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土地改革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4 20:5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初中历史八年下册第三课土地改革
一、选择题
1.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决定这两次调整的根本因素是( )
A.支援国家工业建设 B.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C.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D.科技农业的大发展
2.1951年,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参加西南地区土地改革之后对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深得民心之举,很必要,也很及时。”同时,他谈到土改有过火现象。毛泽东说:“你说的情况别的地方也有发生……关键是土改工作队的干部,只要他们能执行好政策,就出不了大的偏差。”材料最适宜评述土地改革的( )
A.背景 B.时间 C.过程 D.结果
3.下表中我国主要农业产品产量的增长主要是得益于( )
中国历年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1949-1952)
年份 粮食 棉花 油料 黄红麻 糖料 茶叶 水果
1949 11318.0 44.4 256.4 3.7 283.3 4.1 120.0
1950 13212.5 69.2 297.2 7.9 337.8 6.5 132.5
1951 14368.5 103.1 362.0 25.0 498.9 7.9 156.4
1952 16391.5 130.4 419.3 30.6 759.5 8.2 244.3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西藏和平解放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4.下图为1951-1953年全国粮食产量数据。这本质上反映出( )
A.生产关系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 B.这为国家工业化创造条件
C.它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D.农民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
5.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中国人民的这两个梦想实现的标志分别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大改造的完成
C.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土地改革的完成 D.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的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盐。1950年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他家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大跃进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土地改革 D.人民公社化运动
7.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为1.63亿吨。这反映出( )
A.新中国已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B.土地改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C.土地改革促进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D.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新政权的巩固
8.《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以下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民生措施是
A.西藏和平解放 B.土地改革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民族区域自治
9.下图是新华书店建国初期印制的宣传提纲,其土地所有制变成了( )
A.地主所有 B.农民所有
C.集体所有 D.国家所有
10.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成立一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B.土地改革完成一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藏和平解放一中国完成统一
D.抗美援朝胜利一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
11.独具时代特色的流行词汇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坐标,以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其中属于1951年时代热词的是
A.新中国土地改革“最可爱的人”
B.总路线三面红旗“人民公社好”
C.红卫兵阶级斗争“停课闹革命”
D.中国梦精准扶贫“两个一百年”
12.“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1950-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依据的法律文献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在我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时,农村发生的变化是
A.农民连同土地牲畜都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B.农民的土地都属于人民公社所有
C.农村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14.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人民政权共进行的斗争有(  )
①抗美援朝 ②西藏和平解放 ③土地改革 ④三大改造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15.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根本意义在于
A.废除土地私有制 B.消灭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
C.实现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D.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1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调整农村政策。关于1950年土地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让农民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 D.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17.图片承载着历史,下面两幅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如果用一个主题概括应该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综合题
18.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上下举行了盛大的庆典。回首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9月召开,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
(1)材料一中的《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什么作用?
材料二 2019年9月30日晚,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庆招待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李克强总理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谱写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壮丽诗篇。
(2)材料二中,70年前的哪一事件宣告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三 文献纪录片《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还原了……抗美援朝战争,该片分为《决策出兵》《首战告捷》《声威大震》等,首次全景式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全过程,从出兵朝鲜到凯旋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战役,以及英雄模范人物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这场战争的胜利对我国又有何影响?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4)为了改变材料四反映的土地不合理现象,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其推行对刚刚成立的人民政权起到什么作用?
(5)归纳上述材料共同体现的主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种全国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英勇奋斗,战胜了美帝国主义援助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府之后所获得的。……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
材料二: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的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周恩来在1950年国庆庆祝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是什么?把材料一中中国人民已经“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理解为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2)材料二中的“邻人”是指哪个国家?中国人民为反对“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采取了什么重大军事行动?这次重大军事行动的司令员是谁?
