗诵了《曹刿论战》的课文,疏通了文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大家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咱们来做个课前检测,请看大屏幕。
课前检测
(1)解释下列红色字的意思。
齐人三鼓 惧有伏焉 肉食者鄙
小信未孚 未能远谋 弗敢加也
望其旗靡 小大之狱 下视其辙
(2)翻译下列重点语句的意思。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生看着大屏幕,争先恐后抢答。
师:大家回答得很准确,看来咱们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很好。下面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屏幕展示)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了解鲁国以强胜弱的原因。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他勇于担当,忠君爱国的精神。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师:带着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我们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全班同学都是旁白,曹刿?(吴小硕),鲁庄公?(盛文静),乡人?(石香),下面开始,预备起……
生齐声朗诵。
学科班长:大家好!我是这节课的学科班长,这节课由我带领着大家共同学习《曹刿论战》。同学们,你们想在这堂课上大放异彩吗?
生齐声:想!
学科班长:让我们一起加油吧!下面由请一位同学大声朗读一下导读单。
生1:(1)概述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齐鲁长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3)曹刿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4)古人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记叙这场战争,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
学科班长:请同学们带着导读单的问题,再次默读课文,并在文中做圈点批注。
五分钟后
学科班长:同学们,通过自学,大家解决了哪些问题?
生齐答:1,2,3。
学科班长:谁能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1: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了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伐鲁国,曹刿请见,与鲁庄公一起打败了齐国。
生2:鲁庄公十年,齐师伐鲁,曹刿请见,和鲁庄公就何以战展开论辩,并一起参战,最后鲁国取胜。
学科班长:你们两个回答的真棒!让我们为他们俩个鼓鼓掌!请看大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生齐读: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攻打鲁国,曹刿请见,鲁庄公与之论战,并请自督战,长勺之战,鲁国胜利。
学科班长: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第二个问题,齐鲁长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生3:我认为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在战争的过程中,曹刿抓住了有利的战机。在齐人三鼓后,击鼓进军,大败齐军。
学科班长: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机呢。
生3:曹刿认为做战靠的是勇气,齐人三鼓后士气衰落,我军一鼓后士气高涨。狭路相逢勇者胜!
学科班长:这位学生的分析特别好。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4:追击的时间选择的好。曹刿是在“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的情况下追击的。由此可见,曹刿知己知彼,所以一战即胜。
学科班长:我们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曹刿高超的军事才能。
生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
学科班长: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仅仅是这些原因,战争就取得胜利了吗?
生5:我认为还有鲁庄公的政治清明,我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以看出鲁庄公也是一个深得民心的君主。
学科班长:曹刿的意见呢?
生5: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见曹刿也认为人心向背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师总结:综合同学们的意见,鲁国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是因为在政治上能够取信于民,而在军事上能够把握时机。两个时机分别是进攻和追击的时机。荀子曾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这场战役中,取胜的重要原图是什么?
生:取信于民。
师:毛泽东同志对这场战役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请看知识链接: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中国战史中合此则而取胜的实例非常多。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学科班长:独木不成林,一人不为众。碰撞才能产生思维的火花,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导读单三,四问题。
小组站着围在一起讨论。(讨论5分钟)
学科班长:同学们的讨论很热烈,相信大家已经胸有成竹了。哪个小组来交流下第三个问题,曹刿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生6:我从第一段“曹刿请见”可以看出在国家危难之际,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曹刿能够挺身而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爱国,有责任心的人。
生7:从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百姓身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深谋远虑,有远见卓识的人。
生8:战争多么危险,他却“战则请从”,从中可以看出他勇于担当。
生9:从文中两个“未可”,“可矣”,可以看出他的从容不迫,沉着冷静。
学科班长: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生10: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可见曹刿的谨慎小心。
生11:从战争结束后,鲁庄公茫然不知所措,曹刿细说缘由,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耐心和思维的敏捷。
生12: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的自信。
生13:从曹刿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可以看出曹刿的不卑不亢。
学科班长:同学们的回答真精彩,让我们为自己鼓鼓掌吧。曹刿的形象被刻画的栩栩如生,那么作者是怎样做到的?
生14:对比,第一自然段中,曹刿和其乡人的对比,可以看出曹刿的爱国,有担当;又把曹刿和鲁庄公对比,可以看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深谋远虑。
生15:详略得当,本文详写了曹刿的语言动作,略写了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军事才能。
学科班长:其它同学还有补充吗?(没有)那儿大同学还有补充吗?
师:大家都分析的非常棒,能够从曹刿的言行着手,剖析人物形象特点。那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概括曹刿的形象特点?
