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
八年级语文单元训练题(二)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训练时间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但是在大连,连翘(qiào)和榆(yú)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jǐ)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等到白头翁花盛开的时候,我们的大雁集会也就逐渐少下来。在5月来到之时,我们的沼泽(zhǎo zé)便再次成为弥漫(mí màn)着青草气息的地方,那些红翅黑鹂和黑脸田鸡更给它增添生气。
C.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gé)化石。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diàn)目恐龙。
D.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xiāo shī)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jūn li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然后,突然间,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辨论所发出的呼叫声。
B.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滩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绷落下来的!
C.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挟带到了极地。
D.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B.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
C.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多多益善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D.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B.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C.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
D.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于是人们就得出结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B.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C.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D.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
6.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竺可桢,浙江上虞人,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他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
B.阿西莫夫,美国作家。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
C.利奥波德(1887-1948),英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环保先驱人物,“保护野生生物之父”“英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被称为“英国的先知”。
D.《时间的脚印》作者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小品文。
二、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的文字,完成7~10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__________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_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_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乌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7.在第①段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醒 陆续 纷纷 B.复苏 陆续 簌簌
C.苏醒 次第 簌簌 D.复苏 次第 纷纷
8.对选文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9.对第①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
B.引人入胜又激发联想,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运用的优美词语,描绘了生动形象的画面,是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
D.这段文字运用了文学语言和拟人的手法叙述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
10.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用语典雅,极富概括性,这些是“大自然的语言”,既点明了题旨,又介绍了所要介绍的内容:物候现象。
B.第③段是对第①②段所列现象的深入发掘和归纳总结,这是按照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C.第③段中“桃花开”“燕子来”分别照应第②段中的“草木枯荣”“候鸟去来”,思维缜密,举例典型。
D.第⑤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既从正面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的重要影响,令人信服,又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阅读《被压扁的沙子》节选的文字,完成11~13题。
①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③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④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11.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斯石英是原苏联科学斯季绍夫在1961年发明的。
B.斯石英和沙子是二氧化硅。
C.斯石英和沙子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
D.斯石英要比沙子重很多。
12.第②段中说“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依据是( )
A.斯石英是由沙子组成的。
B.斯石英的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有互相排斥的趋势。
C.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
D.斯石英的原子的互相排斥进行得非常缓慢。
13.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运用了举例子、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被压扁的沙子一斯石英形成的原因。
B.第②段中“并”“以至于”“最后”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C.“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一句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斯石英加热到一定的程度能变成沙子。
D.第④段括号的内容是对上文的补充,说明金刚石可以分解成碳,而斯石英只能分解成沙子。
四、阅读《大雁归来》节选的文字,完成14~16题。
3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族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冬。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游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不消几天,沼泽地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1946年4月11日,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是642只。
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食物的价值。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
14.“3月的大雁则不同”是一个过渡句。下列所列的语句均选自上一段的内容。最能体现与3月的大雁不同之处的一项是( )
A.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戚斯康星的法规。
B.大雁的飞行是笔直的。
C.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D.大雁目空一切地从我们头上高高飞过。
15.对下列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的意思是摆脱冬日的严寒,表现大雁对冬天的讨厌。)
B.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因为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冬天允许猎杀大雁,春天则禁止捕杀。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因此,它们在春季就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C.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从早到晚”表明没有时间限制,“一群一群”表明数量多,“喧闹”表明气氛热烈。这些词都强调了大雁的“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
D.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由“种”松树的多少与大雁停留的多寡,可以知道春天到来的迟早,大雁作为报春使者中二者之一,表现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珍视。)
