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 (含解析)期中复习2021-2022学年下学期安徽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 (含解析)期中复习2021-2022学年下学期安徽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4 22:1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北宋的政治 练习题
1.(2021·安徽·歙县教研室七年级期中)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民族政权并立
C.诸侯争霸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2021·安徽合肥·七年级期中)历史经后人加工往往变成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以下故事与北宋建立有关的是( )
A.烽火戏诸侯 B.四面楚歌 C.杯酒释兵权 D.陈桥兵变
3.(2021·安徽·铜陵市第十中学七年级期中)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4.(2021·安徽·铜陵市第十五中学七年级期中)960年,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一位后周大将的身上,高呼“万岁”,从而建立北宋。这位后周大将﹙ ﹚
A.赵普 B.赵匡胤 C.石守信 D.兀术
5.(2021·安徽·滁州市定远英华中学七年级期中)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体现的宋朝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武轻文政策 C.重文轻武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6.(2021·安徽铜陵·七年级期中)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只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这反映了
A.五代十国完成了国家统一 B.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C.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D.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7.(2021·安徽霍邱乌龙中学七年级期中)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与其他选项不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A.农田水利法 B.保甲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
8.(2021·安徽铜陵·七年级期中)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9.(2021·安徽芜湖·七年级期中)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中,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如《百家姓》中将“赵”姓排在第一。 据此判断,此书最有可能成书于( )
A.三国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10.(2021·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七年级期中)王安石主持变法,颁布了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其共同目的是( )
A.巩固中央集权 B.限制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C.促进农业发展 D.增加政府收入
11.(2021·安徽合肥·七年级期中)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改革。监察御使张商英因上疏弹劾阻挠变法的枢密使文彦博,反“坐不实贬”,十年未能升迁。进士叶祖治因极力主张变法,他的升迁受到反对派的阻挠及神宗的偏听偏信而未能实现。可见,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皇帝改革的决心不坚定 B.变法措施在实施中流于形式
C.宋神宗大力支持反对派 D.王安石未得到宋神宗的支持
12.(2021·安徽·六安市汇文中学七年级期中)“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派遣文官担任地方官
13.(2021·安徽·合肥38中七年级期中)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三十三万,“京师牛万余,诸道十方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A.导致了武将专权 B.分割了宰相权力
C.提高了文官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14.(2021·安徽·七年级期中)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比较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数量最多时达120多万。这一制度
A.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B.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15.(2021·安徽·铜陵市第十中学七年级期中)北宋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这一举措有利于
A.遏制藩镇割据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办事效率 D.社会经济发展
16.(2021·安徽·合肥38中七年级期中)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轻武 D.外重内轻
17.(2021·安徽淮南·七年级期中)宋真宗曾赋《劝学》:“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密前读。”这反映出宋代选拔人才主要依据
A.科举成绩 B.道德表现 C.门第高低 D.血缘亲疏
18.(2021·安徽·七年级期中)961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为“稍夺其权”而采取的措施有
A.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利 B.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
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D.设转运使
19.(2021·安徽·铜陵市第十中学七年级期中)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A.秦王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20.(2021·安徽淮南·七年级期中)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
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
21.(2021·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七年级期中)为解决唐末五代以来的地方割据问题,北宋采取的措施有( )
①设通判
②地方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
③控制地方财政
④分割相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2021·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七年级期中)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23.(2021·安徽合肥·七年级期中)“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A.隋炀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元世祖
24.(2021·安徽·合肥38中七年级期中)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容许)刺举(检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单独掌握地方军政权
C.单独掌握地方财政权 D.兼有监察权和行政权
25.(2021·安徽·铜陵市第十五中学七年级期中)宋代以前宰相地位颇为尊荣,宋代相权却削弱很多。宰相的权利被一分为三,实行三权分立。这三种权力是( )
A.尚书、中书、门下 B.左丞相、右丞相、中书
C.行政、军事和财政 D.禁军、通判、宰执
26.(2021·安徽·七年级期中)北宋实行尚武轻文的政策,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判断: ______ 改正: ______ 。
27.(2021·安徽·六安市汇文中学七年级期中)宋太祖时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期望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判断: ______ 改正: ______ 。
28.(2021·安徽·六安市汇文中学七年级期中)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通判。
判断: ______ 改正: ______ 。
29.(2021·安徽·铜陵市第十中学七年级期中)(1)隋文帝时,科举制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
改正:
(2)贞观时期,唐朝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郡县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
改正:
(3)唐朝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
改正:
(4)1279年,鲜卑族建立的元朝完成了统一,再次实现全国范国的大一统。( )
改正:
(5)宋太祖为了分知州的权力在各州府设置转运使。( )
改正:
30.(2021·安徽霍邱乌龙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
(1)东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较小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而且“取土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隋朝、唐朝和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不断提升的原因。
31.(2021·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她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才标准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她”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谈谈她对科举制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对科举制进行了哪些发展?
