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与化学式完全相符的是( )
A.碳酸钠 小苏打 Na2CO3 B.碳酸氢钠 纯碱 NaHCO3
C.氢氧化钙 熟石灰 CaO D.二氧化碳 干冰 CO2
2.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一定用不到的仪器是
A.铁架台、蒸发皿 B.酒精灯、漏斗
C.细口瓶、试管 D.量筒、烧杯
3.小金在配制硝酸钾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据此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序号 温度/℃ 水的质量/克 加入硝酸钾的质量/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克
① 10 100 40 120.9
② 60 100 40 140
A.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0克
B.②所得溶液一定是6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若通过加热将①中剩余硝酸钾全部溶解,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加热前保持一致
D.若将②所得溶液降温至10℃,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
4.粗盐中常含有MgCl2、CaC12、Na2SO4及泥沙等杂质,常用下面的流程进行提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试剂a的顺序可以是过量的NaOH溶液、Na2CO3溶液,BaCl2溶液
B.加入试剂a后,将混合物过滤,得到的沉淀中除泥沙外还含有3种不溶物
C.向溶液Ⅰ中加入的盐酸也可以是过量的
D.操作b的名称为过滤
5.某温度下,甲、乙两个烧杯中各盛有100g相同浓度的氯化钾溶液,现将甲烧杯中的溶液蒸发掉35g水,析出5g晶体;乙烧杯中的溶液蒸发掉45g水,析出10g晶体.则原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
A.10% B.25% C.20% D.15%
6.忘盖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变质。下表中分析与设计错误的是
选项 问题 分析与设计
A 为何变质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B 是否变质 取样,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C 是否全部变质 取样,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观察产生沉淀多少
D 如何除去杂质 取样,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7.某pH=12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有Na+、Ba2+、NO、X,则X可能是
A.Cu2+ B.Cl- C.H+ D.SO
8.下列方法能使硝酸钾固体在水中溶解度增大的是
A.增加水的质量 B.增加硝酸钾的质量
C.升高溶液的温度 D.将硝酸钾固体粉碎
9.下列做法不能达到目的是( )
A.用洗涤剂去除油污 B.用白酒去除水垢
C.用小苏打发酵面粉 D.用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
10.下列物质的名称或俗名,属同一种物质的是
A.生石灰 熟石灰 消石灰 B.冰 干冰 可燃冰
C.烧碱 苛性钠 火碱 D.石灰石 熟石灰 大理石
11.十一世纪,中国就用“卓筒井”凿井技术获取食盐。食盐的主要成分是( )
A.NaHCO3 B.Na2CO3 C.NaCl D.NaOH
12.分离、除杂和检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离CO2和CO,先用NaOH溶液吸收CO2,再向该溶液中加足量稀盐酸
B.只用一种试剂无法把稀盐酸、氯化钡溶液和硝酸钾三种溶液区别开
C.除去氯化钙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稀盐酸,可加入过量碳酸钙,充分反应后过滤
D.只用组内溶液相互混合方法,能将KOH、Na2SO4、CuSO4、MgCl2鉴别开
13.如图是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温度不变),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在海水中以分子的形式存在 B.①为蒸发池,②为结晶池
C.①中氧化钠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 D.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二、简答题
14.某品牌牙膏中的摩擦剂是经过一系列加工而制得的极细小的碳酸钙粉末,它的生产过程如下:
(1)请写出A物质的名称 ___________ (或化学式)
(2)请从①②③三个反应中选择一个,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二氧化碳有许多用途,请举出其中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推断题
15.如图,长方形相邻顶点的物质间可发生反应。A、B、C为三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它们与各自长方形顶点上其他物质的类别不同。A的固体常作制冷剂。
分析1:A与氢氧化钡溶液发生反应的现象是______。
分析2:B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合理即可)
分析3:C的物质类别是单______,它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合理即可)
16.已知A、B、C、D、E分别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B的固体和E的浓溶液常用作实验室的干燥剂。F是常见的一种红棕色物质。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未标出)。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的化学式:C:_________。
(2)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A→B:_____________________。
D+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C的转化最多可以通过_______种基本反应类型实现
(4)将B溶液与E溶液充分混合,所得溶液pH=7,此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粒子有________(用化学符号表示)。
四、实验题
17.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可以验证物质的化学性质。小明为了参加化学学科实验操作考试,在实验室练习了两个鉴别类的实验:“鉴别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鉴别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的溶液”,请完成下列各题:
(1)小明只用无色酚酞试液也将三种物质鉴别出来了,实验过程如下。请完善表格中的相关内容: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三只试管分别取三种待测液各5mL,分别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_____ C是氢氧化钠溶液
将上面变色的溶液分成两份,___ 其中一只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另一只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A是蒸馏水,B是稀盐酸,请写出该步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小明又用吹气的方法鉴别出了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鉴别完毕,他将上述所有实验的废液全部倒入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得到无色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无色溶液中一定没有的阴离子____(填离子符号)。混合过程中一定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②该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__(填化学式)。为了检验可能存在的物质,小明取无色溶液约2mL,加入镁条,若无明显现象,则没有该物质;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一定有该物质存在,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根据小明的实验,你能得出盐酸的化学性质有____(用字母填空)。
A 能与碱反应
B 能与活泼金属反应
C 能与碳酸盐反应
D 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E 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18.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P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
(2)t1℃时,将35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形成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B中混有少量的A,提纯B的方法是________。
(4)将等质量的A、B、C三种固体物质分别配成t3℃时的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最多的是________。
(5)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________。
五、计算题
19.杨楹浩老师在实验室制取CO2,他先将稀盐酸及烧杯的总质量称量是100g,然后加入10g大理石充分反应后称得总质量为107.8g。
求:(1)生成的CO2的质量。
(2)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0.某学校化学实验室有一杯含盐酸和氯化铜的废液,该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109.8g废液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滴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所加氢氧化钠溶液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试计算:
(1)产生沉淀的总质量是_____克;
(2)109.8g废液中氯化铜的质量是_____克。
(3)计算加入100g氢氧化钠溶液并充分反应后烧杯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D 2.C 3.D 4.C 5.B 6.C 7.B 8.C 9.B 10.C 11.C 12.B 13.B
14. 氢氧化钙(或熟石灰或Ca(OH)2) CaCO3 CaO + CO2↑(或CaO + H2O= Ca(OH)2或Ca(OH)2 + CO2= CaCO3↓+ H2O ) 作灭火剂(或制干冰:在温室里作肥料等)
15. 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变浑浊 /(合理即可) 单质/金属 /(合理即可)
16.(1)H2O
(2)Ca(OH)2+Na2CO3===2NaOH +CaCO3↓;Fe2O3 + 3H2 高温 2Fe + 3H2O
(3)2 (4)Na+;SO42-
17. C试管变红,A、B试管无明显现象 分别向A、B试管中逐滴滴加, 溶液颜色逐渐由红色变为无色 OH-、CO32- 产生气泡,红色逐渐消失 HCl ABC
18. 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饱和 蒸发结晶 C B>A>C
19.(1)2.2g;(2)50%
20.(1)9.8;(2)13.5;(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