16.选文的语言特点是( )
A.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B.明快浅显 词藻华丽
C.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D.简洁真挚 生动形象
五、完成17~20题。
17.请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诗经·邶风》《式微》)
(2)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纵我不往,__________________?(《子衿》)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_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阅读下面的图文内容,按要求做题。
八年级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你一直参与其中。
【活动宣传】为宣传这次活动,晓华同学在网上搜寻到一幅漫画,请你结合《我看见的更多······》这幅漫画,回答问题。
谁看见的更多?是盲女孩,还是眼睛明亮的胖子?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为庆祝中秋节,学校举行经典诵读比赛,八年级(4)班将在比赛中朗诵《春江花月夜》,下面是为比赛拟写的串台词,请将它补写完整,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50字以内。
同学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请欣赏八年级(4)班带来的朗诵《春江花月夜》。
附: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0.下列文字节选自《傅雷家书》,阅读后完成下面问题。
亲爱的孩子:
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傅雷家书》节选)
(1)《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________的,书指的是________。
(2)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恐龙无处不在》节选的文字,完成21~23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21.请用一句话给“泛大陆”下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选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并概括选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画横线的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出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24~27题。
寻找三体人的“水滴”武器
史峰
①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三体人之所以能奴役地球,是因为它们拥有一种非常厉害的武器---“水滴”。“水滴”能撞碎所有物质,它的硬度超乎想象:“水滴”撞穿地球,就如子弹穿过面包一样轻松随意。“水滴”超硬不是胡思乱想出来的,而是依照物理研究成果做出的合理构想。
②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能再分解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还能再分解成质子和中子,合称核子。核子还能再分吗?以前是不能分的,可是用电子对撞机后,核子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夸克。那么,夸克还能再分下去吗?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无法再分了。
③夸克是如何组成物质的呢?夸克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复合粒子。物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宇宙中的夸克组合居然都是“三个夸克组成质子”“两个夸免组成中子”的模式,没有发现“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更多夸免组合的复合粒子。难道不存在这些夸克组合吗?科学家提出了假说:宇宙中应该存在“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任意夸克组合,只是限于人类的见识“太短”,尚没有发现而已。
④科学家又进一步从理论上推理出“四夸克组合”和“五夸克组合”的特殊性质:这两种夸克组合中的夸克之间保持着极其恰当的距离,这种距离恰好能产生强力。强力、电磁力、弱力、引力并称维持宇宙存在与运行秩序的四大力,这四种力决定了物质的硬度。如果把电磁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定为1,那么弱力和引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可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电磁力,只有弱力或是引力的话,物质就软得拿不起来,几乎是没有硬度。而强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却是100。
⑤“三夸克质子”和“二夸克中子”中的夸克们因为距离不合适,不会相互产生强力,所以质子、中子组成的物质都是普通物质,它们的硬度由电磁力提供。而“四夸充组合”与“五夸克组合”中夸克之间的距离恰好能相互产生强力,这种物质的硬度由强力提供,比普通物质硬100倍。
⑥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水滴超硬”的奥秘了:“水滴”由“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更多夸克复合粒子材料制成,这种材料称为“强相互作用力材料”,它的硬度由强力提供,所以坚硬无敌。
⑦其实,2013年科学家就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了四夸克粒子,2015年清华大学教授又发现了五夸克粒子。这些都是在实验条件下发现的。此外,科学家还一直在宇宙中寻找“天然”的四夸克、五夸克或是更多夸克复合粒子。科学家推断,找到大量的四夸克、五夸克复合粒子只是时间问题,而找到它们之后,制造“水滴”这种超硬的宇宙武器就要由幻想变成现实了······
24.文中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开头,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试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夸克还能再分下去吗?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无法再分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文中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作者介绍“水滴”,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介绍“夸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书写。
28.请将下面一段话,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田字格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九、写作
29.从下列两个作文题目中任选其中一个作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桥。通道上,石桥、板桥、人行天桥;公园里,廊桥、花桥、九曲桥;以至连接人际关系、缔结美好情缘的“心桥”“鹊桥”。这一道道的风景,或许演绎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或许倾诉着令人难忘的情思,或许寓含着耐人寻味的哲思······面对它们,你会想到什么呢?
请以“桥”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写游览的风景名胜,要着眼于那里的风景特色,要把那里景物特有的美写具体,写生动,令人喜爱与向往。如果你没有外出旅游过,那就写你家乡的景物,仔细观察,家乡的景物定有那与别处不同的特有的美。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要求符合题意,文体规范,注意写作顺序。②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和他人作品。
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
八年级语文单元训练题(二)参考答案
一、1.B 2.D 3.C 4.A 5.D 6.C
二、7.C 8.C 9.C 10.D
三、11.B 12.B 13.C
四、14.C 15.A 16.D
五、
17.【答案】(1)微君之故(2)青青子衿 子宁不嗣音(3)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4)气蒸云梦泽
18.【答案】盲女孩。她虽然看不见,但在阅读盲文,阅读能让人怡情、让人明智,让有限的人生变得无限和丰富,阅读让我们看到更多。(写到阅读即可)
19.【答案】示例:月色如水,流淌着我们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扯不断我们永远的挂牵;月华如歌,鸣奏出我们心中的绝响。
20.【答案】(1)傅聪信(2)要点:傅聪从事音乐工作(傅聪是音乐家)傅雷望子成才,用心良苦。示例:傅聪从事音乐工作,因此傅雷谈莫扎特的艺术特色与内心情感的关系,与傅聪交流,循循善诱。也体现一位父亲望子成才的良苦用心。
六、
21.【答案】由所有地球板块每隔一定时期汇聚而成的主要陆地叫做“泛大陆”。
22.【答案】时间顺序。分阶段介绍了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的过程。
23.【答案】举例子,是为了补充说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是吻合的,以此佐证它们很早以前可能是一整块陆地,从而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可能性。
七、
24.【答案】(1)引出下文对“水滴”及“水滴超硬”原因的说明;(2)增强了科普文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5.【答案】“目前的”从时间上进行限定,说明现有技术手段还不能分解夸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6.【答案】作比较、列数字,运用具体数字进行比较,更加突出“四夸克组合”与“五夸克组合”的物质坚硬无比。
27.【答案】因为“水滴”是由“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更多夸克复合粒子材料制成,而其硬度由多夸克复合粒子的特殊性质决定,只有先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解释“水滴超硬”的原因。
八、书写。28.略。
九、写作。29.略。