(4)通过以上材料的学习,说说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有什么意义?
32.(2021·安徽·合肥38中七年级期中)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1)图中所示大规模工程为:___________。其北到___________,南至___________。(填字母和地名)其中经过安徽省内的一段是:___________。(填字母和地名)
材料二:(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3)针对存在的问题,宋太祖采取了赵普所开出的“药方”,即加强中央集权的“三大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将表格补充完整。
“三大纲领” 具体措施
稍夺其权 派_______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设置_______牵制知州
制其钱谷 各州除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财赋由_______收归中央
收其精兵 解除节度使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定期换防
(4)结合本题,材料一和材料二所示史实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33.(2021·安徽·滁州市定远英华中学七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
(1)材料一中“宋太祖”是谁?“内患”主要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移换屯驻”。
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朝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朝为多。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4)材料二和材料三体现了宋代哪一治国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准确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民族政权众多,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和是主流,有利于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辽宋夏金元
2.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960年,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故选项D符合题意;西周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楚汉之争时,项羽四面楚歌,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3.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转运使,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C符合题意;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A不符合题意;通判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B不符合题意;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4.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高呼“万岁”,拥立他为皇帝。选项B符合题意;赵普参与密谋策划者,A排除;石守信是北宋开国名将,C排除;兀术是是金朝名将,D排除。故选B。
5.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故C符合题意;A项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是西汉统治者实行的措施;B项重武轻文政策说法错误;D项对外开放政策主要是唐朝时期实行的政策。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6.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只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与中原王朝之间仍是君臣隶属关系。这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据此可知,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故D项正确;五代十国时期根据分裂动荡,未完成统一,排除A项;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是藩镇割据的继续,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是南方发展的原因,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因素,排除C项。
7.B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保甲法属于王安石变法的强兵法;农田水利法,是北宋鼓励农民兴修水利、耕种土地的措施,也是王安石新法之一。属于农业发展的措施;募役法是向应服役而不去服役的人征收免役钱,这样,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时间,“农时不夺”。农田水利法是主要是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以促进农业的发展;方田均税法的施行减少了隐田逃税现象,丈量出大量隐瞒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农业发展;由此可知,保甲法属于王安石变法的强兵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属于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8.B
【解析】
根据“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逐渐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同时也使宋代的军事实力较弱,B项正确;综合以上分析,ACD项与材料中所强调的内容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9.D
【解析】
根据所学,960年赵匡胤建立了北宋,因此赵姓地位突显,故最有可能成书于宋代,D项正确;三国时期,魏、蜀、吴政权并立,与赵姓无关,排除A;隋朝并不姓赵,排除B;唐代以李姓为主,排除C。
10.D
【解析】
募役法规定民众不愿服役,可以缴纳免役钱,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而方田均税法是由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两者都属于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共同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D正确;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都属于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并不是巩固中央集权的举措,A排除;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客观上限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但不是变法的共同主要目的,B排除;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都属于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促进农业发展不是主要目的,C排除。故选D。
11.A
【解析】
根据所学和材料“……弹劾阻挠变法……十年未能升迁。进士叶祖治因极力主张变法,他的升迁……未能实现……”可知,这体现出皇帝改革的决心不坚定,故A符合题意;材料是说宋神宗冷落支持变法的人,故B不符合题意;宋神宗开始时支持王安石本人,故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D
【解析】
材料涉及武臣拥兵作乱的信息,因此派文臣担任知州,削弱武将的实权,故D正确;材料中涉及的内容是武臣拥兵作乱,未涉及节度使实权削弱的有关问题,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参知政事有关信息点,B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地方管理,未涉及财政方面的有效内容,故C错误。
13.D
【解析】
北宋通过“内外相制”,削弱禁军的军权,加强了君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符合题意;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改变了武将专权的局面,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分割相权的信息,排除B;材料未涉及文官的信息,排除C。故选D。
14.B
【解析】
依据题干“兵士待遇比较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数量最多时达120多万”由此可知,应募者当兵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说明国家给了应募者的钱物。一切开支和费用均有国家提供,再加上士兵人数多,这就增加了政府的财政开支,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正确;募兵制能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但材料中没有体现,A排除;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15.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宰相之下设若干副宰相,并设立多重机构,分割相权;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通过这些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选项B符合题意;A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16.C
【解析】
考查点:重文轻武。解题思路:题干的“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题干的“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表明北宋的文臣受到重用,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重文轻武,故C符合题意;休养生息是西汉初年实行的政策,排除A;兵民合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外重内轻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故选C。
17.A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男人如果想实现生平最大的志向,就得勤快地抱着六经在窗前读。由此可知,宋代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是科举成绩。A正确;科举采用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以才能作为选拔的标准,因此BCD错误。综上故选A。
18.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了“稍夺其权”所采取的措施是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借此剥夺了地方大将的权力,B符合题意。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利不是宋太祖为“稍夺其权”而采取的措施,A不符合题意。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体现的是“收其精兵”,C不符合题意。设转运使体现的是“制其钱谷”,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9.D
