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40℃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50%
C.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4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质的质量乙>甲
2.有关“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多加水,让粗盐加速溶解
B.玻璃棒用了4次,但作用各不相同
C.粗盐经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可以得到初步提纯
D.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
3.20℃时将某KNO3溶液129g恒温蒸发水分,第一次蒸发10g水,析出2g晶体;第二次蒸发10g水,又析出3g晶体;第三次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
A.=3g B.>3g C.≤3g D.≥3g
4.饮食过量,胃酸会大量分泌,以致消化不良。为缓减该症状,下列药剂不适宜的是
A.氢氧化铝 B.氯化钠 C.碳酸镁 D.碳酸氢钠
5.下列方法可将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是( )
A.蒸馏 B.静置 C.过滤 D.消毒
6.如图是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温度不变),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在海水中以分子的形式存在 B.①为蒸发池,②为结晶池
C.①中氧化钠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 D.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7.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一定用不到的仪器是
A.铁架台、蒸发皿 B.酒精灯、漏斗
C.细口瓶、试管 D.量筒、烧杯
8.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 实 解 释
A 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分子的不断运动
B 气体容易压缩,液体、固体不易压缩 液体、固体中分子间无间隔
C 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 构成两者的分子不同
D 碳酸钠、碳酸钾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两种盐中都含碳酸根离子
A.A B.B C.C D.D
9.下列离子能在含有硫酸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Mg2+、
B.Na+、
C.K+、OH-
D.Ba2+、C1-
10.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过程中,涉及到称量、溶解、过滤、蒸发等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称量时粗盐放在天平左盘的称量纸上
B.粗盐溶解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C.蒸发时,在恰好蒸干时停止加热
D.过滤时漏斗下端尖嘴处紧靠烧杯内壁
11.下列除杂所选用试剂与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 为杂质) 除杂试剂 实验操作
A CaO(CaCO3) 水 溶解、过滤
B H2(CO) 灼热CuO 洗气
C NaCl(Na2SO4) 过量BaCl2溶液 过滤
D NaCl(Na2CO3) 足量稀盐酸 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12.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与化学式完全相符的是( )
A.碳酸钠 小苏打 Na2CO3
B.碳酸氢钠 纯碱 NaHCO3
C.氢氧化钙 熟石灰 CaO
D.二氧化碳 干冰 CO2
二、简答题
13.(1)冬天不能“捞盐”的原因是_______。
温度() 0 10 20 40 60 80 100
氯化钠() 35.7 35.8 36 336.6 37.3 38.4 39.8
温度() 0 10 20 30 … 90
纯碱() 7.1 12.5 21.5 38.8 … 43.9
(2)夏天获得的粗盐中含有很多杂质,为将其中的不溶性固体杂质去除,提纯时正确顺序是溶解过滤_____。这样得到的盐仍然混有少量纯碱,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纯碱的一种方法是:将氯化钠和纯碱的混合物置于适量水中,加热,搅拌,待固体部分溶解,趁热过滤,将过滤所得的氯化钠晶体进行洗涤和干燥。上述方法中,趁过滤的目的是__________。
(3)时,将氯化钠放入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14.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0g、25g、25gNaNO3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一所示。
(1)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_______ (填序号);
(2)图二能表示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 _________ (填“甲”或“乙”);甲、乙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的含义是 ___________ 。
(3)由图二分析,若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 _________ (填序号)。
A 甲、乙都是饱和溶液 B 所含溶质质量:甲>乙 C 溶液质量:甲=乙
15.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用途。
(1)KNO3属于复合肥,所含的营养元素有____________,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KNO3,溶液常用作无主栽培的营养液,配制100g该营养液需要的溶质是________,其质量为____g,配制时常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某KNO3固体(混有少量NaCl),要用它配制上述营养液,需在配制前进行提纯(图22为溶解度曲线),60°C时,KNO3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g,将该固体溶于水配制为接近饱和的溶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其理由是________。
(3)探究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如图23所示。固体X是NH4NO3或NaOH,固体Y是KNO3或Ca(OH)2,烧杯中盛放20℃Y的饱和溶液(有少量Y的固体剩余),往试管中滴入适量水,烧杯中固体逐渐消失,写出X与Y可能的组合_____________。
三、推断题
16.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间的反应和转化关系。A是常见的溶剂,C、F属于同类物质,D是一种钠盐。图中的“一”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物质C的化学式______。
(2)若B由三种元素组成,则其化学式为______。
(3)D→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A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7.下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A是常见的补钙剂,B是黑色粉末,H是蓝色沉淀。下图是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已经略去),请回答:
(1)写出B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
(2)写出F+G→H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物质E的用途_________________。(一种即可)
18.已知A是固体碱式碳酸铜,其化学式是Cu2(OH)2CO3,它受热可分解为三种氧化物,物质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C、F、H、I是无色气体,B通电时,在阴极产生I,在阳极产生H。根据推断回答下列问题:
(1)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铜生锈与空气中氧气和水有关,还与空气中的______(填化学式)有关。
(2)D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四、实验题
19.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化学喷泉”设计了如下实验:20 ℃时,用 250 mL 圆底烧瓶收集一瓶纯净的 CO2,按下图组装装置。用注射器缓缓注入 3 mL NaOH 溶液,轻轻振荡烧瓶,打开止水夹,玻璃导管尖嘴处很快产生“喷泉”,与此同时,C、E 装置中发生连锁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仪器 X 的名称是_______。
(2)注入 NaOH 溶液后,烧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3)“连锁反应”后,C 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为_________;E 试管中的现象为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圆底烧瓶中溶液呈红色,由此认为烧瓶中一定还有 NaOH剩余,你认为是否正确?______,说明原因:_________。
五、计算题
20.称取5g含杂质的氢氧化钙固体样品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假设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二者恰好完全反应。请计算:固体样品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
21.某学校化学实验室有一杯含盐酸和氯化铜的废液,该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109.8g废液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滴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所加氢氧化钠溶液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试计算:
(1)产生沉淀的总质量是_____克;
(2)109.8g废液中氯化铜的质量是_____克。
(3)计算加入100g氢氧化钠溶液并充分反应后烧杯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D 2.A 3.A 4.B 5.A 6.B 7.C 8.B 9.A 10.C 11.D 12.D
13. Na2CO3的溶解度温度升高而增大,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冬天气温较低温差较大,故析出的是Na2CO3晶体;而夏天气温高,当蒸发溶剂时,析出的主要是NaCl 蒸发 温度高,纯碱的溶解度大,不会析出 26.5%
14. B 甲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B
15. K、N 硝酸钾 3 加快溶解速率 110 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随温度降低其溶解度急剧减小,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降温时硝酸钾晶体能析出 NH4NO3、Ca(OH)2或NaOH、KNO3
16. Ca(OH)2 H2SO4(答案合理即可)
17. CuO 2NaOH+CuSO4= Na2SO4+Cu(OH)2↓ 改良酸性土壤(合理即可)
18. CO2 CuO
19. 锥形瓶 红色变浅或褪去 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不正确 生成碳酸钠的水溶液也呈碱性,也可使酚酞变红
20.74%
21.(1)9.8;(2)13.5;(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