(3)材料三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何时颁布的?这次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20.中国人的“中国梦”,历经艰辛与坎坷,却从未停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并且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健康发展,其具体体现是这次运动大大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
——摘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一一中国起死回生。
——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外部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威胁;内部由于多年战乱,经济残破,困难重重。党和政府开展了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的工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的“它”是指哪一历史事件?依据该材料指出“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为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实现“民族独立之梦”,给中国革命找到了一剂什么良方? 实现“民族独立之梦”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在“严峻的内外形势”面前,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新生政权?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图片,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满足新解放区人民对土地需要,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经济发展,为此我国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所有,解放农村生产力,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人民公社化严重阻碍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小岗村农民承包土地体现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新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都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支援国家工业建设是土地改革的作用,排除A项;题干图片不能体现农民的精神生活,科技农业发展,排除BD项。故选C项。
2.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你说的情况别的地方也有发生、执行好政策,就出不了大的偏差”可知,小偏差正在发生,但因为预见到能执行好政策,因此,正在进行的土改的主流就是好的,显然,这是在说过程,C项正确;对话中没有提时间、背景、结果,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A
【解析】
【详解】
依据图表信息可知,图表反映了1949-1952年我国主农产品产里均实现大幅度长,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我国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度,解放了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A项正确;抗美援朝时期,起到了保家卫国,巩固新生政权的作用,与农业产量无关,排除B项;西藏和平解放,维护了国家统一,排除C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农业产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变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促进了农业生产,故全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本质上反映出生产关系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A项正确;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为国家工业化创造条件,均是土地改革的影响,排除B、C、D项。故选A项。
5.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的“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的标志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实现的标志是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A项符合题意;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排除B项;“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的标志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CD项。故选A项。
6.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从1950年前的“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盐”到1950年后的“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的“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这些变化是因为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通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到1952年底,我国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土改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C项正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且都是探索过程中走的弯路,给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排除AD项;农业生产合作社是1953年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出现的,排除B项。故选C项。
7.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为1.63亿吨”,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土地改革促使农村大丰收,反映了土地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土地改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B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表明中国已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排除A项;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材料没有关于新政权的巩固的描述,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民生措施”,结合所学知识,1950-1952年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剥削制度,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翻身得到解放,因此真正改善了广大人民的民生问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B项正确;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宣告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排除A项;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是针对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不是最能说明题干中观点的民生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建国初期印制的宣传提纲……平分土地”及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B项正确;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排除A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排除C、D项。故选B项。
10.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B项正确;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排除A项;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解放,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属于1951年时代热词”并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是在1949年,土改改革是在1950-1952年,“最可爱的人”是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战士,A项正确;总路线、三面红旗、“人民公社好”是指1958年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B项;红卫兵、阶级斗争、“停课闹革命”对应的是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排除C项;2012年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党中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及精准扶贫,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我国实行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进行土地改革,C项正确;《中国土地法大纲》是1947年颁布,排除A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颁布,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1954年颁布,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制度,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工业化准备了条件,D项正确;农民连同土地牲畜都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是1953年——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项;农民的土地都属于人民公社所有,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排除B项;农村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内外威胁,外有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内有阶级敌人的破坏。为巩固人民政权,人民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由此可知,①②③均符合题意,A项正确,排除D项;三大改造发生在新中国政权巩固之后,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这与题意不符,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故选A项。
15.B
【解析】
【详解】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消灭地主阶级,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调动了劳动的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B项正确;土地改革没有废除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实现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与三大改造完成相关,排除C项;满足农民土地要求不是土地改革最重要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土地公有制基本建立起来,D项符合题意;1950年我国实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AB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D项。
17.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两幅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农民烧毁地主的地契反映的是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民主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图二民众进行抗美援朝游行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可见,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都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A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B项;抗美援朝不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排除C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国共对峙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8.(1)《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事件:开国大典。
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意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4)事件:土地改革。作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
根据材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意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材料四反映的土地不合理现象,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土地改革。这一举措的推行促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由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三百五十亿粮食的地租。土地改革使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5)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故学习主题可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19.(1)标志:新中国成立。不正确。“改变了中国面貌”是指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反动政府的压迫,成立了新中国,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2)朝鲜;1950年;抗美援朝;彭德怀。
(3)1950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解析】
(1)
根据所学知识,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根据所学知识,“改变了中国面貌”是指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反动政府的压迫,成立了新中国,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故把材料一中中国人民已经“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理解为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正确的。
(2)
根据材料二“……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周恩来在1950年国庆庆祝会上的讲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派兵侵略朝鲜,朝鲜当和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支援,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根据中央决定,以彭德怀为司令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人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故“邻人”是指朝鲜。中国人民为反对“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进行抗美援朝。抗美援朝的总司令是彭德怀。
(3)
根据所学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颁布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20.(1)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
(2)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大规模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它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并且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健康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它”是指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依据材料一的“大大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可知“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是马克思主义。
(2)依据材料二的“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为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实现“民族独立之梦”,给中国革命找到了一剂良方:井冈山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之梦”。
(3)依据材料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外部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威胁;内部由于多年战乱,经济残破,困难重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严峻的内外形势”面前,党和政府采取措施巩固新生政权。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实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大规模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