生齐声:远谋。
师:作者在刻画曹刿形象时,手法多样,比如对比,衬托,详略得当,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描写。我们在写人时也可以借鉴一下。
学科班长:古人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记叙这场战争,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 请说出你的理由。
生16:我认为用“曹刿论战”好,假若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那么文章应该侧重于写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本文略写了战争过程。
生17:我认为“曹刿论战”好,本文详写了战前曹刿和鲁庄公的三问三答,战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战争取胜的原因,主要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作者意不在描写战争场面。
老师总结:《曹刿论战》这个题目好,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论战”,战前论取胜条件要以民心向背为标准,战后论作战时机的选择都是为了突显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而重点不在于记述战争的情况。所以用《曹刿论战》更能突出主要内容。
学科班长:同学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个形容鲁庄公的词,
生齐声:鄙。
学科班长:的确,鲁庄公在文中表现得无知无谋,草率冒进。但有人评价庄公,绝对不是个昏君,你同意吗?认为“鄙”的同学请举手,认为“不鄙”的同学请举手。接下来举行一个小辩论会,正方观点:鲁庄公“鄙”,反方观点:鲁庄公“不鄙”。
师:大家思考3分钟,辩论时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依据文本找论据。
学科班长:同学们可以开始了吗?
生齐声:可以了。
生17:我认为鲁庄公“鄙”,从“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可以看出鲁国没有做准备,就要迎战,从中可以看出鲁庄公草率。
生18:我认为鲁庄公不“鄙”,从“其乡人曰”可见曹刿是一介草民,鲁庄公接见了他,并且回答了他的三问,可见鲁庄公是一个广开言路的明君。
生19:我认为鲁庄公“鄙”,他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小恩小惠和神灵上。
生20:我认为鲁庄公不“鄙”,他让曹刿参战,并且听从曹刿的指挥,可见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生21:我认为鲁庄公不“鄙”,“十年春”是鲁庄公统治十年,一个小国,能在诸侯争霸能存在十年也说明了他不鄙。
生22:我依旧认为他“鄙”,乡人是下层阶级,乡人无心国事,说明他治国无方。
师:观点很新颖,切入点非常独特。
生22:我认为鲁庄公不“鄙”,在面对大国的侵犯,没有选择割地赔款,而是英勇迎战,维护国家的尊严,所以我觉得他是个明君。
……
师:这场辩论,大家的切入点都很新颖,让人大开眼界。通过辩论,大家能不能给我个明确的答案呢?
生:不能
师: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两面性。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也应该全面,公平客观地评价,不能片面。
学科班长: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对曹刿有了更深的认识。你能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夸一夸曹刿吗?
生23:曹刿,你身为一介布衣,却能在国家危难时刻,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你虽为柔弱书生,面对虎狼之师,指挥若定。你虽劳苦功高,却不居功自傲,依然谦恭有礼,你真是个大丈夫呀!
生24:你虽为一介草民,却有远见卓识,救鲁国于水火。
生25:齐师攻我狼烟起,国人危难在旦夕,你七尺微躯担国难,取信于民定国策。曹刿爱国爱民,名垂青史!论战你最有智慧!
生26:你以乡人之身份,行肉食者之事。你精湛的论述让君王醍醐灌顶,你绝世的良策拒虎狼之师于门外,你以一己之力使国家免于覆灭,使生灵免于涂炭。曹刿,你是我心中的英雄!
师:我为大家文采斐然而折服,你们太了不起了!
学科班长:学贵质疑,学了这篇文章,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大胆提出来。
生:鲁国能够凭借士气打败齐国,齐国为什么不能凭借士气打败鲁国呢?
生1答:古代讲究先礼后兵,鲁国没有讲礼。
生2答:齐桓公刚刚即位,国内还没有稳定下来,没有听从意见,毅然出兵攻打鲁国。
师:鲁庄公有取信于民的施政策略,而齐桓公一意孤行,脱离群众。另外鲁国是保卫战,是正义之举;而齐国是侵略者,是非正义之战。
学科班长:一课要有一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27: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虚心学习,
生28:只有获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国家才能强大。
生29:位卑未敢忘忧国,勇于承担责任。
生3o: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生31:评价人物,要多角度评价。
学科班长:这节课大家踊跃发言,思维活跃,能够深入探究文本。我为大家点赞,我们也为自己的优秀表现鼓鼓掌。
师总结:这节课接近尾声,咱们共同来梳理一下这节课的内容。本文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手法上运用对比和人物对话为主,表现人物形象,内容上详略得当突出论战的主题。
师:这节课的学习效果怎么样?下面我们来堂清检测一下,有感情地背诵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生争先恐后背诵,在琅琅的背诵声中这节课完美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