【解析】
根据“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削兵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之后赵匡胤积极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杯酒释兵权”,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0.C
【解析】
依据题干可知“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可知反映了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这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故①不符合题意。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虽然有利于防止武将拥兵自重,但是不利于军队战斗力增强,故②不符合题意。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故③符合题意。宋太祖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故④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21.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削弱相权,是在中央的措施,故④不合题意,含有④的BCD不合题意;为解决唐末五代以来的地方割据问题,北宋设通判、地方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控制地方财政、故A. ①②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22.D
【解析】
依据材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致意思是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即读书的行为高于一切。反映了宋朝重文,重读书;“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是好男儿不当兵,好铁不做针。反映当时人们重文轻武,不以从军为荣。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材料“宋朝”是时间提示,理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是解题的关键,说明宋朝比较重视读书,不做军人,结合所学,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装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由此可确定答案。
23.C
【解析】
诗中提到的陈桥驿,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指的是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政权,他就是宋太祖。后为加强君权,削夺大将兵权。ABD中的人物均与题干史实无关。故选C。
24.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北宋为了加强控制地方设置通判,辅佐知州处理政务,兼有监察权和行政权。D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必须“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表明通判不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狱讼听断之事”、“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表明通判掌握司法与监督地方官员的权力。B不符合题意;通判单独掌握地方财政权的说法不全面,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5.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分为参知政事(行政权)、枢密院(军权)、三司(财政权),所以答案选择C
点睛: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明朝以后被废除,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6.【错误】改正:尚武轻文改为重文轻武。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故本题表述是错误的。应该“尚武轻文”改为“重文轻武”。
27.错误,宋太祖改为宋神宗
【解析】
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期望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的皇帝是宋神宗,不是宋太祖。故本题说法错误,将宋太祖改为宋神宗。
28.错误,通判改为转运使
【解析】
在地方,宋太祖为了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故本题说法错误,将通判改为转运使。
29.(1)错误,隋文帝改为隋炀帝
(2)错误,将“郡县制”改为“三省六部制”
(3)正确
(4)错误,鲜卑族改为蒙古族
(5)错误,转运使改为通判
【解析】
(1)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故错误,隋文帝改为隋炀帝。
(2)根据所学,郡县制是地方的行政制度。而唐朝完善的是中央的三省六部制。故错误,将“郡县制”改为“三省六部制”
(3)唐朝出现繁华大都市,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故正确。
(4)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故错误,鲜卑族改为蒙古族。
(5)宋代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故错误,转运使改为通判。
30.(1)东晋时期,官吏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子弟可通过门第进入仕途。
(2)隋朝创立科举制,扩大了选官范围,部分平民子弟由此参政;唐朝统治者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平民子弟参政人数进一步增加;北宋打破了第观念,改革并发展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大批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解析】
(1) 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上层统治者实行九品中正制,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较小的原因是东晋时期,上层统治者实行九品中正制,官吏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子弟可通过门第进入仕途。
(2)结合材料“科举制度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取土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唐朝和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不断提升的原因是隋朝创立科举制,扩大了选官范围,部分平民子弟由此参政;唐朝统治者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平民子弟参政人数进一步增加;北宋打破门第观念,改革并发展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大批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31.(1)九品中正制:门第的高低;科举制:考试成绩(才能)。
(2)武则天。殿试、武举。
(3)①增加科举取士名额②提高进士地位③进士不仅授官从优。
(4)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
【解析】
(1)依据材料一“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可知,九品中正制的选才标准是门第的高低;据材料“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可知,科举制的选才标准是考试成绩(才能);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她”是武则天;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此外还创立了武举。
(3)依据材料三“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概括可知,宋代的科举制有了很大发展,其表现是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升迁迅速。
(4)通过以上材料的学习探究可知,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
32.(1)隋朝大运河;A涿郡;B余杭;D通济渠
(2)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3)文官;通判;转运使。
(4)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1)由图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大规模工程为:隋朝大运河。其北到A涿郡,南至B余杭;其中经过安徽省内的一段是D通济渠。
(2)“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得出: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稍夺其权”,宋太祖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设置通判牵制知州。为了“制其钱谷”,规定各州除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财赋由转运使收归中央。
(4)“共同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二所示史实的共同作用是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33.(1)赵匡胤;武将专横跋扈。
(2)为了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重文轻武;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解析】
(1)
根据所学知识,906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宋,以开封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太祖在进行统一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因此材料内患是指武将专横跋扈。
(2)
根据材料二中“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宋太祖在进行统一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军队调动,经济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因此这种“移换屯驻”为了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造成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因此宋代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其特点是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等等。
(4)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体现宋代的治国政策是重文轻武。这一政策的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